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 [论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 [论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1:25 影响了:

  一   在绘画专业领域,人们对感性思维、感觉、悟性一类的感官思维用语推崇备至,听从感觉的召唤,相信感觉的力量,以感觉为媒介造就出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一些艺术家有一种目空一切的优越感,陶醉于自身感觉中,因为感觉对于艺术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少数人拥有的禀赋,因此感觉常常被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其实,人们在绘画时并不排斥大脑思维即理性思维的作用,绘画中的许多学习内容需要借助理性思维能力,需要理性思维的参与。艺术中有太多的内容仅仅依靠理性思维是无法解决的,同样,艺术中也有太多的东西仅仅依靠感觉是不能完成的。罗曼・罗兰认为,“理性会妨碍艺术取得光辉成就的论断是错误的;任何真正美好的作品总是寓意深刻,甚至艺术家本人对此也深信无疑。”所谓寓意深刻就是理性作用的结果。所有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具有坚定信念的人,而坚定的信念就是理智本身。我们不能武断地判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学习中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这两种思维有时单独作用,有时交替作用,笔者把两种思维的交替作用称为“心脑转换”。关于这个问题,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教师在处理时都感到很棘手。什么时候听从感觉?什么时候依据理性?教师如果对绘画的相关问题讲解、分析、归纳得过多,得出的概念不免有“形式解剖”的嫌疑。从来没有人按数学课、物理课的方法去上美术课,美术课应该怎么讲,讲什么?笔者认为在美术教学的诸多问题中,这个问题解决好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当,可能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或误入歧途。
  
  二
  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视觉思维》一书中把知觉与思维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活动进行研究。把来自于心灵的思维活动称作“感知”“知觉”“意象”和“创造性思维”,与正常思维相区分,他所指的正常思维是理性思维。阿恩海姆认为,“在艺术中,最理想的形态是那种不太逼真但又与画家想要表达的观念相同构的意象。这种意象不仅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且简直就是思维活动进行的媒介,或者说,简直就是思维活动自身的血肉之躯。以此而论,绘画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一种把感性形象和一般普遍性的概念融合在一个统一的认识性陈述中的理性活动。”为了方便论述,笔者把大脑思维称作理性思维,把来自心灵的思维称作感性思维,因为“形象思维”并不足以概括感性思维,所以作为区别,本文没有使用形象思维一词。
  学习过程中需要凭借两种能力或两种思维方法,一种是用大脑学习,大脑思维又称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一种是用心灵学习,即感性思维,感知、感受、感应也是思维的形式。记忆、逻辑、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学习能力一般是由大脑完成的。大脑思维缜密、具体,大脑思维用证据、事实、数字说话,大脑思维不具有情绪性,具有“冷冰冰”的特点。理性思维相对于感性思维是“静态”的、“孤立”的,理性思维的结果往往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准确陈述。
  通过体验、感觉、感受、感悟、想象等方式所获得的学习一般来自于心灵,是由内心活动直接完成的,或者说是内心活动的投射。感性思维的特征是断断续续和跳跃性的,是清晰而又模糊的,是变化和移动的。感性思维以视觉、听觉、嗅觉、环境、气氛等直接发生作用,感性思维具有明显的情绪的特征,相对于理性思维是“动态”的,感性思维的内容是同时呈现的,不需要证据证明,感性思维是个性化的,它对于思维者具有无比的真实性,但是难以用语言文字准确陈述。
  在绘画专业中,后一种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感觉好的人在学习中常常会获得惊人的学习效果,有时候就是天才的代名词。有一些艺术大师给人的印象是生活行为能力较差、社会交往能力也较差,游离于社会的边缘。这不等于他们缺乏大脑思维能力,而是他们更加偏爱、看重感觉。画家吴冠中有一次饿昏在巴黎地铁中,这次经历给他最大的记忆是:“饥饿中的人感觉异常敏锐”。他没有抱怨贫穷,反而因饥饿获得的洞见兴奋不已。许多艺术大师都有过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由于选择的人生目标、专业的原因而主动放弃这方面的能力。在美术学习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两方面的能力都重要,而且互相补充,它们兼而有之协同工作。在美术学习中,有需要大脑完成的学习内容,也有需要心灵完成的学习内容,它们在需要时或在不自觉中的调整就是“心脑转换”。心脑转换的频率因人而异,因学习内容、学习深度而存在很大差异,正是由于这一点使教学的复杂性和难度大大提高。
   三
  哪些学习活动(现象)属于大脑思维范畴,哪些学习活动(现象)属于心灵感知范畴?
  一切现成的知识都能为艺术创作服务,利用现成的知识指导绘画的行为属于理性思维范畴。在学习绘画的初级阶段,如构图知识、色彩知识、美术简史、人体解剖、绘画步骤等,应用这些知识指导绘画实践的过程属于理性思维。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说,在绘画中,不是现实对象校正你的作品,而是你大脑中的绘画校正现实对象。贡布里希反其道而行之的观点旨在说明,人在做学问之前应该事先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标准。学习中国画要从临摹开始,学习中国书法要从临摹开始,其目的就是要在大脑中留下一个标准,学习者运用这个标准去指导实践、用这个标准去审视现实对象。无论这个标准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是它帮助学习者跨出第一步。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对于透视一直处理不好,为此他很苦恼,他留下来的好几幅作品是专门为了解决透视问题而做的练习,他用“透视架”解决绘画透视问题的行为属于理性思维。当代书画家范曾从小接受了严格的中国传统式教育,对中国文化具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记忆力极好,《三字经》《道德经》《诗经》在学习几十年后可以倒背如流,他的逻辑思维、方法论系统而缜密,运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艺术服务,这也属于理性思维。教师在人像教学中,作业要求“形色统一”,要求在学生画人的时候清楚骨骼结构、肌肉的形状和作用,在画人像课程之前有专门的课程学习人体解剖问题,目的就是为画人像作业做准备,就是用大脑里面存储的具体真实的人体解剖知识指导绘画。笔者认为,人物习作课相对于静物课、风景课是以培养理性思维为主的。在人物习作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要用什么方法画老人、要怎样画青壮年、怎样画小孩、怎样通过对“手”的描绘去表现人的职业特征等,这也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更多要借助于大脑的能力。笔者在对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的教学中,首先培养他们“如何看”的方法。比如,我们要画放在那里的一个物体,首先要确定那个物体是正方形的,是长方形的,还是半圆形的?放在那里的一组物体,它们呈三角形还是呈平行四边形?点与点之间的哪些呈水平线、哪些呈垂直线,点线之间还有哪些更多的关联?这些所有问题属于方法论的范畴,是理性思维的问题,是智力问题,要依靠大脑功能进行分析归纳。在已有的教程中,把头像的外形通过汉字的国、由、甲、田、申进行归纳,也是一种理性方法。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有的学生把一个国字型的头画成横的,把一条向左倾斜的线画得向右倾斜,这一类的错误不在少数,就是因为这些学生比较缺乏基本的理性思维能力。在头像作业中,学生一开始很少有令人满意的表现,是因为他们不会应用几何形划分和归纳,“三庭五眼”是前人通过大量实践总结出来的结果,它们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比如,眼睛是什么形状,两眼外角与嘴唇的关系怎样,两眼外角与下巴的关系怎样?诸如此类的划分在绘画中不仅意义重大而且是必要的。教师一开始教会学生一种方法,后面要学生自己完成更多的分析和划分,教师教学生的方法需要学生凭借大脑去理解,这属于智力问题。教师告诫学生要用重复、对称、运动、平衡、节奏组织绘画,学生接受并按照这个原理进行实践,这些统统属于理性思维的范畴。应用理性思维或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具有目标明确、收效快的特点。
  一切现成知识以外的知识以及对现成知识应用中的分寸感的把握,皆属于感觉的范畴。应用色彩表现情绪是感觉才能完成的任务。在绘画中,100个人面对一个场景写生,会得到100个不同的色彩画面,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每个人观察、感觉到的色彩不一样。其次是使用色彩时更多是凭借感觉,没有人按照理论去调色。另外,色彩受个人气质、修养、情绪、心境和使用色彩的习惯的影响非常明显,而人与人在这些方面是不可能相同的。对于色彩,艺术评论家拉斯金有“纯真之眼”一说,他在书中写道:“形状是绝对的,所以在你画任何线条的时候都可以说它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色彩却是全然相对的。在你的整个画面上,每一种颜色都因受到你在别处添加的任何一笔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于是,刚才还有暖感,一旦你在别处加上一种更暖的色调,转眼间这里就变成冷色了;你刚画完时还是和谐的,你在它旁边再添上一些别的颜色,它就变得不和谐了。因此,画每一笔时都不能着眼于它当时的效果,而必须着眼于它未来的效果,事先考虑到其后要画的一切东西对它的影响。你不难理解,既然如此,只有忠诚地献身,加之才华横溢,才能成为一个善于运用色彩的画家。”拉斯金的“纯真之眼”说的就是感觉,画面因各种因素随时发生变化,作画人必须凭借敏锐的感觉随时对画面加以调整,对色彩的最终驾驭全部依赖于作画人的“纯真之眼”。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拓展知识,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获得知识的进程中需要形象思维的参与,需要知觉的作用,感觉是“发现”新问题最好的钥匙。画家马蒂斯说,任何一个自然对象都可以用几何图形概括。自然中并不存在几何形,学生在画画中就要凭借感觉的能力,而凭感觉捕捉到的几何图形只存在于他个人的内心,只属于他个人。在绘画中,线条的或明或暗、边缘线的或虚或实,对画面整体的把握等,需要感觉去捕捉和控制。绘画中何为重复、怎样重复,何为对称、怎样对称,何为运动、怎样运动,何为节奏、怎样创造节奏等,需要感觉去控制。绘画中对各绘画要素、原理的分寸把握、控制也是需要感觉才能做到的,这些感官理解就属于心灵的范畴。感觉是与气质、个性、生存状态、当时的状态有关系的东西,感觉是心灵的直通车。感觉对于艺术具有准确、直达的效应。在现代艺术理论中,感觉就是内容,感觉就是主题。因此在艺术中,感觉被赋予了太多的内容和意义。
  
  四
  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是怎样互换的?比如,学生运用解剖知识和一般构图知识画出了对象的大轮廓,在深入刻画中就要凭感觉工作了,这是互换。在凭借“感觉”的绘画工作告一阶段后,学生会停下手来“注视”自己的作品,会对它进行思考。思考的问题是对不满意的部分挑毛病、找原因,是用理论的知识进行剖析,是理性思维活动,这又是互换。再比如,学生在野外画风景,有人选择这里,有人选择那里,当面对一个景色激动不已决定要画它时,全凭感觉的支配。当摊开笔纸动手之前,聪明的人会想一想“我为什么要画它”“它到底什么地方吸引我”,这又是心脑互换的过程。
  梵高在解决透视问题中的特殊感觉,使他的透视习作具备了非凡的魅力;范曾的文化底蕴为其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康定斯基直接把对音乐节奏的理解转换于绘画中,这里面都存在心脑互换。
  学生的绘画作业告一段落,他们会“审视”自己的作品。一些情况是学生心满意足甚至会手舞足蹈,这是在感受中感受,在感受中体验(快乐)。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是永远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永远像一对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许这些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交织在一起的思维活动,就是阿恩海姆所说的“融合”。
  五
  美术专业的教师在中后期阶段应该主要培养学生感觉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掌握所有艺术因素同时呈现于心中相互作用的能力。高明的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艺术感知能力,在点评作业时往往顾左右而言他,在针对具体问题时,教师也是点到为止。教师常常也说一句话:艺术是教不了的。这里说的艺术就是指感觉和综合感知能力。有些教师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方法或态度?一是对于感觉的东西,教师不容易找到准确的词汇去表达;二是说破了就没有意思了;三是感觉是极具个人化的东西,对同样的对象,教师的感觉不等于学生的感觉。
  对于画得好的学生,有些教师往往不怎么指导,更多的是鼓励。这是因为感觉是不能强加于人的,因为感觉是属于个人的,教师这时的用意是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欣赏那些勤奋学习的学生,因为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试验、磨练,才能获得足够的经验,而经验是充实、完善感觉的最佳途径。
  在绘画实践中,没有什么理论可以一劳永逸。好与不好或者对与错,都是相对的,是用理智难以控制的问题。所以,教师在理论讲解、画面分析中要把握好度。
  
  六
  笔者在学生作业结束时会安排时间集中点评,点评的内容不外乎围绕“心脑思维”与“心脑转换”两个问题进行,对物象的结构、比例、姿态、重心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点评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理性思维能力。另外,也对画面感觉好的进行点评,可以从效果方面进行点评。比如,运用质朴的、笨拙的、忧郁的、宁静的、慢条斯理的、果断的、犹豫的、优雅的、躁动的等言语进行点到为止的点评,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心中有数,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笔者认为,感觉也是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艺术家所谓发现自己就是有意识地强化某一方面的能力。
  
  七
  在美术教学中,尤其在初级阶段,过分强调感觉的作用会让学生有如空中楼阁,会使学生心中无底,不踏实,没有自信心,缺乏胆量。完全凭借感觉行事是幼稚的,感觉具有“天生的”特性,但是感觉也可以在理论的照耀下脱颖而出,大放异彩。艺术家在灵感到来时总是激动不已,不仅绘画创作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身体机能也会出现相应的反应,这时艺术家极不愿意有任何的干扰,当意外的干扰出现时,他们会非常愤怒,这些明显的意识反应。说明当感觉占上风时,理性充当着“保镖”的作用,理性用它的光芒照耀、维护着来自感觉的盛宴。没有理性的支持,感觉会显得单薄。
  艺术活动过分强调理性的作用会让理智替代心灵、替代情感,会使艺术活动生搬硬套,作品没有生气、没有诗意、没有真情,没有了灵气和纯真,最终会扼杀艺术。过分凭借理性思维的指导,以理性控制印象,画出来的东西一定不再是绘画,而是工程图,是说明书。我们不能因为强调理论和理性思维而荒废了感觉、压制了感觉,也不能因为强调感觉而无视理论的作用,无视理性思维的力量。
  总之,在美术课中,不同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在强调侧重某一方面的能力时,也不能无视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两者孰重孰轻或者孰先孰后还是大有讲究的。另外,人们一般认为感觉是天生的,技术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其实,感觉是可以培养的,也是需要磨练的。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2]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云南昆明学院美术系
  (责任编辑:轩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