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与正确应对] 高校学生登记表 缺失
 

[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与正确应对] 高校学生登记表 缺失

发布时间:2019-01-18 03:59:44 影响了:

   [摘要]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乃至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应该重视高校的感恩教育。由于社会呈现开放性多元化态势,学校教育存在明显的道德教化缺陷以及家庭进行道德引导的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已经成为其成才的主要障碍。为此,高校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开展感恩教育,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社会职责。
  [关键词] 高校 感恩教育 对策
  
  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感恩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感恩是道德情感中最基础的情感,是一种传统美德,一种责任意识,更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既是一个人所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感恩的内容包括: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
  “感恩教育,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关怀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以德报德的品性教育”。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即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即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就是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
  一、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符合高校德育有效性的需要,同时高校实施感恩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扬优良传统美德与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1.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尺。人在走向理想境界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寻求全面发展的问题。感恩教育契合了新时期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教育的要求,即教育必须建立一个人与自然、社会高度协调、和谐的生态系统,以促进人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感恩是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人的道德修养的一个方面。因此,应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以感恩的心态去回报社会和他人,并自觉地使感恩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恩教育既是一种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价值观教育。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己成为新时代的鲜明特征,形成了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对阅历尚浅、判断能力不强的大学生而言,没有感恩情感,将难以抵御这种侵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塑造新一代大学生的道德灵魂和精神风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要学会感恩,要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做贡献,才能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奉献社会的精神。总之,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其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2.发扬优良传统美德的需要
  感恩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正是由于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感恩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才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凝聚力强大的传统文化和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人们的民族精神、滋养人们的灵魂等诸多方面都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感恩教育,把这些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学校应针对本校学生感恩的实际现状,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关于感恩内容的楷模、故事等,通过宣讲、表演等形式表现出来,广泛开展“践行荣辱观,常怀感恩心”、“牢记荣辱,感恩励志”等教育活动,把感恩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体会感恩这一传统美德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内化成为自己的一种品质,使得感恩教育得以传承。
  大学生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只有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才能使我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
  3.推进和谐社会的需要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高素质的,只有让大学生学会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使他们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使他们对家庭、他人、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承担起国家所赋予的重任。
  和谐社会的建设,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只有学会对人对事多一分谅解、宽容,少一分抱怨、仇恨,才能与周围人和谐相处;只有学会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多一分责任、承担,少一分推卸、倦怠,才能与社会和谐发展;只有对自然物多一分珍惜、怜爱,少一分浪费、残暴,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只有通过感恩教育,才能树立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才能使大学生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进而升华自身的人格魅力,体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现象频频见诸媒体,2004年11月初,南京大学校园里贴出了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的来信:2005年7月,中央电视台报道了歌手丛飞用义演的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生,而自己因患胃癌欠下了17万元债务,患病期间受他资助现已工作的那些大学生,没有一个来看望他。一些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现象进行了考察,发现大学生高消费、盲目消费、攀比现象比较严重,高校德育工作者认为今天的大学生会有这样的表现,感恩意识的缺失也是原因之一,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加强高校感恩教育迫在眉睫。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社会环境因素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同样,市场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市场经济为很多人提供了可观的利益,在竞争的压力下不断提升了自己的工作能力,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竞争性的观念也渗透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不断的侵蚀着人们的精神层面,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惟利是图的心态,由于竞争的压力,也使一些人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维判断,产生错误的思想,导致其价值观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发生畸形,所以大学生在意识上产生“失恩”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一方面,传播媒介的负面影响。传媒的手段很多,包括报纸、杂志、影视等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成为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媒介。网络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将最新的咨讯以最快的方式传播给人们。另一方面,网络上的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不少内容过于强调自身利益的追求,美化个人主义,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一些不健康,偏激的文字,图片等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判断。一些不求真实,不客观评论的文章,很容易误导阅历不深,识别能力缺乏的大学生。网络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各种价值观、生活方式、外来文化充斥着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2.学校环境因素
  一方面,教育体制的弊端。虽然学校一直以来都宣扬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存在。在中国,教育与升学率有很大关系,因此,在众多评价指标中,学习成绩成为首要的指标,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尤为注重成绩,对学校而言升学率高低与今后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学校只管“教书”而不管“育人”,而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校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学生关心最多是就业问题,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育人功能。感恩教育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被学校忽视、遗忘,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部分大学生为什么情感冷漠,自私自利,遇到挫折就会想到轻生了。
  另一方面,感恩教育的匮乏。目前一些高校已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步开展感恩教育,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感恩教育没有落到实处;感恩教育只是短期教育,未形成长效机制;感恩教育的重点是使人们能够施恩,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知恩层面上,现代高校感恩教育应以“学生、活动、实践”为主体。
  3.家庭环境因素
  一方面,家长教育方式的欠缺。计划生育的政策发展至今,使得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是在“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娇宠中长大的,家长在物质上基本上对子女是有求必应,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造成孩子看问题、做事情都以“我”为出发点,较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不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这给他们感恩意识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带来极大的阻力。
  另一方面,家长自身素质的负影响。很多家长由于自身素质较为欠缺,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有些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感恩意识教育,或者有的家长只是教孩子怎么做,而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比如有些家长教孩子讲文明,但自己常使用不文明的言语;教孩子要尊敬长辈,但自己却不孝顺长辈。
  三、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对策
  感恩教育,小而言之关系到学生本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大而言之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和未来。学校是长效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主体,也是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是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最关键的一环。
  1.转变教育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受社会功利化的影响,高校教育出现重智轻德倾向,而忽视道德教育,特别是感恩教育的培养,这是高等教育的误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必须树立全新的人才质量观,要“重才重德”,努力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生。这就要求大学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念;树立起“重才重德”的观念;调整课程安排,加大道德教育的比重;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但要有崇高的道德理想教育,也要有基本的感恩道德修养教育。作为德育一份子的感恩教育也理应得到关注,因为不会感恩的人,不可能是志存高远、无私奉献、具有远大理想的人。
  以往有个别学校在进行感恩教育时,只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这让大部分学生索然无味,甚至从不听课,这样的教育内容显然是失败的。因此,高校应该丰富教育内容,注重实践。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演讲活动等,让学生感悟感恩的意义和价值。学校也可通过一系列宣传,鼓励大学生义务献血,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到边区支教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关爱他人和社会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了解和体会到别人的困难,懂得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并积极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做贡献。总之,高校的感恩教育的内容一定要丰富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内心想要参与到其中,并在各种活动中将感恩内化成为自身的一种品质。
  2.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建立高素质的感恩教育队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且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是确立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大学要有具有人格魅力的名师,他们既是学术大师,更是做人楷模。要强化教师的榜样作用,要引导学生感恩,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让学生从教师的口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的学会感恩。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3.加强与家长的合作沟通,建立家校共育平台
  孩子的成长受到各方面影响,学校和家庭是两个重要的影响源,因此,学校与家庭二者的合作与沟通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是大学生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学校应充分发挥父母在感恩教育中的优势,积极与家长沟通,一方面通过家长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孩子树立好榜样,让孩子在父母日常生活的熏陶下学会感恩;另一方面,学校及时将学生的情况尤其是思想道德状况反馈给家长,并通过开展家校互动的活动实施感恩教育,如在新生进校初,以“给父母的一封信”为切入点,开展“感恩、责任、奋进”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为父母设计“爱心食谱”以激发学生的感恩情结等。只有二者共同努力才可以为孩子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孩子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4.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感恩意识
  “道德的发展根本上是自主或不自主的个体对自身道德经验的积极构建。”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自己能足够的优秀,因此,每个人都会自觉的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而这个过程就是在自我教育中实现的,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感恩意识也是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的,它是不断内化,不断提高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存在这种能力的基础,实施感恩教育就应该挖掘和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潜在力量,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教育观点。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没有自我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通过自我教育,学生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去理解他人,从而逐渐学会体谅别人,去学习他人的长处,宽容他人的不足,并学会自控,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达到自我约束、自我成长,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人,奉献社会。自我教育是自发性的行为,大学生们懂得感恩时,便会将自我教育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自觉地实践于生活中,在实践中形成健全的人格,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大学生要心胸开阔,提升人生境界,这有利于感恩情怀的培养,还要从思想意识、情怀态度,言论行动等各方面去深刻的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克制中心主义,培养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部分,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艰巨而迫切的任务。感恩教育是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发掘感恩的意义,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及健全的人格,将感恩投入到实践中去,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2]谭月清.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及重构[J].文吏博览(理论),2009(2):68.
  [3]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3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