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及其可能】 微博是否形成公共领域?
 

【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及其可能】 微博是否形成公共领域?

发布时间:2019-04-03 05:45:20 影响了:

  摘要:作为公共领域发展史上一个特殊存在形式的网络公共领域实现了公共领域的“大众化”转型,较之于传统公共领域扩大了参与主体,讨论内容也更加多样和全面。它不仅催生了中国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而且通过舆论压力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治强制行为的发生和国家权力的肆意延伸,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释放社会压力、缓解社会矛盾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远不够成熟,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提升网民公共理性和公共情怀,突显其“公共性”本色。
  
  关键词:网络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公共性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5-0123-05
  公共领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17至18世纪英国和法国资本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经济自由发展经常聚集在广场、会议室或者咖啡馆等公共场合进行交流和协商,探讨的主题也逐步从刚开始的文学休闲发展到政治批判。此时,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开始形成。至于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晚清民国年间是否存在公共领域,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社会自由开放的同时,政治环境也逐步趋向宽松。这使得以“话语民主”为特征的公共领域的发展成为可能,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壮大尤为引人注目。
  一、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
  公共领域问题是当前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公共领域”一词虽然早已有之,但最早进行系统化研究的当属阿伦特和哈贝马斯。20世纪50年代阿伦特在《人的条件》和《极权主义的起源》等著作中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公共领域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哈贝马斯在1961年出版的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对公共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使之概念化。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1989年该书英译本的问世引发了公共领域问题研究的世界性热潮,并一直持续至今。
  哈贝马斯系统地研究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形成和衰落的过程,并赋予“公共领域”最为经典的涵义,成为半个世纪以来在“公共领域”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解释。他认为,所谓公共领域,“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个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
  公众。那时,他们既不是作为商业或专业人士来处理私人行为,也不是作为合法团体接受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规章的规约。当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利益问题时,公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因此,这种行动具有这样的保障,即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当这个公众达到较大规模时,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传播和影响的手段。今天,报纸和期刊、广播和电视就是这种公共领域的媒介”[1]。说到底,公共领域就是一个处于私人利益领域和国家政治权力领域之间的可以自由讨论、理性商谈公共事务并能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进而通过公众舆论压力的形式迫使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权力回到理性的决策中的“话语民主”的公共空间。一方面,它是一个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的大众文化批判的领域,它的批判对象就是国家政治权力;另一方面,它虽然根植于私人领域,但却基于公众利益的动机而致力于公共事务的行动。
  网络公共领域是公共领域发展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形式,“是指由宽带上网、地面拨号上网、专线上网以及卫星传送网络等所提供的迅捷传送信息的技术支持,以各种虚拟空间的创建与虚拟社群的集聚为前提,向虚拟社群中所有参与者开放的、以各参与者相互之间自由讨论各种共同话题为主要内容的情感沟通、思想交流、精神交往的虚拟平台与公共场域”[2]。由于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威权社会,作为国家权力“对手”的公共领域极不成熟。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民主,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为公共领域的成长和壮大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特别是互联网作为便捷高效、自由开放的社交网络平台在中国虽然仅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它的发展速度和社会影响已经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根据2011年11月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发布的消息称,目前中国网民人数达到5亿,微博用户也已经超过3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形式[3]。而且,在互联网的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浏览以及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电子游戏等功能迅速发展的同时,以网络论坛为中心的各种电子交往形式也迅速发展,如电子公告板(BBS)、微博、新闻跟帖、虚拟社区、维客(Wiki)等。互联网是一个自由而开放、匿名而平等的“话语民主”空间,借助网络平台表达意见的机会和可能大大增加,这样就为构建平等参与和自由讨论的理想公共领域模式提供了契机。当“足够多的人在网络上就大量的公共话题全身心地进行足够长时间的交流,以致在网络上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的时候”[4],网络公共领域也就形成了。由于它拥有良好的交流机制和对话平台,用户可以就社会公众所关心的各种问题展开自由、平等、理性的商谈。可以说,正是互联网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促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和壮大。网络公共领域的出现实现了公共领域的“大众化”转型,较之于传统公共领域扩大了参与主体,讨论内容也更加多样和全面。
  二、网络公共领域的社会影响
  哈贝马斯认为,在独立于政治权力和资本市场之外的公共领域,公民就有关公共利益和影响人们生活的社会规则主动进行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人们既不受制于个人私利的诱惑,也不受现实强权势力的摆布,而是在自由辩论和民主协商中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最终达成理性的一致。作为公共领域的一种新形式,网络公共领域的出现和兴起不仅催生了中国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而且通过舆论压力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治强制行为的发生与国家权力的肆意延伸,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民合法权利以及释放社会压力、缓解社会矛盾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