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文言文学习方法探究]
 

[文言文学习方法探究]

发布时间:2019-01-25 05:06:55 影响了:

  学习古文,大部分学生觉得古文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语言精华的积淀,是古人文化底蕴的见证。在改革开放和现化文明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古文以其独有的魅力焕发着青春和光华,因此对于初中生而言,应该注重其学习兴趣的培养。
  然而,古文毕竟不如现代文,难度高,内容深奥,学生阅读能力低,这种高低不一的“门槛”,使学生在跨越上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无以适从。其次,背诵任务太重,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引发学生的反感情绪。诚然,背诵是积累材料和培养语感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过来人”都有深刻体会,但学生不是经过生活历练的成人,对背诵作用认识不够,再加上其他学科需要学习(而且有的学生兴趣不在语文上),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在高呼“减负”声中,能积极主动、及时高效地完成背诵任务者有几位呢?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初中学生还只是少年儿童,他们天真稚气,喜欢新奇,我们在教学中,一刻也不能忘记这个主体的心理特点,在布置作业时,同样须有童心、求变化。如果只是以一种模式、成人化的教学,那只能让学生生厌。
  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学习与没有兴趣被动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动脑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其实,激发兴趣并不很难,有时只要稍稍变换一下角度,就立刻会有一种别有洞天、境界全新的感觉。举个例子,《核舟记》与《活版》这两篇文言说明文,我们固然可以叫学生翻译,但恐怕很难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倘换个角度,譬如,要求学生“向爷爷奶奶介绍王叔远的核舟”,“与外国小朋友说说什么是活字印刷”,尽管实质还是翻译,但因角度全新,有了兴趣,境界无疑已经完全不同。
  平日我们还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中国古代诗歌及文章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学生学习古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锻炼语言的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文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也就导致了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忽视。长期以来,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误区,总认为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很关键,所以一篇文言文学完,课文的字里行间密密麻麻写满了对文字内容的译文。课文的意思是清楚了,但文章中一些该掌握和积累的字、词、句却被淹没了。等到复习时,课本成了大花脸,没了主次。怪不得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得一点儿也不愉快,似乎是一种任务式的学习,把自己的脑袋当作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而不让自己的主观思想占据一席之地。殊不知,长期以往,学生对老师讲的全盘接受,而碰上一篇新的古文,那就无从下手了。对此,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一定要采用特写的符号标示出重要的字、词、句,对于实现《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学生学会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首先是通假字,此类字在课本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且课文下面都有较详细的注解,宜用“□”在课文中标出,然后在课文下注释中用“□”标出。
  其次,一词多义情况也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一个意义。建议用“△”将这些词标出,这样,学生也就逐渐积累起来,便于记忆和掌握,那么,学生学习古文的功底就深厚多了。
  再次,文言词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其中一些词义与现代的意义有着很大的差异,即文言文中的古今多异义词较多。此种情况,宜用“{”在古今异义词前标出。
  第四,在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就临时作乙类词用。文言文中较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等等。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里很活用,变化也很快,可以采用“○”将其标出,并在其上简要注明词类间的转化或用法。
  第五,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等,可直接在句子下方标出“=”并简要注明种类,补出省略成分,标出倒装的短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如果能恰当地使用这些方法,确实有助学生积累字、词、句知识,在复习时也有一个清晰的回顾。如果能长期坚持,文言文知识自然就会丰富,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就指日可待了。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正确的方法和具有良好的心态。据对本校58名学生的调查,有大部分同学很怵古文,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学英语难,学文言文更难”。这里固然有诸多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本身。有人认为,语文教学越来越被异化,背离本质。语文无论就其工具性还是人文性均属必修科目,但学生花在语文上的时间却最少。要不是应付考试所需,我想没有多少学生愿意去学习那些枯燥的语法知识和被分解的支离破碎的文章。我们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在社会、家庭、学校的挤压下围绕考试指挥棒转,所以学生读古文,首先是目的不明、动机不纯。其次是了解不深,兴趣不浓。再次是付出不多,方法不当。
  没有付出哪来回报,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的学生一篇文章能看上三五遍的已经不多,能反反复复地去读的实属罕见。要求背诵的文章也大多应付差事式地敷衍了事,更别谈主动地积累背诵,广泛地课外阅读。而在学习过程中,一人皆一册翻译参考书,对照着读,本质上是在变相地学习现代文,已完全抹杀了文言文的涵泳品味过程。如此读来,怎可学好。最后是积累不多,进步不大。由于从小到大与文言文的隔离状态,导致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犹如学外语,既没语言环境,又无兴趣动力,因而只是被动地填鸭式硬塞,对文言文基础知识与优秀篇章的积累少之又少,底子的薄弱导致了前进的困难,本来文言文的学习就强调地厚积薄发,只有不断地积累领悟,涵泳品味,才能养成能力,提高水平。快餐文化的速食式做法于文言文学习是根本行不通的。
  由此看来,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具体指导,做好如下工作。
  1.转移重心,学会欣赏,注重两个“全部”
  文言文教学的组织有一个痼疾,即解决字词与分析欣赏之间的矛盾,但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侧重字词,则出不了彩,味同嚼蜡;如果侧重分析欣赏,则架空分析,成了绣花枕头;如果两者兼顾,则疲于奔命,无法夯实基础。有鉴于此,我们提出注重两个“全部”,即把解决字词的权力全部下放给学生,教师的精力全部用来分析欣赏。
  2.转换角色,学会合作,注重两个“互动”
  我认为,一堂好课是师生双方的创造激情和思维火花都迸射出来的复调,教师和学生都要创造课堂美。为此,我们注重两个“互动”,一是师与生的互动,一是生与生的互动。有了这两个“互动”,师生互动也就水到渠成了。
  3.转变方法,学会积累,注重两类“问题”
  “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叶圣陶《略谈国文教学》)因此,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立足解决两类问题:一是阅读,一是写作。
  4.转化职能,学会创新,注重两个“实验”
  教材上有的基本上不需要教师讲,学生也可凭兴趣阅读。同时,我们必须结合教材作些补充发挥,让他们时不时地“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换言之,文言文教学的职能必须由摹仿、记忆转向研究、创新,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向整体感知、学会欣赏,由句读解意转向古文化与古代智慧的发现与传播。为了实现这种职能的转化,我们要注重两个“实验”,即综合化教学实验和研究性教学实验。
  在WTO国际化的视野下,在“新课标”现代化的进程中,文言文作为国粹,是我们的底气和珍宝,我们要呵护古代文化遗产、继承文言文精粹,文言文教学任重道远。
  岑晓泉,教师,现居江苏启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