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阅读教学中异读现象的思考与对策_我国择校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阅读教学中异读现象的思考与对策_我国择校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9-01-27 04:17:12 影响了:

  内容摘要:随着个性化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开展,一些不同于常人,不同于创作原意的“异读”现象也随之产生。该文结合阅读教学实践,诠释了“异读”的含义;分析了“异读”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应对“异读”的对策。
  关键词:阅读教学 异读 原因 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在课上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由此也就常有“异读”现象的出现。
  一.何谓阅读教学中的“异读”现象
  为更好地解释“异读”,笔者先演示《孔乙己》教学中的一段实录。
  师:鲁迅先生是近代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在他一生创作的33篇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小说。先请同学们来谈谈你阅读完这篇小说后的感受,可对人、也可对事。
  生1:我觉得孔乙己很可怜,被人嘲笑,还被打断了腿,太惨了!
  生2:我觉得孔乙己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但他还是很有学问的。(师追问:哪里看出有学问?)他会写四种“茴”字。
  生3:我觉得孔乙己偷东西,换钱买酒喝,这样的生活也挺悠闲的……
  从这段开课不久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生2、生3的阅读感受同一般人不同,尤其是生3更是语出惊人,让人匪夷所思。其实,这种状况在课上时有发生。我们把这种不同于常人,也不同于创作原意的解读称为“异读”。
  二.“异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1.读者“前理解”的限制。所谓前理解,就是在具体理解前,对要理解的对象有了自己的某种观点、看法或信息,其中包括理解主体一切精神要素的总和,即价值观念、知识经验和情感因素等。在初中生的前理解结构中,对于百年前中国社会及历史的了解,对于鲁迅先生本人,对于小说这种体裁的认识,都是之前从书本和教师的传授中获得的,这种理解可能是肤浅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一旦文本与学生的经验积累存在时空上的差距时,知识结构的限制就必然会导致阅读体验的差异。
  2.文本的不确定性。任何作家进行创作构思时都融入了个人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倾注了个人的情感。文本不再是封闭的或是作家意志的物化形式,而是蕴含很多“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文本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愈多,给读者留下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就愈大,读者创造性阅读产生的概率也就越大。学生的“异读”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对文本意义的创造性解读。
  3.阅读条件的限制。语文阅读教学中因课时限制,教师在课上不可能给出很多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品读课文,这就造成了学生思考的不彻底性,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整理清自己的思维及语言表达,很容易造成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的现象,异读就难免会产生,很多基础薄弱的学生更是如此。加上语文素养的提高并非易事,学生很少在课前潜下心来预习、思考课文,学习有一定深度的文本时产生异读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异读”现象的出现是学生创造性阅读,独特思维的体现。但很多教师在课上,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很怕碰到这种现象,因为它扰乱了教师正常的教学预设,使教师陷于两难境地:正视它,则可能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难于完成教学任务;漠视它,则会在评课时被说成不重视学生思维成果、忽略课堂生成。那么到底该如何处理“异读”现象呢?
  三.“异读”现象的应对策略
  笔者认为,正确处置“异读”现象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也是教师综合素养的反映。
  1.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来正视和引导“异读”。“异读”对课堂教学而言是一个新生成的师生互动的契机,仍以前述的《孔乙己》为例:
  师:生3同学的说法很特别,为什么你会觉得悠闲?
  生3:只觉得他挺想得开的,偷了东西换钱,就去买酒喝,日子好像过得挺自得其乐的。
  师:好,我们就顺着生3的思路,孔乙己是不是过得挺悠闲快乐的,挺乐意过这样的日子的?
  生:没有,“孔乙己的脸上皱纹里时常夹杂着伤痕”说明整天因偷东西而挨打,“时常”说明他生活得很狼狈、不安。
  生:孔乙己并不乐意过这样的日子,因为当别人嘲笑他时,他“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他是想争辩的,是感到羞耻的。
  生:孔乙己是有自得其乐的时候,那是给小朋友吃茴香豆,教小伙计写字。但大家都嘲笑他,不和他说话,所以他只能从孩子身上找快乐。
  可见,正是教师机智地抓住了生3的“异读”,才有了学生间、师生间的对话,才激起了学生探求文本的兴趣。这远比教师解读文本,让学生寻找和分析描写孔乙己的语句更有意义和趣味。
  师:既然孔乙己不喜欢这样的生活,那为什么还去偷东西?
  生:因为没中举。
  师:没中举就只能去偷了吗?
  生:可以抄书、卖字、干体力活。
  师:说的好。孔乙己为什么没这样做?是不想做还是不愿做?
  生:不愿做。因为懒(追问:哪里看出?)破长衫。
  生:不会营生(追问:哪里看出?)有了钱马上用掉,也不计算着。
  生:不愿做。看不起出卖劳动力的人,(追问:哪里看出?)在酒店里穿长衫,摆读书人架子,说之乎者也的话……
  生:不愿做。觉得自己是读书人,有学问(追问:生2也说有学问,真有学问吗?)有点点学问。
  生:没学问,有就不会考不上科举了。
  生:是有点学问,但没用处,只能教小伙计写字,而且别人也不需要。
  师:同意同学的意见,有些学问,但是死学问,只能用于狡辩,无法真正派上用处,例如:考科举,营生。
  生:不愿做。社会逼的。(追问:哪里看出?)酒店里长衫的能坐在里面喝,因为有钱、有地位,短衣的只能在外面喝。说明等级观念很深,他自认为是读书人,不愿干体力活。
  师:说的真好,孔乙己宁愿穿着破长衫,摆着读书人的架子,干着偷鸡摸狗的事情,也不愿意象个普通的老百姓一样安分守己靠劳力来生存。这是怎样的心态?你又如何评价他呢?
  生:变态心理。可怜,可悲
  生:不正常心态。可气,可恨
  生:傻得可笑
  师:可笑之余真的有些悲凉的感觉。孔乙己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什么?
  生:封建思想的毒害,等级观念对全社会的影响
  ……
  当师生、生生间的对话,随着问题逐渐深入,我们可欣喜地发现学生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早已超越了上课初期肤浅的解读。他们透过文字体味到了孔乙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白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而对一百年前的社会也有了更深的体悟。这远比教师直接描摹当时社会现实,告诉学生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要深刻的多。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新课标的理念之一。这首要的是拓宽语文学习的天地,树立大语文的视野;其次的应是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开放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异读”时,不仅语文课堂会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而且能真正体现文本所具有的价值。
  2.从根源上杜绝离谱的“异读”现象的产生。“异读”不是错误,但对文本的解读也不能随意和非理性。任何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受到文本本身意义的制约,就如我们无法接受“孔乙己的生活是挺悠闲的”,《背影》中父亲翻过铁道是“违反交通规则”一样。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的解读更合理,更接近文本的意义。
  (1)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首先要给学生提供文本的相关材料,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等来丰富学生的认知。课前可给学生放一些介绍作者的纪录片,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作者的评论,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这就是阅读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知人论世”的目的。
  (2)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巴赫金认为对话是教育的内在需要并且是本质需要,差异性的存在是对话开展的前提条件。这就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交流和体验作品的时间。只有学生深刻地感受文本的主旨,才能在与教师、同伴间的思维的碰撞、融合中,不断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不断地超越自我,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能力提高了,离谱的异读现象就会下降。
  (3)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只有学生真正喜爱阅读,才能自觉主动地钻研文本,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多读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唯一途径,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阅读的氛围,提供阅读的条件,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这样我们的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精彩的回答,更多真正的具有创造性的阅读体验。
  总之,“异读”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一抹另类的色彩,如果每个教师都能追根究底、善加利用,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散发出别样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方帆.语文教学案例选评[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3]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李卓尔,江苏苏州市觅渡中学校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