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高校面临的危机有哪些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高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面临的危机有哪些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高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9-01-29 03:53:05 影响了:

  摘 要: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遭受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开始显现,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再次凸现。受此影响,我国高校面临多种问题: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可能更加严峻;国内高等教育需求减少,高考弃考人数增加,生源竞争拉开序幕;高校融资困难加剧,债务风险不断提高;解决对策高校可考虑调整专业结构、办出特色教育、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关键词:新形势 高等教育 问题 对策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表明,高等教育既为经济发展服务,也受经济发展制约和影响。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并进而传导到了高等教育领域,导致了美国、欧洲高等教育财政紧缩、高校财政与高等教育入学需求矛盾突出、高校学生就业困难。作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国家,中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为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力度较大的经济措施以重树经济发展信心、稳定经济发展秩序,效果短期内明显。2008、2009、2010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分别为9.6%、9.2%、10.3%,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受此影响,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稳步增长,2007、2008、2009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率分别为11.54%、15.76%、12.73%;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率2007、2008、2009分别为3.32%、24.61%、17.51%;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上升,2008、2009、2010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分别为85.5%、86.6%、89.6%,2010届甚至高于金融危机前2007届(87.5%)约2个百分点。然而,2011年以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再次凸显,我国高校会受到何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是高等教育研究者应该回答的问题。本文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对此进行分析。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1、CPI高位运行
  2010年,受金融危机以来超额流动性及输入型通胀推动,CPI快速攀升至3.3%。2011年以来由于食品价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和国内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等新的因素,中国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2011年1、2、3、4、5月份CPI同比增长分别为4.9%、4.9%、5.4%、5.3%、5.5%。
  CPI持续高位将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首先,持续高位的CPI使居民财产严重缩水,购买力水平相对下降; 其次,一方面,CPI持续高位使企业资金占用量不断增加,资金需求迅速膨胀;另一方面,CPI持续高位引致加息、宏观调控从紧,使得企业的资金来源受多方限制,导致资金供给量持续性短缺,财务风险加剧;再次,CPI持续高位导致资金成本、人工成本等成本不断提高。
  2、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剧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由于抗风险能力弱、融资能力差,对生产要素变化极为敏感。2011年以来在上游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攀升,用工、融资等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据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和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共同发布的《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1~7月,我国中小企业各月亏损面总体变化不大,但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1~2月为22.2%,1~6月达到41.6%,1~7月进一步上升到46.9%。
  由于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主渠道,是社会稳定之基、创新创业之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后劲。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将对社会就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人民币过快升值
  受国内经济快速增长与美国经济萎靡不振的影响,近年来人民币升值预期高企,2011年以来升值速度再次加快。截至2011年6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4716,2011年上半年总体升幅达2.26%。
  人民币过快升值将对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因为在人民币过快升值的情况下,若维持同样的人民币价格不变,则以外币表示的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将提高,从而削弱价格竞争力,若维持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不变,则势必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人民币过快升值还将使外商投资成本上升,不利于我国引进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升值最终将体现在就业上,使得国内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4、经济增长放缓
  受人民币升值过快、CPI持续高位影响,我国国内房地产业不景气、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外贸出口缩减、股市萎靡不振等现象显现,经济增长放缓。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2010年1季度、1-2季度、1-3季度、1-4季度、2011年1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变价)分别为11.9%、11.1%、10.6%、10.3%、9.7%。
  5、中西部经济发展提速,劳动力需求趋旺
  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产业西迁等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提速。 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各省市GDP增长速度中位数为8.65%、中西部为10.09%,2010年东部地区GDP增长速度中位数为12.2%、中西部地区达14.0%。同时,受经济发展提速影响,中西部就业岗位增多,吸引了大批农民工就近就业,导致2009年以来农民工的流动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2009年全国2.298亿农民工中外出达到1.453亿人,但从流向上看,东部地区减少8.9%,中部地区增加33.2%,西部地区增加35.8%;2010年,东部地区再下降8.9%,中部地区增长33.2%,西部地区增长35.8%。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高校面临的问题
  1、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可能更加严峻
  (1)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可能在总量上加剧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就业是反映经济发展形势的“晴雨表”之一。经济发展放缓必然导致社会就业岗位减少。2011年年初,尽管“民工荒”再现,但进入二季度以来,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继2008年后再次出现了中小企业倒闭现象,这可能在总量上加剧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2)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问题将日益加剧
  首先,区域间的收入差异导致就业区域上的逆向选择。长期以来,东部地区经济领先发展,一直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之地。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速,劳动力需求趋旺,但却仍不是毕业生的就业目的地。中国青年报专项调查显示,有71.4%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仍然是“收入”,结果毕业生扎堆在东部发达地区寻求就业,而人才需求趋旺的中西部地区仍然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其次,中小企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大学生逆向性就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已是我国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劳动力市场,每年吸纳8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2011年以来许多中小企业市场萎缩、运行困难,这可能使大学生把择业目光转向收入不低、稳定性强、工作相对轻松、风险较小的国有单位。调查显示,“对于大学生最看好哪类单位的就业机会”问题的回答有43.1%的人首选国有企业,36.3%的人看好事业单位,32.0%的人青睐党政机关,而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的仅为28.1%。最后,不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都将对就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结构性失业问题进一步加剧。
  2、国内高等教育需求减少,高考弃考人数增加,生源竞争苗头已现
  经济发展放缓时,由于对将来就业的信心降低或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新时期的“读书无用论”有抬头苗头,造成高等教育需求减少。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高考弃考人数达到84万;2010年全国高考弃考人数接近100万人。
  与此相对应,高校争抢生源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用百度搜索,即可搜索到172000个相关网页。可以预见的是,高校生源竞争未来几年会愈演愈烈,民办高校、高职高专以及部分三本院校,会很快陷入生源争夺的生存竞争阶段;而且,海外留学需求加速提升。从1978年到2010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90.54万人,出国留学人数年平均增长25.8%,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313倍。其中,应届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比例在逐年递升,据2009年相关数据统计,近三年放弃高考、转向SAT的中国内地考生将近3万人,而且每年的人数都在稳步增加。随着越来越多的香港、台湾、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等高校到内地争抢生源,985高校和211高校同样面临海外高校的生存竞争和生源争夺问题。
  3、高校融资困难加剧,债务风险不断提高
  首先,高校经费来源渠道变得更为集中。尽管近年来我国教育经费总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如2008年相对2007年增长了15.85%,但主要是由财政投入扩大、学杂费收入提高贡献的,2008年相对2007年国家财政经费投入增长25.27%,学杂费收入增长15.94%,分别导致教育经费收入提高11.12%和5.37%,2008年两项收入占全国经费总收入的比重均提高,分别达47.59%和33.68%,合计达81.27%,显著高于2007年的77.67%。同时,其他渠道收入均呈下降趋势。根据已有数据,2008年相对于2007年,社会捐赠和其他收入基本持平,校办企业及社会服务收入下降32.21%,其他事业收入下降8.25%,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下降5.36%。
  高校经费来源渠道集中、其他渠道收入相对下降将加剧高校融资难问题。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应达到GDP的4%,“4%”就成了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高不可攀的经济指标。近些年,从2002年的3.32%,到2003年的3.28%,再到2004年的2.79%和2005年的2.82%,总体处于下降的趋势。而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地方政府教育投入不足。2011年以来在房地产业不景气、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地方财政收入必将受到较大影响。
  其次,由于国内CPI持续高位引致的宏观调控政策和银行加息,高校财务风险在不断提高。审计署科研所副所长刘力云指出:根据审计结果,到2010年底全国一共有1164所地方所属的普通高校,负债金额达2634.98亿元。近一两年来,各高校还债高峰陆续到来,由于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银行多次加息,高校还本付息压力急剧加大、财务风险不断增高,有的高校收来的学费基本用来偿还银行的贷款,债务问题成为各高校校长最为头疼的问题,制约着高校进一步发展。
  
  三、若干对策
  1、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化解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将迫切要求高等教育调整专业结构。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一方面,任何产业都有从兴起、成长、成熟到衰退的发展周期,从而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周期性。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本身的性质,学校从论证设置到完成人才培养、输送到用人单位需要5-6年时间。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根据产业发展的周期性和专业设置的超前性,把握人才市场的变化规律,加强人才需求的中长期预测,在专业设置中坚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以化解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2、办特色教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应对生源竞争
  解决生源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教育质量。提升教育质量,首先应完善教育理念。高等教育以教育教学为根本方式,以培养社会人才为根本目标。面向社会和市场,高等教育以特定理念走特色化办学道路是社会、市场的需要,但同样也要经受社会和市场的最终检验。我国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迅速变革。日益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调整,迫切要求高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各高校可从自身优势出发,结合地方特色,在学科定位、人才选拔、管理体制、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系统创新,开出特色专业,带出特色师资队伍,办出特色学校,培养特色人才,以更好地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生源竞争。
  3、积极发挥高校特有优势以服务地方经济,增强融资能力
  高校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隶属关系,其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往往具有更强的地方特色,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度更高。如何针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走一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双赢之路,是高校经费收入来源拓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如南京工业大学,充分利用其“大化工、大建筑”的学科特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通过引进企业实验室进校园,“十五”期间累计获得各项科研经费收入超15亿元。高校积极发挥自身的科技人才优势,开展校企合作,增加对外销售和服务,既能使产业发展倚重知识和科技,又能促进高校科研的转化,还有利于大学生就地就业。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融资尚大有作为之突破口。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全球金融危机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研究》(09ZD079)。
  
  参考文献:
  [1]武学超,徐辉.美国高等教育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举措及启示[J].教育学报,2010,(6).
  [2]爱沙・拉比.欧洲高等教育:金融危机影响深远[N].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2010-6-4.
  [3]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月度数据[DB/OL].http://省略/tjsj/.
  [4]教育部,国家统计局.2007、2008、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http://省略.
  [5]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省略.
  [6]中华工商时报.专家称新一轮中小企业倒闭潮恐将来临[EB/OL].http://www.省略2011-06-30.07:20.
  [7]王聪聪.择业调查:64. 2%大学生有信心找到理想工作[N].中国青年报,2010-03-23.
  [8]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8,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9.
  [9]陆莹,叶青松.地方高校经费收入来源的拓展策略研究[J].会计之友,2010, 10(中).□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