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多元比较,理性启悟】多元理性
 

【多元比较,理性启悟】多元理性

发布时间:2019-01-19 04:05:20 影响了: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怎样才能让知识与情感共舞,让孩子获得理性的启悟,从而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呢?作为一名品德教师,笔者努力站在孩子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裁剪和取舍,择要而教,并根据学习主题要求和孩子的特点,灵活多样地介入各种比较教学,提高了品德教学的课堂实效。
  
  一、纵向比较,引发情感共鸣
  
  对于品德教材中一些知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若采用“就事论事”的教学方式,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而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既能让孩子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又能在比较的过程中引发孩子情感上的共鸣。
  
  1.巧用数据比较,强化情感体验
  中高年级的品德教材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数据,通过计算和比较,能给孩子更加直观、感性的认识,增强教学的说服力,让孩子获得情感体验。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圆明园的哭泣》一课时,为了让孩子感受圆明园的规模之大,便让孩子动笔算一算:圆明园占地5200多亩(346.67公顷),而我们学校的占地是35亩(2133公顷),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几个我们这样的学校呢?在算一算的比较中,孩子真切地体会了圆明园规模之宏大,在孩子的心底泛起了为圆明园的消失而惋惜的涟漪,强化了孩子的情感体验。
  
  2.今昔比较,拨动孩子心弦
  有时,某一事物的现状与它昔日的情境有着强烈的反差,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今”与“昔”的比较方法,能给孩子造成强烈的反差。例如在教学《天有不测风云》一课时,为了能让孩子形象地感受到干旱给西南5省带来的严重影响,笔者在课堂上出示了一段录像,屏幕左边是2010年西南5省受旱情况,屏幕右边则是往年同期同地美丽、丰收的场景。在这样的今昔比较中,西南5省因干旱带来的变化拨动了孩子的心弦,此时,笔者再引导孩子将触动化为他们的行动,例如为西南5省捐一瓶承载着自己爱心的、维系灾民生命的水,在日常的生活中时时处处学会珍惜水资源。在今昔的比较中,让品德教学悄悄改变孩子的行为。
  
  二、横向比较,收获理性启迪
  
  笔者常把同一时期在不同空间内所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感悟其内在的联系,让这些人和事与孩子的生命同构,收获理性的启迪。
  
  1.同期比较,感受天灾无情
  2010年3月,笔者在教学《天有不测风云》一课时,嘉兴地区正好是连日阴雨,不少地区还闹了水灾,而在西南5省却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教学时,笔者就引领孩子对同一时期由气象引发的灾难进行比较。课上,先让孩子回忆连日的阴雨给他们生活带来的不便,感受这太多的雨给生活带来的烦恼。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笔者再出示西南干旱现状的录像。孩子们在录像中看到了那一双双渴求生命之水的眼睛、一队队翻山越岭去采水的人群、一块块干裂到能伸进一个脚的土地……他们的眼眶湿润了。通过以孩子生活为前提的同期横向比较,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气象灾害的巨大破坏力、灾害的无情。
  
  2.在调查中比较,提升判断能力
  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不能单纯地从教科书上获取,更多的是源于他们对生活本身的认识和感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笔者组织孩子开展调查,并在调查中学会比较,提升孩子的判断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例如在教学《合理购物ABC》一课时,让孩子在课前购买一样家中必需的生活用品,要求购买前先去几个购买点实地调查同一种商品的价格。买铅笔的孩子调查后发现同一品牌的铅笔在小区商店、批发市场、超市的价格是不同的。买西瓜的孩子调查了路边小贩、超市、街边水果店,发现路边小贩的最便宜,但买回家切开后发现有些西瓜不甜……孩子们在购物调查中比较,轻松地懂得了选购物品的诀窍,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和生活能力。
  
  3.在实验中比较,领略科技福音
  不少常识型的思想品德课知识性很强,针对这样的课我们怎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从孩子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设计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比较,从而在理陛的感悟中受到启发。例如教学《科技造福人类》时,笔者设计了三个关于电的小实验。一是用玻璃棒不停地擦绸布,玻璃棒能把桌子上的碎纸片吸住。二是出示环保蓄能手压电筒,请班中的“大力士”用手来回不停地捏住手电柄。三是出示一个小型发电机,当场接到一个100瓦的灯泡上,孩子发现发电机工作后,这个灯泡的亮度始终没有改变。在三个实验结果的比较中,孩子们都感觉这个发电机最好、最稳定,发明人真了不起。此时,教师再让孩子交流他们所了解的风力、水力、太阳能等发电方式,在比较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了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幸福。
  
  4.中外比较,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材提供的一些历史知识离孩子较遥远,教学时若只关注知识性而忽略孩子的情感体验,那就变成了常识课。运用比较教学能使孩子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为孩子搭建情感体验的平台,让课堂演绎出浓浓的“品德味”。
  中国古代科技到明朝中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教学《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一课时,先让孩子介绍东汉的造纸术。然后师生交流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教师不时地穿插点击课件出示造纸术传到世界各地的时间图,并以欧洲使用造纸术时间为例:
  
  通过对中国与欧洲发明造纸术时间上的比较,让孩子感悟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以及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发明,孩子内心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
  
  三、正反比较,强化行为养成
  
  有时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正反两方面加以对比,既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又能让他们在感性的愉悦中收获理性的启迪,强化自己的行为养成。
  
  1.在矛盾中比较,引发价值冲突
  在教学时创设比较情境,让冲突与合作、矛盾与协调、批判与吸收并存,能让孩子在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孩子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
  在教学《小小一张纸》时,先引导孩子认识纸的用途、优点,再借助多媒体播放纸的制造过程,让孩子了解纸的来之不易,知道纸的制造需要耗费森林资源,同时造纸的过程中还会排放…大量废水,造成河流、土地污染的事实,然后让孩子统计自己一天的用纸量。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发了孩子心中的矛盾:纸的优点这么多,可是制造纸又会带来这多么的遗憾,那我们是用还是不用呢?此时,教师引导孩子在矛盾中比较,从而反思他们自己的行为,节约用纸也就成为了孩子发自内心的一种行为选择。
  针对教材中一些孩子不容易理解的难点,设计诸如“网络利与弊”“知足与不知足”等话题,让孩子自由组合,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能为孩子创设演绎激情的情境,孩子的道德认知在辩论比较中升华,他们不仅获得了感性的愉悦,还收获了理性的启迪。
  
  2.在故事中比较,一正一反导行
  品德教材中融入了较多历史题材的课文,其中的历史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古,有的遗臭万年,在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中进行比较,可让孩子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在教学《中英鸦片战争》一课时,笔者让孩子课前了解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感人事迹,在课堂上请几位孩子讲故事。随后,又用媒体出示奕山、琦善、牛鉴等人的妥协投降、贪生怕死的图文。在了解人物故事的基础上,让他们对人物进行比较、评析。在一正一反的比较评析之中,孩子真正明白了怎样做人,应该做什么样的人。
  在品德教学中,从孩子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资源,精心设计孩子喜欢的比较内容,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有效的比较方法,能够拉近品德与生活的距离,让孩子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理性的启悟,良好行为的养成得到强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