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没有一颗珍珠的闪光 一颗永远闪光的明珠
 

没有一颗珍珠的闪光 一颗永远闪光的明珠

发布时间:2019-01-13 16:00:41 影响了:

  摘 要:《呼啸山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也被誉之为“最奇特的小说”。作者以想象的艺术形式描述了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着。本文从结构、叙述方式和阶级刻画等方面分析并评论这部巨著的“奇特”之处。
  关键词:《呼啸山庄》 结构 叙述方式 阶级刻画
  
  引言
  
  《呼啸山庄》是英国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小说,曾被称作是19世纪欧洲最奇特的小说。它以奇妙的情节、尖锐而又复杂的冲突、简单却又生动的风景描写以及对强烈的爱与恨的深刻刻画吸引和打动了读者,也同时使它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一颗永远闪光的明珠。然而,这么一部伟大的小说在第一次出版后却在很长时间内不被人接受,因为它“不像有严格形式的小说那样吸引人”。甚至有些人认为这是一本粗俗不堪的书。艾米莉在有生之年所听到的关于她这部小说的评论都是批评和指责。直到她死后,这部小说才开始被读者接受。过了大约一个世纪之后,它才得到了应有的荣誉和地位――跟夏洛特的《简・爱》一起成为了19世纪伟大的文学巨著。
  小说的“奇特”之处
  
  1. 独特的结构
  
  内向性是这部小说结构的关键。小说开端是在故事的边缘,时值1801年,书中的主要事件都已发生多年。这样,我们在篇首离小说的中心是很遥远的,而我们的向导洛克乌先生也和我们一样,离叙述的中心情节相距很远。在洛克乌那极没有感知力的引导下,我们一路跌跌撞撞地前行,只能缓慢地开始了解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里究竟发生过什么事。渐渐地,我们转着圈子朝中心接近。几章之后,纳莉・丁恩,这个亲身经历过故事的人物,接替了洛克乌,而我们离事实也就近了一点儿。然而,纳莉本人也没有什么感知力,我们还必须苦苦争斗一番才能到达小说真正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希克厉和凯瑟琳在第十五章中那充满激情的最后相会。在那一瞬间,我们总算得以瞪大眼睛,直看进这熊熊燃烧的火炉的心脏――希克厉和凯瑟琳的刻骨铭心的爱情。
  小说的这种结构使读者的心一直充满紧张,同时又渴望早点知道事情的真相,就这样吸引着读者一步一步地向中心靠近。同时,它减少了一些不现实性,或者至少使读者暂时忘记这些不真实性。当读者第一次遇见希克厉时,感觉他的相貌和行为举止都很古怪,但让人难以相信的是,他并非如此,而且洛克乌甚至对他产生了一种怜爱之情。
  小说结构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循环性。故事的一开始,尤其在老恩肖去世之前,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上的这两个家庭的一切都是平静而有序。然而,当凯瑟琳偶然间被画眉田庄的文雅方式和社交风度所吸引并选择嫁给埃德加之后,这两家原本平静的生活从此被打破了。呼啸山庄里曾经温暖、干净的房间从此变得阴暗、无人收拾,呼啸山庄也变成了一个充满危险和死气的地方。而画眉田庄的情况也在希克厉的影响和控制下变得越来越糟糕。只有当希克厉死后,这两家才又恢复了往日宁静而平和的生活。当洛克乌最后一次去拜访呼啸山庄时,发现一切都已变了:他用不着翻越大门,连敲门也不必,门窗都开着;整个山庄沐浴在月光下,空气中飘散着紫罗兰和香罗兰的幽香;凯西“清脆如银铃般的声音”和哈里顿“柔和”的声音,这一切都让人感觉到一种和谐的美。
  循环性还体现在名字上:凯瑟琳・恩肖渴望着成为凯瑟琳・希克厉,却最终成为凯瑟琳・林顿。她的女儿却刚好与她相反:她生下来时是凯西・林顿,然后成为凯西・希克厉,最后成为凯西・恩肖。这两个凯瑟琳的生活以及小说情节的对称性使小说显得完整又有呼应,小说的最后又回到了原来那种正常而幸福的生活。
  内向性和循环性是小说结构的两个主要特征,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对这整个故事来说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小说的女主角凯瑟琳在小说未到一半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任何传统小说都几乎不可能以这种方式处理女主角。尽管她去世很早,但她的灵魂却继续活跃在呼啸山庄那风卷云涌的空气中,继续着与希克厉之间的关系,她仍然是小说的一个中心人物。对于艾米莉来说,这种只有等到死后才能实现真正的结合的关系绝非不自然。因此,《呼啸山庄》也就拥有了一个相对于当时的现实主义小说全新的形而上学的角度。
  
  2. 巧妙的叙述方式
  
  在小说中艾米莉使用了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通过两个叙述者交替来讲述整个故事。在一开始,我们是在第一个叙述者――洛克乌先生的引导下一步步前进的,但是洛克乌先生跟我们一样也是这个故事的局外人。过了几章之后,我们碰到了第二个叙述者――纳莉・丁恩,一个亲身经历过整个故事的人。此后,以前所发生的一切都由她向洛克乌转述,我们也跟随着慢慢地朝故事的中心靠近。有时,我们又被带回到现在。在小说快结束的时候,洛克乌先生离开田庄半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在这半年间的所发生的事,等到洛克乌先生再次拜访呼啸山庄时还是由纳莉・丁恩向他讲述。总而言之,我们对这两个家庭的了解不是通过洛克乌就是通过纳莉,我们并没有机会直接接触到故事的主人公们。
  为了对这种叙事方法有更好的理解,我们不妨把《呼啸山庄》与夏洛特的《简・爱》作一对比。在《简・爱》中,故事是直接由主人公简・爱向读者讲述的,读者也就一直跟着她经历着所发生的一切。而《呼啸山庄》中的叙事方式使故事发生在遥远的过去,读者只能通过两位叙述者的讲述和转述间接地去了解整个故事。另外,尽管简・爱也说明过这不是“普通的自传”,而且也跳过了“沉寂的八年时间”,但她却用形象而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她童年时的一些主要事件,并且也用了较长的篇幅详细地描述了她与罗切斯特和圣约翰的关系进展。而《呼啸山庄》中对凯瑟琳和希克厉的关系却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或是通过其他事物的描写才得以衬托。这种对主要事件的轻描淡写以及纳莉对凯瑟琳和希克厉的无法理解反而使得他们之间那种回肠荡气的私情更加可信,正如凯瑟琳在跟纳莉的对话中所描述的那样:
  “我对林顿的爱就像是林中的一簇树叶,时光会将其改变,我很清楚就像冬季改变森林一样。而我对希克厉的爱却像脚下永恒的磐石――其中的欢乐虽然不多,却是必不可少的。纳莉,我就是希克厉!”
  由于故事是由两个叙述者交替讲述的,所以小说也总是在过去和现在之间交替进行,焦点也在变化,但是小说的整体结构却仍然是严密准确的。这非但没有使读者感到眩晕,而且,读者能很清楚地推算出每个人物的生卒年月、每件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等。这真可谓是一个成功的创举。
  《呼啸山庄》中发生的很多事件,如果单独拿出来,都会让人无法相信,而这种叙事方式的意义就在于它使这些事件都变得可信:文明的人被绑架,并遭到了野蛮的对待;有人会为了他死去已久的情人心甘情愿地甚至高高兴兴地把自己饿死;婴儿被扔下楼梯,铁砧扔向人们;宠物狗被悬挂在树上,而挂它的人却是将要跟它的主人结婚的人;有人痛苦地朝树上狠狠地撞自己的头直到血流出来……故事通过纳莉向洛克乌的转述,使读者没有直接接触这些野蛮甚至不太可能的事件,同时也就减少了这些事件的不可信。更重要的是,读者一旦把洛克乌和纳莉确定为正常、可信之人后,那么对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也就会深信不疑。在一定意义上,他们代表了小说中的正常状态,也就代表了读者。如果他们相信了小说中发生的事件,那么读者也就一样会相信这些事件是真实的。
  
  3. 深刻的阶级刻画
  
  在19世纪的英国,阶级对抗已经日益紧张,因此,在那个时期的英国的现实主义作品中,我们就经常能看到阶级对抗的反映了,比如上层社会那种金钱驱动的虚伪的爱情、被压迫阶级的强烈的反抗等等。这两个方面也同样反映在《呼啸山庄》中。
  第一个方面反映在凯瑟琳对爱的选择上。尽管他把对林顿的爱描述成“林中的树叶”,而对希克厉的爱就像“脚下永恒的磐石”,而且她也曾喊过:“纳莉,我就是希克厉。”但她还是选择了嫁给埃德加。这无疑是社会和经济的因素驱使着凯瑟琳背弃真爱――希克厉,而转向代表着尘世繁华的埃德加,因为她认为嫁给希克厉会让她降低身份。尽管她内心向往着希克厉所代表的自由,但她终究是她这个阶级的囚徒。她追求的是尘世繁华本身,希克厉则是把它作为回到凯瑟琳身边的一种方法来追求,这也就促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在小说的最后,他们两人的灵魂结合在了一起。有人看见他们在荒原上一起散步,这尽管听起来有些荒唐,但“他们那种不为世俗所压服、忠贞不渝的爱情正是对他们所处的被恶势力所操纵的旧时代的一个顽强的反抗。尽管他们这种反抗是消极无力的,但他们的爱情在作者的笔下却终于战胜了死亡,达到了升华境界”。
  另一个方面,受压迫的阶级也在小说中有了很好的描绘。例如仆人们拒绝被放在他们的位置就反映了被压迫阶级的反抗精神。通常情况下,仆人应该遵守主人的命令,让他们干什么就应该干什么,他们不能拒绝,更不能对抗主人。然而,这部小说中的仆人们却经常不把自己当仆人,而往往认为是与主人平等的。约瑟夫是呼啸山庄的老仆人,但他却用一种与他身份极不相称的口气跟凯西说话:
  “我不晓得你怎么能闲着没事儿站在那儿!别人都出去忙了!你真是没出息,说也没用――你从来都不注意你那坏习性;去见鬼吧,像你妈那样!”
  还有纳莉,也经常以一种跟主人平起平坐的方式说话、做事。我们来看一段凯瑟琳要求纳莉离开她房间时的对话:
  ……“给我拿了扫帚到外面去!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佣人可不能在客人面前开始打扫房间!”
  “主人不在,这会儿正是好机会呢。”我大声说道,“他讨厌我在他面前收拾这些东西,……”
  “我也讨厌你在我面前收拾。”那位小姐专横地说,……
  “真是对不起了,凯瑟琳小姐。”……我继续干我的活儿。
  她……在我手上恶狠狠地拧了一把,……
  ……我跳了起来,尖声叫道:
  “噢,小姐,你这一手也太卑鄙了!你无权拧我,我可受不了这个!”
  通过上面的两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被压迫阶级的反抗精神已经被显而易见地反映出来了。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呼啸山庄》的确是一部“奇特”的伟大文学作品。它以独特的结构和巧妙的叙述方式精确地处理了众多细节,使本来有些混乱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丰富的想象成功地塑造了希克厉这个撒旦式英雄,使原本被人认为恶毒凶狠的恶人,却赢得读者发自内心的同情;小说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把被压迫阶级的反叛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也便由于她这部唯一的小说,在英国十九世纪文坛的灿烂星群中永远放出独特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吉尔伯特(Gilbert,E. L.)著.徐晓雯译.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2]艾米莉・勃朗特(Brontё,E)著.杨苡译.呼啸山庄[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0.
  [3]艾米莉・勃朗特(Brontё,E).呼啸山庄[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3(1996年重印).
  [4]Phelps,Gilbert. From Myth to Modernism:A Short Guide to the World Novel [M]. New York:Routledge,1988.
  [5]Wheeler,Michael. English Fiction of the Victorian Period 1830―1890 [M]. London:Longman,198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