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着眼实效 [着眼小问题,,,,,追求大实效]
 

着眼实效 [着眼小问题,,,,,追求大实效]

发布时间:2019-07-12 04:01:35 影响了:

  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课堂变化日新月异,但我们所追求的宗旨却没有变,那就是追求课堂的生态化,追求课堂的实效性。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是学生发展的必要学习环境。理念的更新、方法的改变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讲无疑带来了好处,但也给老师们留有了较大的创造空间。在面对不同学生、不同教材、不同内容的时候,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难免会引起一些争议。但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来说,有些问题却不好解决,出现了分争与异议。本文结合自己平时听课的感受谈一谈对教师教学中出现问题的一些个人的看法。
  问题一:关于循环小数的循环节问题。
  0.64384384……循环节是什么?这是一个老师在讲完课后来询问的一个问题,之前也有许多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老师们争论的焦点是对于一道没有给出完整循环节的题目,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判断?教师一观点:应该是384。双方都摆出了自己的理由,教师一方认为当没有给出完整循环节时,我们应该从循环小数的“结尾”开始查找。教学生时,告诉学生,一般循环小数为了表示清楚,循环部分都不小于两个循环节,这个时候学生容易认为,“不小于两个”就一定是两个、三个、四个……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理性地思考一下,会发现其实不是这么简单,在教材当中出现的题目里,有些循环小数给出的循环节可能是2.5个、3.25个;比如:3.10561056105610……就写出了3.5个循环节;5.121412141……写出了2.25个循环节。那么,我们如果要从循环小数的“结尾”往前查找循环节就难免出现错误了。教师二观点:应该是438。首先看一下书上的定义:循环小数就是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依据书当中的这个概念,我们再来审视一下这道题,0.64384384……这个数的小数部分从4开始连续3个数字438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438显然是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了。但老师在给学生讲述的过程中,学生却质疑后面没有了,循环节不完整,如果能体现循环节完整的话还应该是384呀!此时教师也有些举棋不定了。
  解决方法:
  其实综观两位教师的方法,我们不难发现第二位老师的思路是正确的,只是最后没有坚持或是说没有理性地认识到概念的本质。首先我们引导学生判断循环小数的循环节时必须要以概念作为依据。当题目中没给出完整的循环节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后面的省略号所代表的含义,就是可以无限地写下去,接着向下写会出现什么数字,这时我们就不难发现0.64384384……4后面的数字是3,再向后是8。这样看来,就写出了3个完整的循环节,那么这道题的循环节也就是438了。切记不能要求学生从后往前数。
  问题二:关于5年级下册的旋转的问题。
  5年级下册教材中继2年级的图形变换后又安排了认识图形变换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当中最令老师们困惑的是图形的旋转问题。深入班级听了一些老师的课,感觉大家的方法各有千秋,但唯一的判断标准是学生掌握得如何。
  解决办法:
  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关键是我们要让学生在旋转图形的过程中体会和归纳出方法。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在实物学具的旋转过程及旋转后图形与原图形的对比中发现,在图形的旋转中有4个因素是不变的:1.旋转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2.旋转点的位置不变。3.对应点到点“0”的距离不变。4.对应线段的夹角不变。当学生弄清这些不变的因素后,教师再逐步地引导学生通过旋转的过程梳理出旋转的方法:1.先找到需要旋转的线段或点。2.找到旋转点。3.明确旋转的方向。4.确定旋转的角度。如果再简单一点总结的话就归结成一句话:先描关键点,再连线,最后用不变的4个因素判断正误。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当然这部分内容也需要孩子们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要通过一部分的练习才能加以巩固。
  问题三:关于6年级下册的比例解决问题。
  6年级下册继上册“比”之后又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及比例的基本性质。而用比例解应用题这一部分是很多学生都掌握不好的内容,分析调研过的8个班级学生的试卷,多数老师认为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表现在找不到题中的等量关系。而我却认为找不到等量关系只是我们看到的问题出现的显性表现,其根源是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理解得不到位,对比例的性质理解得不深入所造成的。出现的第二个问题是,学生列出的比例中,两个比的含义不同,如:4名工人3小时共生产零件12个,照这样的速度,4名工人8小时生产多少个零件?许多孩子的列式为12:3 = 8:X。这种列式显然是错误的,等号左右两个比表示的意义不同,这是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有一部分孩子列出了一些算式,被老师认为是错的。如12:X=3:8,因为有些老师认为这道题的条件非常明显,也就是工人的工作效率一定,工作问题÷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样看来,是商一定。按正比例的意义看,完全符合,所以左右的两个比的比值就应该表示工人的工作效率。其实我们来细致地分析这种列法,当工作效率一定时,时间比应该等于总量,也就是说这道题是正确。基于以上频频出现的问题,我们也应该理性地思考一下,我们在向学生讲授这部分内容时,要让学生学会从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方面去考虑问题。
  解决办法:
  笔者认为,面对这样的问题时,首先我们还要从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性质入手,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数量关系作为支撑,就会将这样的问题解决掉。如:一个工厂生产作业本,如果每本装40页,可以装30本。如果每本装25页,可以装多少本?引导学生想,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不难发现,每本的页数和本数。进而再问: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吗?学生发现一定是变化的。孩子们从这两次引导中发现了题中的两个变量。而决定学生能否判断出两个变量成什么比例关系的关键点是题中的定量,从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每本的页数×本数=总页数,总页数一定,也就是积一定,每本的页数与本数成反比例关系。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学生很快就会列出25X=40×30,这是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当总页数一定时,本数比也等于页数反比,所以也可以写成25:40=30:X。从这个解题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理清解决这类题的方法:1.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2.找出定量,判断比例关系。3.根据比例关系列出比例式。4.列式解答。5.检验。
  课堂是微观的,教师更应该注重细节的研究,只有解决了小课堂中的小问题,才能得到大的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小问题,才会让老师的专业素质提升更快,才会让教育发展得更健康。正如教师研修从专家讲座式的纸上谈兵到有着实效的校本研修的转变一样,课堂实效的研究也应从理念引导的表演课向扎实的常态课转变,让小问题的研究成为高效课堂这座大厦的基础,让高效课堂更辉煌、壮观。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长安小学)
  编辑/魏继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