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对虚境型片段教学评价的思考】虚境
 

【对虚境型片段教学评价的思考】虚境

发布时间:2019-01-26 04:13:25 影响了:

  对于教学现场无学生的片段教学,通常称为虚境型片段教学。它具有如下特点:(1)教学以虚拟而非真实的学情为出发点、以促进虚拟学生发展为目的,即虚境型片断教学属于虚拟的教学活动;(2)教学过程所开展的活动是虚拟的师与生、生与生互动,以及基于虚拟的师生、生生互动而生成的进一步的虚拟活动;(3)教学时所执教的是片段的内容、部分的时间,因而其教学环节不一定具备完整性(不一定包含“复习旧知、新课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迁移应用”等教学环节)。因此,对于虚境型片段教学评价,虽然可借鉴现成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但绝对不能简单的照搬与套用,而应根据虚境型片段教学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来考量,综合制定评价标准。
  根据教学系统论,从主客体关系划分,教学系统主要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与教学媒体(含教材、教具、实验等)。教学过程就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如图1)。因此,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必须关注系统中各个要素及其关系。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系统中学生是缺位的(或者说是虚拟的),故对虚境型片段教学的评价应聚焦于教师,关注教师与教学媒体(特别是教材)、教师与虚拟学生之间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结果。
  基于上述认识,对虚境型片段教学的考评,应聚焦于教师,并从老师对片段教学内容理解(教师与教材关系的重要方面)、学生学习情况把握(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重要方面)、片段教学组织呈现(教师与媒体、虚拟学生间相互作用的表征)及片段教学实施效果(教师与媒体、虚拟学生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四个方面、通过执教者的片段教学设计以及片段教学过程来综合考评(如图2)。
  1.学情把握
  “学情把握”是指基于片断教学的开展,执教者对学生当前学习状况(指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所持的偏好和态度等)的了解与掌握。学情把握情况直接决定着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对于虚境性片断教学来说,由于现场没有学生,对于“学情把握”的评价,只能从普适性(即片断教学内容对应的、真实的学生所处的群体所共同具有的、普遍性的起点行为、已有知识、学习动机、能力水平等)角度来加以考评。由于该指标只能评价“普适性”学情而非“针对性”学情(即不是通常课堂教学中,针对所教班级真实学生的学情),故其权重不宜多大(宜控制在15%左右)。
  虚境型片断教学如何评价“学情掌握”呢?实际操作中可结合片断教学设计(教案)及片断教学过程来考评。如,通过教案及教学过程,分析教师采用怎样的“先行组织策略”来引导学习、将新知识与哪些已有知识联系整合、采用怎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使用怎样的策略来突破教学难点等,可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教师学情把握的水平和能力。
  2.教学理解
  “教学理解”是指教师对学科内容(包括学科知识逻辑结构和学科思维方法等)的把握情况。执教者的教学理解折射出执教者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教学水平等多方面内容,并制约着课堂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理解”是考核片断教学的重要指标,所占比重应为35-40%。对于教学理解,可从“教学价值”、“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策略”三个层面来加以分析(如图3)。对于“教学理解”各个指标的考评,实际操作中也是结合片断教学设计(教案)及片断教学过程来考评。
  2.1 教学价值
  “教学价值”实质上是“为何教(学)”的问题,反映执教者对教学内容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内在联系等主要方面的把握。“为何教(学)”的把握情况对教学素材的处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资源的利用等直接影响。因此,考察执教者对“教学价值”的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学价值”的评价,可重点关注执教者是否明确片断教学所选取的教学内容的迁移价值、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是否深入把握教材文本蕴含的真实意义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和精神,是否把握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等。
  2.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即为“教(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是衡量教师在理解教学价值的基础上对课时教学应达到的教学要求把握情况的指标。由于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安排、教学评价设计等教学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该指标对片段教学的考评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于教学目标的评价,关键看片段教学执教者是否能在清楚认识片段教学内容及学情把握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选题特点准确、合理、全面的制定片段教学目标,并能以局部目标体现课时乃至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
  2.3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即为“怎么教(学)”的问题,是衡量教师规划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优化的重要指标。它是基于正确认识“为何教(学)”、“教(学)到什么程度”的基础上做出决策的,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具体化体现。该指标直接定格着课堂教学的实施,并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效果。因此,这一指标作对片断教学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该项目的评价,重点关注执教者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安排怎样的教学环节与任务、创设怎样的问题与思维情境、开展怎样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有效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从而使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
  3.教学呈现
  “教学呈现”是执教者通过实施片断教学来展示自己的“学情把握”、“教学理解”及教学能力等的过程,它反映着执教者的教育理念、教学驾驭能力,并制约着教学效果的达成。因此,“教学呈现”是片段教学考核的核心指标,其权重应为35-40%。对于“教学呈现”指标的考核,从操作层面看,主要从教学技能的视角来着力。课堂教学技能很多,基于片段教学时间短、内容少的特点,考核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技能全面考查,而应突出重点。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本质是交流、对话。这种交流、对话过程,是以课程内容为问题,共同去生成新的问题、去构造新的意义的过程。基于此,有人提出新课程理念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问题呈现、对话交流、情境刺激、科学指导、全面评价等五个方面。根据有效课堂教学基本要素和教学系统要素,对“教学呈现”的考评,应通过片断教学执教过程、重点从“问题与对话”、“反馈与调控”、“板书与演示”三个项目进行(见图4)。
  3.1 问题与对话
  “问题与对话”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提出或呈现问题;二是如何基于问题组织对话(虚拟对话)。其中,问题提出就是教师通过假借某种方式或情境引出文本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组织对话则是根据问题引导学生(虚拟的)开展相关的思考与讨论、探究与交流等活动,它们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对于“问题提出(呈现)”的评价,关注老师是否注重培养问题意识、是否艺术化的提出问题、是否善于建构问题支架、是否注重提出开放性问题等;对于“交流对话”的评价,则要关注执教者是如何营造虚拟对话环境(是否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环境)、如何构建虚拟对话关系(是否建立合作、互动的良性对话关系)、如何组织虚拟对话(是否关注对话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如何进行归纳整合(是否对问题对话情况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让问题进一步凸显和明了,使对话层层深入等)几个方面。
  3.2 反馈与调控
  由于新课程课堂教学以“问题――评价――解决”为核心,教师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对话,使问题解决逐步引向深入。因此,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及时进行“反馈与调控”显得相当重要,只有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才能使问题解决逐步引向深入,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反馈与调控”项目的考评,对于虚境型片断教学而言,应关注老师在学生问题卡壳时(虚拟状况)是否给予启发式指导、问题偏向时是否给予规范性指导、问题错误时(虚拟状况)是否给予科学性指导、问题深入时(虚拟状况)是否给予递进式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虚拟状况)能否给予及时、科学的评价,是否尊重、悦纳、理解、支持学生表现,是否激励学生实现坚持不懈的学习等。
  3.3 板书与演示
  板书与演示(包括媒体、教具和实验演示)是教师教学所涉及的两种基本辅助手段,也是两种重要的教学技能。对于板书与演示,它们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的桥梁和工具,教学时使用是否恰当也将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它们理应成为片段教学的考核指标,并结合片断教学过程从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等方面做出评价。
  对于板书的考评,关注板书是否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艺术构思,使板书内容系列化、结构整体化、表达情境化。具体可关注:内容精炼程度、设计精巧程度、形式美化程度、方式灵活程度等几个方面;对于演示的考评,关注教学时是否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需要合理、有效、灵活地进行演示,演示是否有效的帮助学生既理解知识与掌握技能、又引导(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演示是否具有创新性;等等。
  4.教学效果
  任何教学活动均离不开对教学效果的追求,因而教学效果理应成为片断教学的考评指标。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效果应体现情绪状态、交往状态、目标达成状态的和谐统一。然而,由于虚境型片断教学现场没有学生,因而无法根据学生情况来进行评价,只能根据评价者经验、基于执教者的“教学呈现”情况来主观判断。所以,该指标的权重不宜过大,宜控制在10%左右。评价时,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综合。
  (责任编辑:赖一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