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从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转型看现代美术教育中艺术创作的转向]
 

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从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转型看现代美术教育中艺术创作的转向]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1:47 影响了:

  内容摘要:内容和形式是艺术作品中的两大基本要素。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两大基本要素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然而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也在悄然改变,出现了内容大众化、形式个性化的转型。
  关键词:当代艺术 全球化 大众化 个性化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文化形式,艺术在其形式和内容方面较在悄然转型。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崇尚古典主义,欣赏的是内敛含蓄、雍容典雅的古典美,喜欢面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而在浪漫主义时期,人们欣赏的是如油画《自由领导人民》式的、富有动感的自由笔触和鲜明的情感流露;而晚一些的印象主义时期,人们却喜欢和谐的大自然的色彩、瞬间斑驳的光影等,其间还经历了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这些艺术内容与形式方面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而到现在,人们的审美标准出现了明显转型和新的趋势,再没有一个统一单调的标准,在中国艺术审美领域也无法避免这种“潮流”。以女性审美为例,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欣赏“窈窕淑女”,欣赏内敛含蓄、体格匀称的 美人;到了唐代,人们崇尚如杨贵妃似的丰腴华贵之美,喜欢女性体态丰满;但到了清代,又转而欣赏“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一种病态美;到了当代,人们的审美自由更加广泛,也正是体现出一句俗话所讲的“青菜萝卜,各有所好”的审美心态。而且,人们也以同样的心态和眼界去审视、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任何艺术作品始终离不开内容和形式两大基本要素。
  内容和形式历来就是构成艺术作品的本体根基,形式是艺术家的修养和思想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正是形式和内容在艺术活动中的矛盾统一性,才使艺术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丰富性。
  艺术发展到当代多元的文化语境下,我们常常要想起作品的创作要有个性,同时又要亲近大众。这似乎又像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实则不然,作品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以下的特点。
  
  一、艺术在内容方面,倾向于大众化的特点
  艺术在题材和观念方面,都趋向于大众化的特点。如波普艺术、乡土绘画等,它们取材大都是普通民众熟悉的对象。英国文化批评学派的代表人物约翰・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所体现的人的消费时尚,改变了传统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结构,它的抗拒性的作用所产生的次文化,能够使我们把文化消费大众看成是社会变革的参与者,以及新的公共意义和价值的创造者。这也是说,艺术的感性的享受的直接性,把人们从日常生活的麻木及沉迷、崇拜,引向陌生的领域,从而培养起人的“新感性”。这种“新感性”的生成,才是新的社会变革的社会基础。这种大众化的特点和时尚、流行性,笔者认为,是生命流行化的自我肯定方式,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的表达欲望,它有与大众文化的流行风潮共存,也有文化工业的、关于人的感性内容的高科技提取。它所融汇成的当代社会的一道道人文景观,无形中弱化了精英知识分子的社会轴心地位,而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消费的欲求,把大众的日常化的精神家园,一同归还给了社会大众自己。人人都可以成为明星,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巨富。这自然削弱了满目偶像的崇拜意识,明显把参与的权利让给了大众。提到这些,我们就会想起一位非常重要的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他承认自己是一个把生意当作目的开始,以一位商业艺术家而终止的艺术家,他明白没有人能绝对游离于大众商业媒介。德国艺术家博伊斯,也善于用大众文化因素来作为自己作品的一部分,他认为,通过艺术得到的感觉能够产生一种流归于生活的创造要素,亦即通过艺术的精神,提高大众的生存和创造能力。他认为这一点比做艺术家本身更重要。所以,内容的大众化也自然成为图像时代视觉艺术不可避免出现的一种特点,它更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就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参与。波普艺术大师里奇登斯坦因此认为:倘若一幅画没有人想把它挂起来,那么画这样的画是可鄙的。这说明,艺术品一定是和大众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的。也可以说,安迪・沃霍尔把庸俗抬到与任何伟大相同的地位,指明在文化工业的消费主义时代,伟大与平庸的沟壑全部被他填平。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里所出现的乡土艺术绘画等,无不和大众发生非常密切的关系,如罗中立的《父亲》,以巨幅尺寸和超写实表现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老实却饱经沧桑的大巴山农民形象;张小刚以大众可接受的类似炭精画手法描绘了他的成名之作《大家庭》系列。他们所表现的题材和内容都具有大众化的特点。
  
  二、艺术在作品形式方面,倾向于个性化的特点
  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语言,任何人都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选取不同的作品形式。
  以我国为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其间的艺术多以“高、大、全”作为画面形象的塑造标准,但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艺术创作者的视觉语言也大大丰富,每个人的面貌特征显而易见,个性化的倾向也得到了空前体现。这暗示了:统一的标准其实会牺牲每个人的自由。在艺术领域内,很多艺术家利用消费文化背景下的流行符号与图像表述当代生活的某种潜流(尤其是对生命的多样化和丰富性的阐释),以此履行艺术家的社会职责,即以艺术的自主性积极创造艺术与生活的融合。“符号化”艺术语言方式在当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群体行为,这既是传统艺术发展道路上的自我否定,又是社会现实竞争的结果。也就是说,艺术不再是艺术圈的行业协会的产品,艺术的作用在于它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这种创作的表达形式,实质上和图像时代是相吻合的,也是可行的。在这种多元标准重建的时代,每个人面对的视觉图像,不再是大一统的标准,只需要去把握和体现个别具体、局部真实的面貌,只要把握自己内心的那一点“真实”就够了。如今,综合材料、装置、行为艺术等方式的出现,大大拓展了人们的创作空间,提升了人们的创作自由。杜尚(1887――1968年)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画家,也是一个颇具开创性的艺术家。早在上世纪之初,他的《自行车轮子》,就是由一个自行车轮子倒插在一把简单的凳子上。①这两件物品都是生活中的普通材料,也是很多艺术家和大众都司空见惯的材料。而杜尚的这件作品,仅仅是两个物品以匪夷所思的方式组装在一起。他的这件作品虽然在材料选取上很大众化,但在其创造形式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艺术家的睿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诚然,当代全球化的影响对于文化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文化带来了空前的发展空间,但由于相互融合,又会不同程度地消解某些边缘文化或弱势文化,对人类艺术尤其如此。所以,笔者认为,认识艺术作品在当代内容和形式的转型,对每一个从事创作的艺术家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意义。
  
  注释:
  
  ①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7.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