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2018最新乒乓球比赛 [论案例分析比赛的由来、发展与作用]
 

2018最新乒乓球比赛 [论案例分析比赛的由来、发展与作用]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9:33 影响了:

  [摘要]案例分析比赛作为高校专业教育的一项重要课外学术活动,我国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此项活动最初只是在某些高校内部进行,后来逐渐发展为校际比赛和全国性比赛,有的还进一步发展为国际比赛。与此同时,我国一些高校的代表队还应邀参加了一些国际著名赛事,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思想品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以及表达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等。
  [关键词]案例分析比赛 由来 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087-05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近年来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相继采取了案例分析教学的形式,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案例分析比赛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值得对其进行回顾与总结,以作为今后开展此项活动的指导。但目前尚未看到此方面的成果。因此,笔者愿不揣浅陋,对此方面的情况做一个梳理。
  一、案例分析比赛的由来与发展
  案例分析比赛作为高校专业教育的一项重要课外学术活动,经历了一个从产生到发展的较为漫长的过程。下面我们试对其作一个回顾。
  (一)案例分析比赛的由来
  所谓案例(也称个案、个例、实例等)就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即是说,首先,案例是一个事件。它是人们对一个事物或现象的某种实际情况的动态性把握,而不是对该事物或现象的某种静态的缺乏过程的描述。其次,案例是一个含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事件。它能够吸引人们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办法。再次,案例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人们从对这个事件的分析中能够说明、诠释类似的事件,因而能够给人们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最后,案例是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件,而不是一个杜撰的子虚乌有的故事。
  所谓案例分析,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来说,则是在专业教育中,在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条件下,让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现实中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件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提高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或方法。这一方法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的“问答法”教学法。这一教学方法的精神实质有六个部分:第一,由问题构成的思考方式——精神助产术;第二,从常识出发——启发式;第三,让回答者自证其伪;第四,反诘——突破传统认识;第五,对方的主动性——知识是自足的;第六,问答双方是平等的——信心的产生。正是由于受到苏格拉底“问答法”教学方法的启发,1870年,美国律师出身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代尔(Christopher Clumbers Langdell)在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后,针对美国法学教育当时盛行的讲授式教学法的弊端,开始倡导案例分析教学法。郎代尔指出:“如果你阅读了大量案例,特别是判决正确的案例,真理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因此,郎代尔主张,在法学教育中应以法院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以案例分析作为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像律师那样思考的技巧与能力。此后,美国哈佛大学等领头高校都相继推行了案例分析教学法,并且从法学教育领域扩展到商学教育等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后,案例分析教学法开始登陆我国,并逐渐成为我国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其原因主要在于它符合人类认知事物的基本规律。20世纪50-60年代,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瑞士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创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并不是对外在事物的被动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因而,这一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这一理论包括“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而案例分析教学法正是在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案例“情景”中,通过学生自主进行资料搜集、分析论证等“协作”活动,并通过平等的“会话”和讨论,从而根据自身知识和经验建构出有关知识的意义的。因而,这一理论也就为案例分析教学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所谓案例分析比赛,则是将案例分析教学法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开展的案例分析学术活动。这一学术活动与课内案例分析教学活动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活动的组织者不再是某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而是某个校内或校外机构(共青团、学生会、研究会、事务所等)。由于后者掌握更多的资源,因而会使活动的开展具有更大的广泛性。其次,学生不再围绕课程教师提供的案例并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案例分析,而是根据赛事主办方(某个校内或校外机构)提供的案例(有时主办方不提供案例,而是由参赛选手自选案例)和参赛规定,确定参赛案例,组建参赛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并将其做成PPT,在比赛现场进行演示和答辩。由于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因而也就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其观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第三,学生不再按照专业和年级参加案例分析活动,而是打破专业、年级甚至学校的界限,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与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案例和团队参赛,与相同或不同专业背景的团队进行交锋。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也就具有了更大的选择性,同时也会面临更大的挑战。这样一来,一方面会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长,另一方面也会使其经受更大的考验和锻炼,从而使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更为有效的提高。就我国的情况而言,案例分析比赛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主要是高校内部某些院(系)、专业或学生社团的比赛,后来才逐渐发展为校际比赛和全国性比赛。有的还进一步发展为国际比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