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以情催“情”哺育诗“心” 动物哺育后代的诗
 

以情催“情”哺育诗“心” 动物哺育后代的诗

发布时间:2019-02-02 03:55:00 影响了: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中的明珠。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朱光潜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共选入了35首诗,可见,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以情为骨髓,所以写要发乎情,读要止乎情。”这指出了诗最重要的特点――“情”。诗以情为基础,以抒情为特色。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情”为索,从“情”人手,哺育学生的诗心,进而提升学生的修养,滋养学生的性情。
  一、知人论世把握情调
  每一首诗词,总有它的情感基调,即“诗味”。它或悲怨,或激昂,或抑郁,或闲适。把握“诗味”,蓄“未成曲调先有情”之势,在更深层欣赏时,学生就不易出现偏差。虽然诗词情调是抽象无形的,但一篇作品的感情基调总是与诗人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分不开。因此,了解诗词创作背景,有助于感知、把握抽象无形的“诗味”。
  如学习《归园田居》时,通过搜集材料,学生会了解到:陶渊明虽然最终挂官归田,但他少壮时是有人世有为思想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等诗句,表明他并非无意事功,而是经过痛苦的徘徊和犹豫,终究找到了他要走的路――归隐田园。学生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高洁的人格和闲雅有致的“诗味”。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他谪居黄州期间表达自己政治失意、壮志难酬,但却未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一首词,如此旷达的心态铸就了本词的格调是豪壮的。
  二、营造诗境激发深情
  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辅以合适的音乐,是把学生引入诗歌意境的有效途径。由于中国民乐的特点是注重意境的描绘,讲究情感的渗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民乐营造诗境,使民乐的情感和诗词的情感有机形成一种内化的情感力量,可以起到诱发学生深层的审美体验,加强学生对文章情感理解的效果。
  如教学《琵琶行》时,配以古筝乐曲《浔阳琵琶》,舒缓轻悠的旋律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仿佛身处浔阳江畔,听到了“说尽心中无限事”的琵琶声。再如陆游的《书愤》,既洋溢炽热的爱国情感,也蕴含着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选用二胡独奏《悲歌》进行配乐,曲子跌宕起伏、如泣如诉的旋律会进一步渲染作品悲愤的主题。教学中,将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将诗意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情感的体悟。
  三、融情美读涵泳诗意
  诗歌是一种饱含激情,富有音乐性,具有音韵美、节奏美的文学样式。通过美读可以让学生渐进诗歌创造的意境,从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要使学生融情于美读,教师应当从以下方面加以引导。
  一是讲述诗歌知识,授之以朗读技巧。为了指导学生把握各种诗歌的朗读技巧,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诗体特点,为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打基础。如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鉴赏要点是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教师在教学之初,可以先教给学生各种不同诗歌的节拍和韵律运用的不同,揭示四言诗、五言诗等诵读的一般规律,删繁就简,化难为易,给学生以明晰而深刻的印象。
  二是精心设计“读”的环节,促其诵读。读诗歌,理解是关键,范读是先导。好的范读是“读之以情”,它能够促学生“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达到“诗里的音乐在我的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的效果。教师范读《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句时,重读“自”、“空”,学生自会体验到凄凉、冷落的气氛,感受到诗人感伤、叹惋的心情。范读为学生“融情诵读”准备了条件。
  诗词最本质的特征是“情”,这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诗的韵味和意趣。学生高亢诵读《扬州慢》,渐进“市尘尽荠麦,号角吹宵寒”的古都,体会其蕴含的“黍离之悲”,进而感受诗人复杂的内心活动。融情美读,可谓是诗歌教学之魂。
  四、开启想象披文入情
  诗词作品篇幅短,语言精练,跳跃性大,包含了诸多“空白”,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心理机制,对那些“空白之点”进行填充和创造,能够实现“披文以人情”,即抓住诗歌中的画面和气氛,借助想象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读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几句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这样的景象:飒飒秋风中,残破的茅屋前,一个老人倚杖独立,满目焦虑和无奈。通过再造想象,深刻体会诗人痛苦的遭遇和凄凉的心境。再读到“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时,学生就会自然理解作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对诗人博大的胸襟肃然起敬。
  五、多样鉴赏哺育诗心
  诗词教学仅仅满足于使学生理解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学生对诗词“情”的保持,辅之以多样化的鉴赏训练,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
  笔者主要采用了横向延伸式和纵向延伸式两种鉴赏方法。横向延伸式鉴赏是对风格相同、题材相似的作品比较不同点;纵向延伸式鉴赏是对风格迥异、题材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如学习柳永《雨霖铃》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组织学生延伸阅读俞文豹《吹剑录》片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学生从古代鉴赏者的评价中,进一步感悟到柳词的婉约之美和苏词的豪放之美。
  此外,“研究性学习”是解读诗词作品的新方式,既可以进行自由式鉴赏,即由学生自定目标,自选作品,自行美读,也可以进行定向式鉴赏,即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确定具体任务,如学习和鉴赏的重点、难点等。在定向式鉴赏训练中,对于各种题材、风格、体裁的诗词,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其感情基调和风格特点,用审美的眼光来研究作品中蕴藏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锦瑟》用了许多相似联想,学生可以根据经验,把主题理解为诗人对爱情的追忆与怀念,或是对已逝美好岁月的淡淡的惆怅,抑或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多样鉴赏,是从诗词的关键语句、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及评价。长期坚持多样鉴赏,学生的“诗心”,即艺术感知力必能得到培养和极大的提高。
  六、审美移情引发诗兴
  在诗歌的审美鉴赏中,“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和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就产生了移情。移情中,情感积蓄到“情满”、“意溢”的程度,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诗心就会得到引发,他们就有了“以我诗写我心”的欲望。如某学生感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那空有忠义之心,独余深广忧愤,怀古思今这样的心情后,便移情于己,创作了一首《江城子・少年心》:“我欲乘风行万里,看山河,倾笑语。飞流万壑,共千岩竞秀。豪情似百川奔流,赛英杰,惊神州。临风更欲横长箫,声满天,不甘休。少年胸襟,不轻弃追求。立志为才报国久,拼今生,向天游。”学生为诗词动情时,鼓励他们尝试写诗,能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古诗词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教师从“情”人手,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对培养学生的“诗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