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现代信息技术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局限
 

现代信息技术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局限

发布时间:2019-01-19 03:43:27 影响了: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具,但它也有适应性和局限性。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其不足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1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学生的兴趣爱好存在着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便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设置疑难问题,制造悬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激发出来。比如,教学“平均分”时,我把带领同学们春游租船的情境用画面展现出来,画面中出现“每条船限乘4人”,创设一个要租多少条船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如。教学二年级“解决问题”时。我把主题图利用多媒体展现四个情境:看木偶戏(包括正在看戏的和准备来看戏的)、跷跷板乐园(包括正在玩和准备来玩的)、玩沙包(包括正在玩的和准备来玩的)、买面包等这些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提出不同的问题,如“看戏的有多少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有多少人在玩沙包?”“面包房还剩多少个面包?”等等。生动的画面设置出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2 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展示知识形成过程。从教育学的观点来说,联系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的桥梁是教育媒体。而教材是教育的主要媒体。而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重视儿童的兴趣、特点,但这些信息资源编入教材中,只能以静态的画面呈现,特别是有些学习内容,只观察静态画面,不利于学生们发现问题,弄清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采用化静为动策略。不仅能活现教材内容,而且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应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地演示了角的形成过程。先在屏幕上呈现一个红色圆点,然后从这一点引出两条蓝色射线。再闪烁圆点和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此时学生不仅感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而且在大脑中建立起正确的“角”的表象,为角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发展学生思维。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是否能巧妙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思维障碍,若用常规的教学手段教学,不易向学生表达清楚。而恰当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它无疑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内容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学生理解、掌握角的概念后。为了突破“角的大小与谁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我在屏幕中出示了角的大小不一、边的长短也不一的一些角,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用重叠的方法将这些角进行比较。在电脑演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如此教学。教学重难点被轻易突破,学生不仅轻松获得知识,而且从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1 多媒体不可替代学生的直接感知。小学生学习数学很大程度是一种经验性学习,经验的获得大多靠亲自动手实践来实现。所以,学习活动中,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实物的支持,如果没有丰富的感知材料的支持,清晰完整的表象无法建立。例如:“千克和克的认识”的教学,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它和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相比。没能那么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规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教学中就需要学生通过实物大量感知l千克、1克的物体重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比一比等多种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到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获得l千克和1克的表象,不能用多媒体课件替代学生的直接感知、体验。但这节课在巩固练习这个环节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设计有趣、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带有娱乐性的练习中轻松巩固知识、应用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2 多媒体不可替代学生的动手操作。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远比单调的教学手段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尽管多媒体功能强大。但它也不能代替学生的操作思维。要明白,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教师,主体仍然是学生。该由学生学具操作就能更好解决的问题,千万不能用机器取而代之。例如:教学“倍”的概念时,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实际操作理解“倍”的概念,建立“倍”的表象。操作时,每人拿出8根小棒,分两行摆(不加任何限制),结果学生有4种摆法,如下图: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每一种摆法,学生通过比较和学具操作的直观感知,很快建立起“倍”的概念。为加深对“倍”概念的理解,以后能灵活运用,我反复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摆图形,“第一行摆三个三角形,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5倍”,在这次操作活动中,部分学生发现第二行的三角形比第一行多4倍,这一“创造性”的发现不仅表现出这些学生有丰富的联想力,也表明学具操作为学生走向创新提供了机会。虽然此知识点的教学用课件来演示,学生也能理解、掌握,但形成“倍”的表象并不是那么深刻、鲜明,在以后运用时就会缺乏灵活性。因此,教学时,在时间、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学生能用学具操作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去解决,这样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了教学过程的优化。当然,任何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只有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能。
  (作者单位 福建莆田市荔城区麟峰小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