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关于物理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几点浅见] 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物理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几点浅见] 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9-02-03 03:58:52 影响了:

  问题与教学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教学围绕问题展开,问题在教学中得以解决,教学又发现新的问题……周而复始,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就物理学科而言,物理教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一个好的教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但不好的问题,可能让学生毫无兴趣,也可能使学生糊里糊涂,不知所云,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在电磁感应的学习中,学生对反电动势感到迷惑。我就在这一节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电源产生的电流使电动机的线圈受力(左手定则),运动方向怎样?线圈运动时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吗?方向怎样(右手定则)?感应电动势使得线圈中的电流加强还是削弱?推动线圈转动的力怎样变化?整个设计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出反电动势的概念。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习动机,缩短了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其心智品质。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师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实验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演示实验展现真实的物理情景:在演示电容对直流和交流的影响时,通过真实的实验让学生看到现象,从而感知电容对直流和交流的影响等,把演示实验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以上阐述的都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何设计教学问题,以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思维活动的开展,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这些都属于预设性问题。教学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活动,捕捉生成性问题,展开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