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动手数学课堂【还“动手实践”给数学课堂】
 

动手数学课堂【还“动手实践”给数学课堂】

发布时间:2019-02-07 04:18:13 影响了:

  “数学课程标准”前言中,在谈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时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我认为,动手实践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物理、化学学科所特有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学中,重视动手实践:再现知识生成过程,使学生亲自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
  两年来。由于工作的需要,笔者听了较多的数学课,目睹了不同的执教者对这一学习方式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和做法,感触颇深,形成文字,或许同行也会有些许感悟,或许会听到来自各方的不同的声音。
  
  一、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13.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中共有8个探究活动,其中有4个是通过画图、剪裁、叠放,而后观察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前不久,先后听了两位教师的同一节课,看到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感受了迥然不同的课堂气氛,现以对“探究二(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的处理为例,对比如下:
  教师甲:教师布置:“大家快速阅读探究二回答所提出的问题,”片刻,教师问:“大家想一想它们全等吗?”学生回答:“全等,”教师说:“显然是全等的,由此我们得出边边边公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公理的教学就这样结束了。)
  教师乙:教师布置:“请大家参考方框内的操作步骤认真完成探究二的活动,然后小组交流探究的规律是否一致,”学生兴趣盎然,几乎每人都用事先准备好的小剪子将画好的三角形剪下、叠放;期间,教师走进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时而动手操作,大概是在纠正学生画图中存在的错误:时而与学生交流看法,我周边的4人小组更是认真画图、相互交换意见,更为有趣的是有一位女生对一位男生说:“你画的△ABC与△A"B"C,不会重合的,”小组其他成员不约而同地关注起此事,男生诧异,女生接着说:“你的操作步骤有问题,你画出了B"C"边以后,应分别以B"、C"为圆心,BA=B"A"、CA=C"A"为半径做弧,两弧交于A"点,”男生恍然大悟,再看全班,都已经是进入了交流探究的氛围之中。老师适时地停止了实践活动,探究进入了总结归纳阶段,规律自然生成――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我们暂且不在教学方式上做以评论,先弄清楚什么是公理。《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定义公理的:“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实践的考验,不需要再加以证明的命题,”显然,“边边边公理”是通过实验、观察、验证等手段总结出的不需证明的正确命题。
  课程标准教材在这里安排了探究二,笔者认为其目的是要还原“边边边公理”的生成过程,教师甲越过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轻描淡写、空洞述说,直接搬出公理,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更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对教科书这一教学资源的浪费,更是对三维目标的严重忽视,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教师乙遵循教科书的内容安排,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完成公理的教学,使学生亲自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不仅使知识返朴归真,同时更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探索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等,课堂气氛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效果非常好,这真是教师说得好,不如学生做得好。
  
  二、还“动手实践”给数学课堂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参与者。我要向文中以教师甲为代表的同行们郑重地说:请您还动手实践给数学课堂,这是学科特点的需要,是遵循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习数学、获取新知的心理规律的要求,是彻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体现过程教学的标志之一。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分支,它有着自然科学的共性,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数学知识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发现并总结出的规律,它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成果、
  我想正是这个原因,“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增强他们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启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提供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笔者统计,全部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明确标有“观察”、“探究”的内容分别有上百个之多,其中需要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内容超过半数,其余部分也有半数以上是需要亲自计算获取信息的内容。不难看出,国家在“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材的编排上是遵循规律、用心良苦的。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尊重学科知识、遵循教学规律、改变教学方式、培养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学具动手实践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
  文中的教师乙以教科书为蓝本,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全过程,一改过去的让学生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自己的行动使“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现实。
  读者朋友,新课改犹如和煦的春风满载着丰富的养分和新时代的气息走进我们。迎着这前所未有的暖意,承载着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把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带进课堂,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是对数学教学本色的还原,是时代的强音。
  
  编 辑 张 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