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有效城镇化指数的建立与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论文建立模型
 

【有效城镇化指数的建立与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论文建立模型

发布时间:2019-03-30 04:06:59 影响了:

  内容摘要:进城农民希望得到社会认同,产生归属感,进而在当地定居工作和生活。本文提出了有效城镇化指数这一指标,用来测评相对于人口增长速度,区域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反映了区域的持续发展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并选取河北省的历史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对于地方政府的城镇规划和发展目标制定具有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 进城农民 社会认同 有效城镇化指数
  进城农民对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Tajfel 和 Tunner 在1979年 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为了进行自我身份的定义,总会将自己归类于那些与自己信仰、价值等相似的特定群体,因为群体是自我身份信息的来源。Tumer(1985)进一步提出了自我分类理论,即个体通过社会分类过程将自己所在的群体与其他群体区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强调相似性,而外群体强调差异性。人们倾向于认同那些能够提供积极关系信息的群体(如感受到群体重视他们的贡献和关心他们的状况), 通过自我定义形成对群体的认同,从而归属于群体,并努力追求被自己所在内群体认同。
  但是当人们想得到积极的社会认同却不能实现,从而无法确定自己处于一定的社会群体、社会类别或社会范畴时,便会产生社会认同威胁。Branscombe 等人(1999)提出了 4 种类型的社会认同威胁:分类威胁、群体价值威胁、接纳或原型威胁、区别性威胁。当人们感受到社会认同威胁后,一种结果是脱离群体;另一种则是留在群体中。留在群体中的人们又有两个可能:尝试改变群体的状态,或者接受群体的威胁,但对该群体仍持消极评价。
  对于进城农民来说(为便于描述,本文的进城农民指出生在农村,因为种种原因成年后在城镇工作生活的人。包括农村大学生毕业后留在城镇工作等情况),不仅希望在城市中有工作,更希望得到当地的社会认同。当发展空间受限、生活质量较低、文化环境不理想或无法长期定居时,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容易离开该城市,而中等收入群体虽然难以实现再迁移,但是对于当地在态度和行为上不再支持。
  有效城镇化指数的建立过程
  (一)当前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城镇化发展评价的主要指标是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与区域总人口数量之比。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显示,我国希望到2015年城镇化率由现在的47.5%提高到51.5%。但是单纯的城镇化率的提高,并不表明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无法说明市民,尤其是进城农民,他们的收入状况、生活质量、子女教育等方面有了同样进步。另外,单一城镇化率指标容易造成政府为追求政绩而盲动,不顾实际情况,在城镇规划上**来单纯增加城镇人口。
  有些学者建议增加一些经济发展和社会协调的指标,例如GDP、高校在校学生数、恩格尔系数、失业率、收入、绿地覆盖率等,并且尝试用这些指标进行整体评价,研究者分别使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AHP法等对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但是这些方法计算复杂,难以在现实统计工作中全面使用;计算结果并不能直观表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不易进行竖评,即某一区域本身的城镇化历史进步程度难以测评。
  2011年6月,中国统计学会发表了《综合发展指数(CDI)研究》报告,构建了一套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五个维度进行测量,每一维度都是构成具体方面的分指数,每个分指数又由若干个指标合成,进而计算综合发展指数。其测评方法基本思路是根据每个评价指标的上、下限阈值来计算单个指标指数(即无量纲化),再根据权重最终合成综合发展指数。综合发展指数在指标选取上倾向于宏观研究;权重选取上倾向于社会角度;计算方法是进行绝对比较,并不考虑各地的经济社会历史基础。因此该指标体系并不适用于考察相对进步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
  (二)有效城镇化指数的建立
  为了能用有效、直观的指标来反映城镇化发展水平,本文提出“有效城镇化指数”,用以从整体上衡量某一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程度。首先选取多个从不同角度评价城镇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指标,利用公式计算各指标指数:
  指标指数用来说明指标所评价的项目发展速度是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速度。如果该指标指数大于1,则该指标所评价的项目发展快于城镇人口增长,这是理想状态;如果该指标指数小于1(可以为负数),则该指标所评价的项目发展落后于人口增长;如果该指标指数等于1,则该指标所评价的项目发展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相同。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各指标指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因为我国的自然资源人均并不多,过于发展经济社会的某一方面,势必会消耗过多的有限资源,使其他方面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退步。
  有效城镇化指数是各评价指标指数的加权值:
  有效城镇化指数=
  式中,f(x)i是第i个指标指数值,Pi是该指标指数的设定权重。有效城镇化指数的评价标准与单指标指数类似,当有效城镇化指数大于1,说明该城镇的综合发展水平快于人口的增长,反之亦然。
  有效城镇化指数可以进行城镇间、区域间的横向评价,用来比较各城镇、区域的城镇化综合发展程度的快慢;也可以用来进行某城镇的历史纵向评价,考察该城镇的持续发展能力。
  有效城镇化指数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及权重确定
  进行有效城镇化指数计算时,选取指标应考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各方面。根据社会认同理论,选取了七个指标,GDP、人才总量、劳动报酬、住宅平均价格(反向)、园林绿地面积、基本养老参保人数、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分别从经济、社会、生活、文化四个方面来评价城镇化的有效程度。利用Delphi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二)河北省各市的横向比较
  选取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2008-2009年各指标数据进行计算(2009年劳动报酬与GDP指标用各地当年CPI指数进行调整),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看出,河北省有效城镇化指数为0.638,整体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综合指标的增速慢于城镇人口的增速。河北省11市中,廊坊市的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包括省会石家庄,原因是廊坊作为连接京津的战略重镇,各级政府都非常关注,给予了很多发展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才,同时住宅价格相对变化不大,因此当年城镇化发展状况良好。石家庄和张家口的有效城镇化指数不仅小于1,而且为负数,分别是在房价控制和社会保障管理方面出现明显问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