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利用课程优势 重视口才教育]口才课程优势
 

[利用课程优势 重视口才教育]口才课程优势

发布时间:2019-01-24 03:47:24 影响了:

  今天,早已进入了大协作时代,国家间的交流,人际间的横向联系大大加强。大到治国,小到做生意都离不开一张嘴,现在公务员招考中的面试把口才作为选用人才的条件之一。而我们的学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中学文科《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优势就在于动口读多,动口说多。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才教育,这对提高他们未来走向社会的生存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1.多读书。训练学生说话的语感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本必须善读。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读书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语言的主体是为了交际,交际的连贯话语需要语感素养。而语感素养是一种很强的语言修养,它既有先天的因素,更有后天的因素。一个人只要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积淀”,就能养成较强的语感素养。重视《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文本的默读和朗读,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该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该要探索的知识,该要查询的知识。学生读得多,知识就积累得多,能力就自然增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更离不开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语言的表达对答如流、口若悬河,就是要通过读书,同时读还要讲究语气、语感、表情,更需要词汇的积累。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固然不是语感能包容的,但表达能力却与语感密切联系。
  2.多发言。锻炼学生临场镇定自若的风度
  课堂是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天地,教师应尽力设计好提问,引导学生参与发言。因为多发言利于锻炼自己的口才水平。现在的社会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如果在工作岗位上只知道做,想说但表达不出来,那多糟呀!因此教师在上课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锻炼口才的机会,一旦机会给了,就要对该学生鼓励、启发,使之有所长进。当遇到个别同学发言时紧张,就要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要敢在众人面前说话,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平时还要多给他们“开小灶”,多提供一些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如《历史与社会》中的历史故事(玄武门之变、楚汉之争等),成语典故(曾子杀猪、立木取信等),阅读卡片中的小知识等,让学生动口读一读,说一说。说话中出现“卡壳”时,一定要耐心地去引导,去启发,切忌给他泼冷水。当学生发言说得好或是有明显进步,就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多辩论,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善辩能力
  辩论的本质源于博学、智慧、涵养、推理与口才。大凡有人群的地方总少不了“辩”。中国自古就有推崇辩论的传统。“辩”,是为了认识和掌握真理;“论”,则是为了诠释和捍卫观点。辩论的目的是辨真伪、论是非、究事理。辩论时,要求使用普通话,吐字清晰,观点明确,互相尊重。课堂内创设争论的情境靠教师,经常性的争辩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度。笔者大致统计了七年级上、下册教材大约有30多处可以在课堂内开展辩论,平均每周就可开展一次辩论课。因此,教师要尽量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综合探究六“传媒的影响”是学生感兴趣的好材料。辩论结束后,有些学生这样评价自己。“我觉得自己都不怎么会说话,在开讲之前心里酝酿了一下,初步有个腹稿,可是一站起什么也没有了。”是的,平时很少发言的同学,语言表达都不流利,当对方反驳时更无法应对,常常不知所措。有一种同学坐在座位上会插嘴,一旦站起来说,语言的严密性欠缺,语言表达不流利。设计激发学生探究愿望的辩证活动,改变了以往点名发言或小组合作的被动学习方式,形成了主动、探究的学习气氛,也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历史的科学精神。
  4.多说图,培养学生即兴叙事的才能
  《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人物图片、历史事件、表格等资源相对丰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启发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借人物叙事、借景物抒情等,既能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又能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除了教材中现成的资源要加以利用外,有时因知识前后间的联系,通过设计也可以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也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有一次,笔者在讲汉武帝的功绩时,把孔子、秦始皇、汉武帝三个人物摆在一起,提问学生,“你看这三个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就自然从人物想到了与儒家有关的事件,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总之,学生对眼前的人、事、物一旦有所感触时。思维的表达速度和连贯性显然令人满意。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