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也谈文本的有效解读]小学文本解读范例
 

[也谈文本的有效解读]小学文本解读范例

发布时间:2019-01-29 04:07:54 影响了: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A)―0077―01
  
   语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教育”,是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打基础的教育。作为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阅读教学就要担负起这一重任,把学生领进文本营造出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作者的思想,品味作品的风格魅力和灵魂所在。课堂上,为了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精神对话、生命对话,语文教师该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破解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
  1.紧扣题目,理出思路。看到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咀嚼题目。古人讲纲举目张,所以,抓住了题目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老人与海鸥》,这个题目就很值得我们推敲。题目中的“与”字说明“老人”和“海鸥”是并列关系,文中讲的不仅仅是老人,“海鸥”这个字眼儿也需要我们重视。这样,我们就能很快找到另一条教学思路:教学不仅可以以“老人”作为一条线索,还可以以“海鸥”为线索展开教学,如果教学中两条线索交叉进行,必然能构成一幅美丽的教学图景。
  2.徜徉文本,触摸语言。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面对一篇课文,不管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抒情类散文,形象鲜明的写人叙事类课文,还是抽象枯燥的议论说明类文章,教师自己首先得走进文本,触摸语言,最终抓住牵动文章灵魂的一两个词语,然后才能紧紧围绕这些词语设计富有张力的阅读话题。
  二、发现课文的写作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写什么”,更要关注文本是“怎么写的”。所以,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引导学生多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发现课文的写作特点。如,在阅读《劳动的开端》时,我们就会发现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详略得当,即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作者写得很详细,第二次挑煤的经过,作者仅用几笔就带过了。因此,笔者将这篇课文的教学主线定为: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对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作者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五年级的学生一读就明白,因此,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上,即作者是怎样写出第一次挑煤的艰辛的。再要求学生把这种写作方法迁移运用到第二次挑煤的环节中,即用作者在第一次挑煤过程中使用的写作方法把第二次挑煤的过程写具体。这样,学生不但感受到了作者劳动的艰辛,还学会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三、抓住文章的拓展点解读文本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用心与文本对话,敏锐地发现文本中可开发的教学点,适当地引用资料性课程资源,就会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立体、饱满。如,《月光曲》这篇课文讲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凄美动人的传说,折射出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我的音乐要为穷苦人造福。如果对课文的解读仅限于此,我们只是站在了贝多芬精神世界的门外。这时,教师就要以此为拓展点,引进资料性课程资源,设计富有张力的阅读话题:耳聋对音乐家来说就是整个世界的毁灭,此时,我们可以想象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学生自然会提炼出“绝望”这个词,认为此时贝多芬的内心一定是绝望之极的,一定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但这位大师真的绝望了吗?当然没有,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创作了大量不朽的作品,向世界奏响了他的《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从这一部部震撼心灵的乐曲中,你读出了什么?或者说这一部部撼人心魄的乐曲带给你的思考是什么?
   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由传说转向了贝多芬这个人,由对贝多芬这个人的解读,使学生最终懂得了什么是拼搏人生:只要心中装着鹰的翅膀,任何凄风苦雨也阻挡不了我们奋飞蓝天的梦想。这样的教学,不仅美化了课堂,也美化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此外,一些经典名著在选入教材时都经过了编者的改动,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原著,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当然,文本的解读是多元而独特、丰富而深刻的,但无论如何解读,阅读教学最终必须要放在课程与教学层面上加以审视,从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发展的需要去权衡取舍,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将文本解读之精华巧妙生成为具体的教学活动。
   编辑:沈丽琼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