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从“目的论”角度解读典籍翻译】目的论是谁提出来的
 

【从“目的论”角度解读典籍翻译】目的论是谁提出来的

发布时间:2019-01-18 04:08:53 影响了:

   [摘要]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典籍翻译的目的是传播中华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关照西方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同时,保留汉语的文化特质。典籍翻译的发起者应该注意典籍文本的选择,使典籍翻译系统化。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 典籍翻译 文化特质 忠实
  
  一、翻译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一些翻译学者提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开辟了在跨文化背景下研究翻译的新视角。翻译目的论有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是目的原则。翻译应该根据译语环境和文化,按译语读者所期待的方式进行。翻译活动的目决定翻译过程与策略。目的由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向译者提出要求,并和译者协商决定;第二,是连贯性原则。译文应该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译文应该做到语际连贯,与译语读者的交际情景一致,让译语读者容易接受理解;第三,为忠实原则,译文忠实于原文,但忠实程度和采取何种形式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克里斯蒂安?诺德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忠诚是指译者在翻译互动行为中对参与各方所应负的责任,忠诚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范畴。译者有协调原作者、发起人与译语读者关系的责任。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功能加忠诚法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目的论对翻译采取的是前瞻的态度,这样的译文在完成译语情景中交际功能的同时,又符合各参与方的意愿。
  
  二、汉语典籍翻译的目的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多元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化交流中,成为一种必然。而通过翻译,把中国经典文化介绍给世界,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持中国固有的文化身份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在大力推广自己的母语,传播民族的文化。文化传播是扩大国家影响,提升国际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汉语热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发展为传播中国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创造了机遇。中国典籍积淀着深沉丰厚的中华文化。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典籍是一种经过历史浓缩后,带着大量文化信息的语料: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深厚的道德情怀,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与中庸之道,人情之美的价值取向和含蓄蕴籍的风格追求。随着更多外国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兴趣的增加,典籍英译――即把中国典籍翻译为英文,自然构成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方面。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保持中国固有的文化身份来说,典籍英译起者桥梁的作用。
  
  三、典籍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典籍翻译的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译语的接受者是对中国了解不多的西方读者。翻译过程中,保留汉语文化的特质是最基本的原则。中国人审美的原则特别强调真善美,自然美,纯朴美。汉语韵文典籍的汉译中,首先,强调的元叙事美,即必须从思想性和表达形式精选出为西方人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其次,才是译语的流畅和自然。好的内容必须寓于一定的形式,这种形式在移译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人对汉语文化国际影响力越来越自信,然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增长不成比例。在西方,对汉语文化感兴趣人数比例很小,典籍翻译中关照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与阅读习惯是翻译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典籍翻译的目的不是国内翻译者的自我研究提供外文译本,而是垮文化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价值观念。
  典籍翻译应该追求自然美。所谓自然美是力争“语言说我”,而不是“我说语言”。翻译哲学基础就好在“心有灵犀一点通”。正确细读原文,准确地使用译语,从美学的形而上学来说,译语乃是第二自然,是自然更不完备的复制品。这是一个“天与人与语言的三合一问题”。中国一直都以“自然”为诗的最高理想,自然者,不见斧凿痕也。但这并非用技巧之意,一首诗应当把意象、语字、述义处理到一个程度,读者阅读时,根本不会觉得有意象、语字、述义的存在,传统中的所谓“浑然”,即艺术化作自然之意,好比我们一览群山,感到的是自然而成的全景的气象,而非注意构成该气象的每一个独立的山头。
  典籍翻译应该追求音韵美。整齐铿锵的音形只是思想的外衣,“神”寓于“形”。如何让西方世界了解东方文化中诗、词、曲、赋的无限文化内涵,神韵和魅力实在是一项“费力难讨好”的苦差。音韵是典籍标志性特征,中国文学的最高形式――唐诗宋词的音乐性,反映了汉语文字的独特性。典籍翻译的过程不是求同,而是存异,翻译不是把本来就异于我的东西消化掉。类似诗歌等韵文的翻译,对原诗的内容、意境、情调忠实地表达;格律要大致接近原诗,建行不要求每行字数一样;意象要准确翻译;诗歌音乐性等形式的翻译要结合诗歌的整体来考虑,也就是说,诗歌音乐性的翻译要以传达意境和意象为前提。
  
  四、结语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应该由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向译者提出要求,并和译者协商决定。典籍翻译的目的是让异域文化的人们了解中华文明,全面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经典著作。在西方,中国的典籍翻译恐怕比现当代的作品还要多。仅以《论语》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30年代之前,较出名的英译本就有50多种,但关于《论语》的翻译是分散的,人们难以通过这种翻译来系统了解儒家思想。战国儒家分八派,孔子之后,以孟子、荀子为主,孟子的哲学观念为天人合一,而荀子则兼收并蓄,继承了一部分老子的道家自然观。如此看来,要全面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经典著作,典籍翻译必须有系统性,选择有代表性的典籍文本。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 NORD著.张美芳,王克非译.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41.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徐�,霍跃红.典籍英译:文化翻译观下的异化策略与中国英语[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