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发布时间:2019-01-13 16:30:16 影响了:

   [摘要]:新课改为基础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强调要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达到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策略,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性开展学习。本文就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 教学质量
  新的课程改革几年中,教师常提到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等,但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双基”教学却提得很少。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中,我发现学生“双基”能力在不断下降,在农村学校产生了很多学困生,很难达到预想的课改要求目标。所以,要达到课改目标,就要先为学生打好基础知识,为学生的将来深造、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创造良好条件。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呢?
  实施策略一:提高质量先从学困生抓起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关注学困生成长尤为重要。每节课、每单元的教学基本内容,要求学困生必须做到理解、掌握。教师要随时弥补他们知识缺陷,为他们铺垫跟上中等生的进步阶梯。
  具体方法有三:一是教师每节课多关注,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各项教学活动,还可以结合错题耐心讲解他们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或者多给学困生在课堂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二是落实班级内优生、学困生“一帮一”活动,让他们一对一结成学习上的帮扶伙伴,特别是要做好优等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克服不愿意、不耐烦、怕耽误学习等错误想法,树立帮扶好典型,引导学生扎实开展帮扶活动;三是积极鼓励学困生自己拟定提高计划,教师要经常和他们交流,逐步解决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控能力差、课堂学习参与能力差、课后训练态度差等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实施策略二:教学要努力贴近学生生活认知经验,充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数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做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智慧在学生的手指上。”贴近学生认知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让手的每一根神经都与大脑相通相应。受大脑指挥下活动,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认识得快,感知得深。因此,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某些知识是必要的,高效的。例如:在教学“9÷4=”这道有余数除法时,可以让学生把9个实物体平均分成4份,学生怎么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2个,还多出1个。”老师引导: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通过操作还知道为什么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实施策略三:灵活开展变式教学,激活学生思维
  在学生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可让学生把本班45名学生分组,若每组5人,可以分几个组?若每组9人,可以分几个组?学生很快就会的出“45÷5=9(人),“45÷9=5(人)”“5×9=45”、“9×5=45”不同算式,然后再引导学生列举其它表内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口述自编应用题,强化这方面知识的巩固,采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各种变式启发,激活学生思维,把基础知识放在生活实际中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提高教学质量。
  策略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时恰当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把抽象的东西直观的演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态的情境中学习知识,从而突破重难点,较好的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开始向学生提出问题:把8个物体分成2份,你有几种分法?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摆,再利用投影出示了几种不同的摆法,接着我问:“哪一种分法得到的两份同样多?学生很容易从“同样多”过度理解为“平均分”的实际含义,突破了教学难点。
  策略五:教师要经常反思教学得与失,积极参与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活动
  反思能够随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随时能够吸取、借鉴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针对自身的教学对象,灵活多变的进行有效性施教,能够有效控制自身教学过程中的呆板性、习惯性,使学生在多种教学艺术中快乐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尝试,孕育着成功与失败。教学探究,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动力。数年来的教学尝试效果是显著的,为完成课改目标不断去探究、去尝试,是我们教师应采取的积极态度。让我们在不断尝试和探究中逐步完善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