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发布时间:2019-01-19 03:48:00 影响了: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我国古人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是兴趣与学习的关系。尤其是小学生,兴趣是他们学习动机中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成份。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具有喜新、好奇、厌静、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传授知识。不断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穿插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概念较晦涩,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觉得难学就开始厌学,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语文,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常常是铃声一响,同学们便唠叨开了。“又是读、写、背老一套……”语文教师对此常常无可奈何地慨叹:“学错了学科,进错了门。”那么如何让学生由厌学到好学呢?我认为幽默是一种良好的方法。教师在课前或者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故事等,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对语文课感兴趣,愿意上语文课。例如,在课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焦点访谈》,抑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讲课中经常穿插讲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轶事、幽默故事、哲理小品。等等。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虽然教师们主观上力求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因条件的限制,客观上难以真正实现,教学中仍避免不了学生被动受教。这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思维受到限制,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时空限制,把无法感知的世界,在课堂上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能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变“苦学”为“乐学”,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具有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征,能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器官,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使浓厚的兴趣充满整个课堂。例如,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对大榕树的热爱,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课文的情景:那茂盛的大榕树绿得发亮,其间众鸟纷飞。百鸟争鸣,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鸟的天堂,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这时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投影屏幕上美丽的画面,着重观察榕树的枝、叶、根等几种事物的不同特征,启发他们想象当时的情境,从南国翠绿而美丽的榕树,然后体会“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赞美了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的喜爱之情。
  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爱护、信赖自己的学生,以“师生平等,共同探讨,实事求是”为原则。让全体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尤其对所谓的“差生”更应多关心,多体贴,多给他们以期待。用激励的目光和恰到好处的指点、帮助,融感情于教育中。从而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使厌学转化为愿学、乐学、好学。同时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多给学生以成功的希望和帮助,尤其是对偏差的学生,教师要满腔热情地用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你能行”的期望,让学生从尝试中发现自己。教师还应时刻注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使其享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自信心,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语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朝气蓬勃,求知欲强烈,好胜心强。基于这种特点,我在所教班级设立了语文擂台,由学生设计了独具特色的板报张贴于墙壁之上,学生还效仿《青苹果乐园》的风格,取名为“小荷才露尖尖角”,充分体现了自我的个性,于谦虚中见锋芒。在板报中设立了演讲、作文、周记、古诗等活动栏目,将每天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的周记、每次作文定期进行评比,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每次各项各设若干名优秀,逐步累积,累计到期末时评选出获得优秀数目最多的学生,适当给予鼓励。在这项活动中,同学们踊跃参与,竞争激烈,尤其是一部分后进生也不甘示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作文写不好的就在古诗背诵上下工夫,周记写得少的就在课堂演讲上多谈谈,平时作文写一篇的都争着写两篇。学生们有一种在语文知识的长河中邀游、其乐无穷的感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变得非常浓厚。
  (作者单位河北内丘县官庄校区中平小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