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浅谈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盐都区旅游资源的利用
 

【浅谈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盐都区旅游资源的利用

发布时间:2019-01-19 04:04:22 影响了:

  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这一要求的实施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现阶段教师在利用教学资源时却存在着不少问题。下面我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个人的改进策略。
  问题一:选择不当,偏离目标
  【案例呈现】
  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生命桥”的片段。
  (1)师过渡:你们读出来的东西可真多,如果再读两遍,感受一定会更多。这一次,老师建议大家把让自己动情的、动心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巡视,发几块小黑板给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写出让自己动情的词语或句子。
  (3)组织交流。
  ①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与大家交流一下吧!(随机出示学生写在小黑板上的句子)
  ②围绕“猎人为什么会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这一问题,引导体悟重点句子。(集体交流)
  师:我们就这样读着课文,触摸着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是啊,生命只有一次,也因此可贵,然而有这样一些人却无视生命的存在。(播放陆川拍摄的《可可西里》中藏羚羊被屠杀的片段)
  师:看完短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很佩服那些保护藏羚羊的人,在那样恶劣的环境里,仍然不顾一切地坚持保护藏羚羊,令人佩服。
  【分析诊断】
  “生命桥”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生命的壮歌 》中的第二个小故事。这篇课文的重点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羚羊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从而懂得爱护动物。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追求文本的多元性的同时,在资源的选择上忽视了每篇课文都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在这篇课文中,其情感目标的重点是“理解羚羊们可贵的合作精神与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献身精神”。而教师选择的那段影视资源主要表现的是一些人的残忍、无知,为了谋私利屠杀藏羚羊,其价值取向仅仅是为了唤醒人们对动物的保护意识。这段视频资料不仅不能为情感目标服务,还削弱了文本要表达的情感的力量,把学生引向另一个情感误区。偏离了文本选择资源,最终会“形散神也散”。
  【改进策略】
  1.资源选择应锁定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选用什么样的资源,首先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在选取资源时不仅要关注教材,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状态。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需要等情况有明确的评估,使资源开发具有明确的指向,提高资源开发的直接效益。例如上例,当学生交流了对“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的理解后,教师一边画简笔画一边顺势过渡:每一道弧线,就有一只老羚羊的生命在消亡,同时,也有一只年轻羚羊的生命得以延续,羚羊群奏响了一支生命的壮歌。然后提问:“想亲眼目睹这震撼人心的一幕吗?”随即播放动画。
  这样的资源运用,形象地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了一座信息传递的桥梁,使学生的思维、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语言表达得到升华,这个片段成为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中装点得体的亮点和花絮。
  2.资源选择应是文本的印证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语文教学中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从某种意义上,它突破了原有教材的内容,为原有文本的学习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但这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不是文本内容的简单扩充,而是文本内容的有力映射和佐证。“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 飞驰在高速公路上 》时,有学生不理解沪宁高速公路为什么是一条“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于是教师边播放课件边提示:“沪宁高速公路,它连接上海、南京,途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你们知道‘珍珠’指的是什么了吗?”然后进行交流。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沪宁高速公路“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是一大学习难点。执教者先借助课件演示沪宁高速公路的动态全景,用六个不停闪烁的光点代表高速公路沿途的六个城市,浅层含义上印证了沪宁高速公路“真是一条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赞美、自豪之情。回顾这个教学片段,正是因为有资源对文本的印证,才能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问题二:滥用资源,喧宾夺主
  【案例呈现】
  师:除了文中介绍的这几种恐龙,你还知道别的恐龙吗?把你们昨天回家搜集到的资料拿出来交流交流。
  生1:我知道鸭嘴龙,是一类较大型的恐龙,最大的……
  生2:我知道甲龙,甲龙是……
  师:课文的4、5、6节介绍了什么呢?
  (学生自由读)
  生1:恐龙吃什么。
  生2:恐龙是卵生的……
  师(相机板书:食物、繁殖、消失):关于恐龙的秘密,特别是恐龙为什么消失的原因,科学家有许多猜测,交换你们搜集的资料,然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分析诊断】
  《 恐龙 》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短文,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但从上述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知识的堆砌,看起来像是科普读物的介绍、恐龙知识的拓展,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也可以说上述教学仅仅完成了知识与能力的“一维”目标,而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二维”目标则没有多大体现。尽管课堂是热闹的,但是却显得如此的干瘪、苍白。
  【改进策略】
  1.坚守语文本位,让课堂充溢浓浓的语文味
  《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指导学生沉浸到文字里,细细品读,用心揣摩,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感悟,领略语言表达的精妙,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这些是语文教师的“本分”工作,而这些往往又是容易被语文教师忽略的。特别是类似于《 恐龙 》这样的课文,很容易变成科学课。如果上述课例中的执教者在教学中能始终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文本,深入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己读懂“鱼龙和翼龙不是恐龙,而是恐龙的亲戚”;自己读懂“庞然大物”“望而生畏”的意思;自己读懂并想象各种恐龙的外形特点,初步感受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等给自己阅读带来的帮助;自己领悟到原来恐龙的名字都是根据它们鲜明的外形特征而取的,并尝试自己也来给一些恐龙取取名。最后进一步让学生深入读文,内化文本语言,转换人称,用“我是××龙”开头,做自我介绍。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做了语文教师该做的事,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溢着浓浓语文味的课堂。
  2.以适度为原则,恰当运用相关课程资源
  《 语文课程标准 》倡导语文教师要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意识。我认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特别注意适度原则。在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可以适度、适当地引进相关课程资源。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 天鹅的故事 》时,有机地穿插补充了当时天鹅不能飞回去的一段资料,消解了学生心中的谜团,学生对天鹅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渡难关更增添了一份敬意,资料的补充可谓恰当有效。
  问题三:忽视方式,弱化价值
  【案例呈现】
  一位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在她执教《 东方之珠 》第一教时开头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1)教师播放视频,学生看有关“东方之珠”的录像。
  (2)学生说看了“东方之珠”录像后的感受。
  生:东方之珠很美。
  生:房子很多。
  生:人很多,我很想亲眼去看看。
  师:好,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一下“东方之珠”的风采。
  【分析诊断】
  《 东方之珠 》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可以利用的资源很多,但这一节课,我们主要选择用什么资源,如何来呈现,这个选择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正确解读。这位执教者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用视频代替了文字,代替了学生的想象,无形中框住了学生的思维,冲淡了学生富有个性的对文本的深层次的感悟、理解,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资源是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服务的,开课伊始就运用形象直观的影片,除了起到激发情趣的作用再无其他作用,而资源本身的价值在此变得弱化。其实资源运用当用则用、当止则止。
  【改进策略】
  现在的课堂教学,要“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适时、恰当地利用资源,这不是一种时尚,而是建构有效课堂教学的必备手段。我们对资料不应该是简单地拿来就用,而是在前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准备,在找到的各种资料中加进自己的思考,从而对资料进行再创造,在关键的时刻恰当地利用,使其成为一种资源,成为另一股力量,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面对的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迎刃而解。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案例,谈谈有效呈现资源的方式。
  1.“比较”式呈现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式呈现,就是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两种或多种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教学,通过分析归纳,对比鉴别,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例如,教学“生命桥”时,将课文与沈石溪先生写的《 斑羚飞渡 》进行比较阅读式的呈现。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凭借着文本及资源赋予的力量可以向语文学习的更深处行进,可以让感观扩张,让生命的壮歌“余音绕梁”。
  2.“穿插”式呈现
  这种呈现方式的特点是,或在课始、课末阶段插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其他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学习内容及活动片段。一句话,就是配合教学内容有机地“牵引”进一些知识内容。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多姿多彩。我们也可把它称为“扩充”式呈现。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 音乐之都维也纳 》一文的教学中,在理解“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时,教师穿插了这样的资源:(多媒体出示教师自己设计的话外音)这是他们的创作乐谱和手迹(出示音乐家们的乐谱和手迹),至今还陈列在维也纳博物馆里;这是他们在维也纳度过大部分音乐生涯留下的印记;许多著名的古典音乐家,就出生在维也纳,或长期生活在这里。在这如诗如画的城市里,浓厚的音乐氛围给予他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他们创作出享誉世界的欧洲古典音乐!(出示大音乐家们的画像)这是海顿,这是莫扎特,这是贝多芬,这三位开创了欧洲古典音乐的先河。
  3.“拓展”式呈现
  拓展就是以课堂所学为基点,向与生活、自然、社会相联系的内容适当延伸,为教学内容输入新鲜血液,目的是巩固理解,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拓展知识面,丰富体验感悟,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超越文本。拓展延伸要做到相得益彰,也就是要准确把握拓展的时机和切入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 军神 》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刘伯承谎称自己是刘大川的原因,教师带领学生拓展阅读了关于刘伯承的资料,从而学生明白了因为当时中国很乱,刘伯承面对的是一个陌生人,他不能确定对方是敌人还是朋友,而且当时袁世凯还在捉拿他,出于警惕,他根据自己在四川出生的情况,用了刘大川这个假名。
  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有很多,选择何种方式呈现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是否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课文解读,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是否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如今,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正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课堂”变大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了,我们的视野开阔了,教学手段更优化了。这样的现象与教师的敢于实践、善于反思、勇于提升是分不开的。
  (作者单位:金坛市华城实验小学,江苏 金坛,21320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