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城郊农机化发展趋势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城郊农机化发展趋势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9-06-15 04:33:28 影响了:

  摘 要:通过对城郊经济特点的分析,围绕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城市郊区农机化发展步伐,阐述了城郊农机化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提出了推进城郊农机化的几点建议,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指出了方向。
  关键词:城郊;农机化;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S2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6-0053-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农机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由于城市郊区的地理位置和自身优势,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城市为目标,探索城郊农机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对于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城市郊区农机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城郊经济的特点及农机化特色
  毗邻城市,紧密依托城市和以农业为主,是城郊经济的三大特征。以上特征使城郊成为既不同于乡村,又有别于城市的特殊类型的经济地区,决定了城郊作为发展农机化先行地区的特殊地位。
  1.1 城郊农机化发展基础好、水平高
  经多年发展和积累,城郊农机化技术、装备和农机化水平,明显高于主农地区水平。在装备水平、服务功能、经济效益和整体素质等方面,都已成为农机化先行地区。新机具、新技术应用及新的设备尝试和运用有明显的超前意识。农机化的发展,为城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先进的生产力手段和综合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体地位。以各类农业机械为载体的农机化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种、养业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作为城市“菜篮子”和“米袋子”的城郊农业已开始由人、机、畜结合的半机械化向机械化农业过渡。
  1.2 劳力向二、三产业迅速转移
  城郊以粮食为基础,副食品生产为重点,乡镇企业为支柱的经济格局,为农机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在粮食、副食品进城,技术设备、工业产品向郊区扩散的双向流动中,利益的比较和选择,使城郊素质较好,文化层次较高的农民向收入较高的二、三产业大量转移,造成农村劳力短缺和劳力素质下降,加之二、三产业发展带来的城郊农民收入提高,使雇工工资成倍增长。采用机械作业的目的,已不仅仅是减轻繁重体力劳动和提高生产率,在经济杠杆作用下,优质、价廉、增产已成为吸引农民采用农机化作业的主要动力。精播、深施肥、秸秆还田等农机化新技术应用,使农机化在节本增效方面表现出巨大的产业优势,实现了人畜力不可替代的增产效果。劳力转移的不可逆性,以及农机作业高产稳产、提高效益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使城郊农机化由行政干预转变为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自发的经济行为。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郊区已出现单项作业机械化向生产全过程机械机化过渡的势头,畜禽鱼工厂化、集约化养殖格局也已基本形成。
  1.3 副食品生产机械化
  副食品的生产和供应,关系到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稳定。农机化进入副食品生产领域,是技术、生产率、效益等经济因素与社会安定的政治因素合力的推动。副食品生产机械化已成为城郊农机化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城郊有限的土地、劳力资源,面对巨大的副食品消费市场,就必须采用机械化高新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传统、分散的生产方式,在品种、数量和质量上,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推广机械化养殖、机械化果菜种植和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副食品生产的产量、效益和商品率,为城郊副食品生产规模经营和商品化生产,提供现代化的技术和物质基础。
  1.4 城郊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已渐露头角
  在大中城市郊区,以农机化发展为动力,通过释放劳力,发展二、三产业,依靠二、三产业内部分利润,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形式反哺农机化良性循环的雏型已渐露头角。当劳动力转移超过了农业生产所能承受的限度后,农业生产机械化和与之相适应的适度规模经营,就将成为必然的选择。在实行高度的机械化生产的同时,土地及生产经营将向“能人”转移集中。
  2 城郊农机化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
  2.1 城郊农机化发展所面临的不利因素
  首先,表现在农业的弱质低效上,由于服务对象经济承受力脆弱,产品售价低廉,服务要求较高,工作量大面广,不利于农机化的迅速发展。
  其次,农业生产效益的外在性和社会的公补性,使其发展无法纯粹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即市场调节对其有所能也有所不能。即使在最发达国家也未能改变农业效益的公益性和利益的社会性的特点,也无法用市场经济规律去约束和置换农业生产的生态自然规律,对农业仍采取保护、补贴等宏观调控措施和按公共福利事业对待的政策。
  另外,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给农机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农业机械由替代型向效益型,由田间机械化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更宽的领域扩展;二是要求农机化工程技术及设备与农村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三是要求农机化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方面,不断改进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增加农机装备的技术含量;四是要求农机产品必须适应市场条件下的商品经济发展需求,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要质优价廉,其功能要具有节本增效的明显效益。
  2.2 城郊农机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2.2.1 人力资源优势 近年来,城郊农机化发展中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农机队伍,具有打硬仗、攻难关、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光荣传统,并且有一批高层次、多学科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拥有一批门类齐全、领域全面、学科广泛的职工队伍;具有与社会各行业、生产企业的广泛联系;具有发展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基本条件和8亿人口的农村大市场;具有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支持与扶持。
  2.2.2 机制优势 国家激励机制的推动,激发各方面发展农机化的热情,呈现出“五增加”的态势:一是增加了服务项目,强化了服务功能,可为农民生产提供全过程的种植系列机械化服务;二是增加了科技含量,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更新机具和提高机具状态,创造了很多以农机化为主体农机农艺相结合的高产模式,激发农民学用科技热情,增加了技术含量,提高科技意识,使粮食产量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三是增加了经济收入,农机各级服务组织普遍搞了实体经营,稳定了收入,增加农民的生产效益;四是增加了固定资产,农机更新投入和工作设施、设备已有较大的增加和改观;五是增加了职工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农机职工人数不断增加,人员结构不断改善,知识层次不断提高,管理经营水平也日益增强。
  城郊农机化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社会安定等诸方面息息相关,在实现翻番奔小康、走共同富裕之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把发展城郊农机化置于法规、行政、经济三位一体的监督和保证之中。使城郊农机化生产与城郊商品化生产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步运营,为繁荣和发展城市经济做出积极的贡献。
  3 发展城郊农机化建议
  3.1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安排城郊农机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经济的发展应该与城郊农机化发展相适应,如果片面发展前者而忽视后者,就会导致城市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如2012年出现的粮油菜肉蛋价格暴涨就是城郊农机化发展滞后的典型表现。城郊农机化的发展能带给城市发展后劲,促进社会稳定。
  3.2 注重调查研究,合理安排城郊农机化的发展步骤
  城郊是城市的菜篮子、米袋子和副食品基地,其农机化发展直接影响城市的商品供应,因此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合理调整农机化发展结构。
  3.3 坚持政府扶持引导和市场调节双向作用
  对风险大效益慢的项目,政府应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发展,对已发展壮大和效益快的农机化项目应采用市场调节的方式发展,促进城郊农机化又快又好地发展。
  3.4 大力推广高效节能节本增效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
  城郊农民接受新技术新机具的意识较强,要精选一批高效低耗的节本增效新技术在城郊进行推广,淘汰落后不适用的老机械,采取政府补贴、上门服务等措施迅速推进城郊农机化发展。
  3.5 引导、组建、壮大农机化服务组织,增强经营风险抵抗力
  组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不仅提高了机具的利用率、降低了机手的购机投入,组织化经营信息来源广、信用好,抵御风险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责任编辑 高真贞)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