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助学工作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助学工作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9-01-18 04:09:09 影响了:

   [摘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是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家庭困难学生的顺利成长成才,也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高校在不断完善助学体系的过程中通过进一步深化“助学”内涵,不断探索助学工作新的突破点,并通过把“显性助学和“隐性育人”相结合,在学生平时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进行隐性教育,升华助学目标,开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关键词]家庭困难大学生 助学 育人 校园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家庭困难学生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偏远地区、中西部地区,有的是地域经济发展原因,有的是家庭突然变故而引起的经济困难。1998年,当年中国高校招生收费全面并轨,免费上大学成为历史。次年5月,国家教育部宣布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这直接带来了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大规模增加。
  
  一、在不断完善助学体系过程中深化“助学”内涵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非常关心贫困大学生,相继出台了“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等政策。现在,贫困大学生“读书难”问题已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家庭困难学生在学生资助政策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健康的成长、成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学生资助体系在不断的健全。由此可见,助学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使他们在大学的生活得到保障,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2008年9月,新学年开始,厦门大学针对助学方面的工作做了一个大的调整,要求每年开学初对各类助学项目实行有序的申请和发放,根据各个同学的申请情况进行审核和发放,有利于合理分配助学金,保证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获得较大数额的助学金;与此同时,校方要求家庭困难同学主动登陆学校助学系统进行申请,此种做法对于改变一部分家庭困难学生以往等、靠、要的心态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也有很大的作用。学生的积极主动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也存在自觉发挥与被动服从、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关系的特点。由于部分家庭困难学生羞于申请助学金,现在校方转变助学金发放模式,某些时候学生可能要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被动去“主动申请”,但这种眼前的暂时的被动是为了更长久的主动,没有这种暂时的被动则长久的主动就得不到保证。另外尽管学生要发挥“多方面的主动性”,但也并非“所有的主动性都是我们所期望的”。只有那些正当的适合程度的主动性才是我们所希望的。因此高校在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同时应给与及时的方向性指导,使家庭困难学生的“主动性”朝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方面发展。
  认真做好家庭困难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和干预。辅导员是和学生走得最近的一批基层教师。在大一阶段,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信息由心理咨询中心反馈给相关辅导员,有利于具有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及时关注“特殊学生”的情况。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高校辅导员也可了解到哪些同学是由于家庭困难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每学年开学初,学校都会对困难学生进行网上家庭困难认证和通过评议小组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审核,通过对各年级的家庭困难学生进行集体的和个别的隐形、显性教育和引导,包括消费观引导,感恩和回馈社会的责任感及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能力等。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引导和教育,掌握好时机是很重要的,在每学年开学初,配合家庭困难认证和奖助学金的申请和发放,着力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指导教育,效果较为显著。
  
  二、“显性助学”与“隐性育人”相结合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的突破点
  
  校园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从组织在课程中的科学知识、思想观点到校园中的物质环境、组织制度、文体活动、生活方式、校风学风、都包括在校园文化这一概念中。它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知情意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实践“和谐校园”需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从大学新生一入学开始在进行助学工作的同时,各部门配合进行全方位的同步工作建立跟踪式的助学工作,此项将大大有利于家庭困难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及毕业后的顺利工作。隐性教育方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作用方式是间接和潜在的,可以避免直接、显著的德育教育可能导致的逆反心理。隐性教育具有真正的“诱导”特性。隐性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在德育教育中贯穿隐性教育,德育过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联系的断裂。主要原因之一是道德认知与情感之间没有建立起码的联系,而道德认知与情感之间的联系的建立除了要在德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上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改变之外,还必须根据隐性课程所具有的隐蔽性、整体性、易接受性和持久性特点,在德育教育中,特别是思想道德课程中进行隐性的教育。
  2.隐性教育需要广大教师和部分同学的参与。学生平时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和广大的任课老师在一起,教师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以自身的道德和学识力量影响学生,在教师的权威示范作用中,教师自身的道德状况是至关重要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调查发现,很多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方面,因此,通过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之外,再通过课余时间或上课过程中进行隐性教育,以期达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育目的。一方面应引导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在学习生活中起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平时的日常生活对身边的同学产生积极影响。普通同学因为相互之间在心理上的认同,更容易相互之间模仿和接受暗示,家庭困难学生的活动大部分都是和同学在一起的,通过发挥学生干部的传、帮、带的作用,可以使困难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关心和尊重,对于树立他们的信心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全校学生中将近30%家庭困难生的能力培养问题和就业问题应引起关注。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学校的各级教师员工在平时工作较忙的情况下,投入特定的时间帮助培养家庭困难学生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在各种学习和活动中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定的帮助,使他们能够更为主动地学习和参加各种活动,才能在各方面提高他们的能力。高校在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的时候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在勤工助学岗位上提高能力和自信。正确认识勤工助学岗位,不仅为困难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同时也是对家庭困难进行为人处事、工作态度的指导和教育。就业前景的不明朗也使家庭困难学生产生了较大精神压力。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能力培训,提高家庭困难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是新型助学体系要实现的新目标。由此,高校应关注家庭困难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情况的反馈。
  
  三、升华助学目标,开创校园文化建设新局面
  
  1.积极倡导和着力进行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且加强科学管理,通过高校政工干部开设相关选修课包括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引导和渗透;高校政工干部以院系学生工作组为单位,形成课题小组,开设课程。转变德育教育的理念,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到相关课程中,如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消费观引导时就可通过开设《消费经济学》、《消费常识》等消费教育课程或讲座,在课程中渗透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方式、消费技巧技能,避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消费观念超前和消费实力滞后的畸形消费观。在校园文化发展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方向引导和方法策略指导,在一定时间内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被动。但从根本上说,这不仅不是压制,相反,它是一种激发,激发起一种较好的主动性,激发出一种长期的、有益于校园文化发展的主动性。
  2.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以师生为主体的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活动对于活跃校园学术气氛、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调整学生智能结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通过活动不仅能增强困难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成才意识、独立意识、竞争意识,而且也为广大大学生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供必要的条件,为大学生扩大交往,创造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机会。充分正确认识学生活动对困难大学生成才中的作用,把开展学生活动这项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来抓,并且把这项任务纳入到学校的计划之中,逐步建立专任教师以平等一员参加学生社团并指导学生活动的制度,发挥教师在社团中的指导、引导作用,提高社团开展工作的质量。学校应制定有关政策,从经费、场地上鼓励学生社团发展壮大,并促进更多的困难大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社团活动。
  3.大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建立好以勤工助学活动为重点的实践文化。高校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新课题,是高校面向市场经济的重要措施。通过勤工助学活动不仅能帮助困难大学生就学和完成学业,还能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大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已成为社会对高校提出的必要要求。
  4.大力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生课堂的延续,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宿舍在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工作中可以作为隐性教育的新载体,困难大学生从某种角度看,他们更需要班级同学在宿舍里的支持和关心。学生呆在宿舍里的时间一般要比呆在课堂里的长;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休息的场所,这里的活动远比课堂上丰富得多;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是他们表露真实思想,相互影响最大的地方;寝室是同学们深度接触介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群体,是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最真实、彻底的地方。因此宿舍的思想交流、碰撞,对困难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直接影响,良好的上进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平等、合作的竞争观念。
  高校助学工作的任务定位为“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成才”,成才过程中许多工作并不是单一的助学部门所能够独立承担的,需要学校相关领导全局把握,各部门通力配合,做好高校的助学工作。助学工作的内涵决定助学目标不仅仅是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减轻或解决经济问题,而是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该群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M].2002.
  [2]黄婧.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06,(05).
  [3]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4]杨爱民.“资助”与“育人”结合构建新型助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5.
  [5]蒋肖波,倪再羊.“构建和谐校园”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6]陈强,严志谷.略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7]潘懋元.高等教育论文集[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8]王有亮.赫尔巴特并未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J].教育原理与实践,199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