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勇立潮头唱大风 [李燕杰:勇立潮头唱大风]
 

勇立潮头唱大风 [李燕杰:勇立潮头唱大风]

发布时间:2019-01-30 03:58:47 影响了:

  当土地与土地被河水阻隔的时候,聪明人发明的是桥,当大路与大路被海水阻隔的时候,智慧的人发明的是船,《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是师生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聪明的桥、智慧的船,是团结的桥和友好的船。
  ――李燕杰
  
  人物简介:李燕杰
  ★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 共和国四大杰出演讲家之一
  ★ 世界华人教育促进会副会长
  ★ 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副会长
  ★ 世界华人教育艺术家委员会总干事长
  ★ 世界华人演讲艺术家联合会总干事长
  ★ 教育艺术杂志社社长
  ★ 国际易经科学研究院院长
  
  1930年出生于北京,书香世家,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演讲家、哲学家和国学家。其一生从事教育艺术和演讲艺术的研究工作,对中国古哲学《易经》有着较深层次的理解。曾代表国家教育艺术界,出访海外100多个城市,在海内外演讲4000多场次,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并载入了中华史册。多年来,他曾在中南海演讲,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他是当代为数不多的,集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心理学于一身的世界知名学者,被称为当代“国际教育艺术家”。他一生所获荣誉众多,即使在晚年病中的两年里,他还连续获得了六项褒奖:演讲界终身成就奖、教育培训界终身荣誉奖、2006年十大国学金牌导师奖、世界华人爱心大使、和谐杯书法大赛一等奖以及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颁发的爱国勋章等。
  
  “教育是科学”长久以来为大众所共识,而“教育是艺术”却尚未得到所有人的理解。那么,教育究竟是不是艺术,教育艺术对日常教学活动又能起到什么促动作用,研究教育艺术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到了素有教育艺术的发祥地、演讲美学的策源地之称的首都师范大学,拜访了教育艺术研究的创始人、倡导者李燕杰教授。显然,我们的来访是受到欢迎的,李教授侃侃而谈,从早上八点半直到中午十二点四十几分,中途没有一刻的停顿,甚至是滴水未进。他说:“自己在讲课的过程中是要集中精力,全情投入的。”这样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激情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李老对于教育艺术的挚爱。
  现年77岁高龄的李老,常被媒体赞其为拥有40岁的心态、50岁的容颜、70岁的年龄、80岁的智慧,如今亲眼所见,此话并非虚传。也许正像是他自己所说的“教师是可以使人永远年轻的职业”,“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都和自己的职业、事业联系起来,人就会变得非常年轻”那样,把教育艺术视为自己灵魂的李老,既儒雅又摩登,既传统又超前,周身充满了诗意和罗曼蒂克,加之古代文学、易经、哲学、经济学、西方文化、教育艺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在他身上,可以说,李老缔造出了传奇、新学和大智。细言之,传奇是指李老那难以超越的卓著成就,和其极富魅力的人生;新学,毫无疑问是指他目前正在极力呼吁广大教师要学习研究的教育本元文化,即教育艺术;大智,李老讲教育艺术是跨学科的,对任何人都有用,因此,它是大教育论、大哲学论、大思想论,是大智慧。
  言之至此,我们感到要研究教育艺术,必须全面了解李老,而要了解李老,就不得不从20世纪30年代北京东四牌楼礼士胡同的一个小四合院谈起。
  “选择教师职业,是因为我发现英雄和诗人都是我们教师培养出来的。”
  李老出生在这个四合院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中国第一届研究生班的成员,后执教于民族大学、外语大学等一些全国知名的高等院校。其师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跟随父亲,熏陶渐染间李老自小沾染书香。想成为像搞文学、艺术的父亲、母亲、姑姑那样的人,曾一度是他年幼时的梦想,但向往成为英雄这一每个男孩都难以割舍的、本能的情愫,更紧紧缠绕在那时李老的心头。
  然而,幸福的时光往往短暂,苦难总是来得那么突然。在中国人民难以忘却的记忆里,总有那段挥之不去的阴霾。我们还记得当时很多仁人志士由于不肯低下高贵的头为侵略者日本人做事而受到了诸多的磨难,李老的父亲也是一样,不畏惧失业的威胁,他拒绝了为日本人做事。他的失业直接导致了李老的失学。像高尔基所著的《童年》、《我的大学》那样,李老年轻时代遭遇了诸多的苦难。他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打工,在整整十余年里,李老做过小工,卖过报纸,跑过单帮,工厂里的车、铣、刨、磨、旋、钳工等各个工种,他全都上过手,在农场,从测量、播种到收割,李老样样拿得起、用得熟,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自己的母亲交不起助产费时,李老还在医院里做过不要钱的练习生。用他自己的话概括之,就是工、农、兵、学、商、医,李老全都体验过、努力过、奋斗过,而这一切也丰富了他的生活和文化底蕴,锻造了他钢铁的意志,一句“让别人去做生活的骄子,我们的使命永远是开拓”表达了他倔强的性格和奋斗的精神。不仅如此,视野的开阔还使李老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他逐渐认识到自己从小梦想成为的“英雄和诗人都是教师培养出来的”,“教育是最伟大的事业,是最值得献身的事业,是最能从中感受到美的事业”。有了这种想法,李老最终选择了光荣的教师职业,并在这一岗位上坚守了几十年,直至今日,“离而不休”,李老仍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育事业上。
  在整个从教生涯中,与其他教授学者不同,李老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不拘泥于传统,个性飞扬。作为一个教授,他注重校内校外、理论实践、教学科研相结合。李老在校内外总共教过40多个班,到世界各地演讲4000多场,从象牙塔到十字街头,再到高墙之内,到处都设有他的讲台。他以超凡的个人魅力和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有效地传导了真、善、美,感动和感化了一批人。迄今为止,李老共收到全国各地的来信15万封之多,最近些年所接到的春节贺卡从没有低于六千克。李老说,这一切都源于伟大的教育艺术,因为,他的每一场演讲实际上都等于是在积累研究教育艺术、演讲艺术的实践经验。研究教育艺术成就了他这位颇受大众爱戴的名教育家。
  “教育是一种本能,经过实践才上升为科学,到了最伟大的时刻,人们才懂得了教育是艺术。”
  谈起教育艺术,李老首先将其区别于“教育的艺术”。他讲道:“西方世界谈教育艺术的时候,往往在中间加一个‘的’字,叫教育的艺术,我不同意这种提法。教育的艺术是方式、方法,是研究怎么开门,怎么上讲台,怎么教书,怎么拍学生的肩膀,这些都是教师教育的技巧,完全不同于教育艺术是基于大教育论、大文化论、大艺术论,研究解决如何增强教育的磁性魅力与吸引力的方向性、理论性、指导性的内容。”“教育艺术可以定义为铸造灵魂的艺术,对于人类来说,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政治、需要道德、需要伦理、需要法律、需要美学,需要很多很多,教育艺术就是通过演讲的美学,将人类的宝贵财富传导出去,最终使人成才、成功、成事业。”因此,李老主张研究教育艺术要和社会各界广泛接触,并进行大规模的“交汇”,他称这一做法是教育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言语中,我们感到对于教育艺术,李老可谓倾尽了全部的心血。他如数家珍般地一遍遍给我们介绍教育艺术的根本,即感知力、记忆力、判断力、顿悟力、联想力、创造力这六个力。经过他的一番阐释,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但凡优秀的教师,往往懂得增强学生的感知力,并在语言上强化学生的记忆力,然后又引导学生分清是非,形成一种判断力,进而再形成顿悟力,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最终实现创造力。这一结果是教育艺术在教学应用中的体现,从这一角度理解,教育艺术还特别有利于目前我国正在倡导的自主创新论。
  教育是科学,教育更是艺术。教育者要给被教育者以美的享受,同时,教育者本人更要有美的体悟。李老说:“教育家首先应该是教育哲学家,而教育哲学家首先应该是教育美学家,其不仅要善于发现美、弘扬美,还要用美的方式塑造美的心灵,培植美的才华,从而让世界充满美和爱!”具体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李老认为教育艺术在于感染,不在于强制。熏陶渐染,潜移默化,正所谓:清风能感水能化,修竹有情兰有怀。教师要善于把教育艺术体现在文学、史学、哲学、信息技术等各种学科中,虚功实作,赋以载体,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艺术是客观存在的,研究教育艺术的价值在于使这种自在变成自为。”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教育艺术自为,李老谈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今天要研究教育艺术,就必须要关注新的思维。李老说自己每天都要作认真的调查,以了解时代、了解社会。调查的方法随处可见,仅从每天的各种来信中,他就能发现当前许多中学生的倾向以及一些奇特的思维。他还为我们展示了两封特别的来信,证实了他的这一说法。其中,一个中学生写道:“现在的社会,强调自由者多,强调纪律者少,强调名牌者多,强调朴素者少,强调自由恋爱者多,强调对待婚姻认真负责者少……”而另一个师范生却这样写道:“今天我们有幸福却无快乐,有远景却无理想,有知识却无文化,有理论却无行动,我们现在就像套中人,是多余的人,是达尔丢夫,是法利赛人,是犹大和撒旦……”看着这几行令人惊心的文字,我们都被震撼了。现在的教育总是把学生当成是学习的机器,常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思维,看不到学生们内心世界的绚烂,这样的教育无法真正与学生接轨,更不用提什么教育效果了。李老说任何人都有一些奇思妙想,及时地把它们挖掘出来,就等于给教育艺术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二,明白教育艺术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人、成功、成才。帮助学生考上大学不是教育艺术所要解决的全部,它主要是通过在师生之间创造出共同参与、自由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形成探求心、好奇欲。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李老认为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实施循规蹈矩的教与学,而在于师生之间能否互相尊重,并共同尊重真理和智慧,有道是“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吾更爱智慧”;教与学的重点不在于掌握若干知识点,而在于提出若干新问题,使学生时时有求知的渴望,时时问为什么;不在于了解并掌握了哪些社会与自然的现象,而在于认清了社会、自然的法则和规律。另外,李老还讲到每一位教师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即使是讲一万堂课,也永远只有准备第一堂课的心态;即使是教学生100次都没有教会,也必然要竭尽全力地教他第101次,这些同样都是使教育艺术走向自为的切实行动。
  第三,李老主张专家学者都要横跨一步,关心学生、关心教育、关心社会需求。例如,教数学的老师要懂得哲学,教文学艺术的老师必须懂得美学,而搞形象思维和德育的老师必须懂得大成智慧等,作为老师,头脑里必须考虑诗化、艺术化、哲理化的内容。
  第四,全面备课与学人所长。李老讲“善助人者固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自己在上课与演讲之前,从备课到备人,都进行得十分充分,且能固其根本。他一方面总是会先了解清楚听讲者是哪一类人群,是男性多还是女性多,年龄在哪个阶段,什么民族,什么兴趣、爱好,水平如何,等等;另一方面,他会根据了解的具体情况,调动各种艺术手法,设计一个全新的综合方案,在短暂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提供给听讲者以丰富的信息与适用的知识。
  关于学人所长,李老提出教师是人的塑造者,作为教师,关心人的优点是智慧。就李老本人来说,他就非常善于学习。据查,像曲啸、彭清一等很多名人的第一篇赞扬文章都是李老写的。李老说:“一个人的智慧太有限,所以,我们要汲取他人的智慧,来完善自我。”
  第五,环境的构建非常重要。欧洲有句名言:“当走入失败群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之所以失败,都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曾走进足以兴奋鼓励人前进的环境。”由此可见,环境的构建对人的成长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李老讲,教育艺术其实也是创建环境的艺术,有意识地把生活的、艺术的氛围形成教育的环境,有意识地制造一些跟教育有关的道具,这些都会成为教育的有益助力。李老每次到外地出差或是出国,不远千里带回来的都是一些教学道具。他家里有亿万年前的木化石,有恐龙蛋,有甘肃的小块金矿,有仿真的唐马……总之,角角落落除了书籍,就是各种可以帮助他讲解古代文化史、人类发展史、 动物发展史以及遗传变异等多学科的辅助教具。李老称它们是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法宝。此外,关于如何把握会场静态与动态的转换,适时调动课堂的气氛,李老也有经验之谈。他说自己在世界各地送出的充满人生哲理的条幅达三万条之多,不是因为自己字好,而是一送条幅会场就变得活跃起来。这一技巧不仅简单易学,而且适用面广,各科教师都可以拿来借鉴,从而主动地创建理想的教学环境。
  “在研究信息技术和教育艺术的时候,我感觉这里有新时代的曙光,孕育着超前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教育观念。”
  由于采访正值两会期间,教育问题受到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百姓的广泛关注,针对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李老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要想成为一流的强国,就必须有一流的教育,一流的教育关系到能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可什么是一流的教育呢?我认为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艺术相结合。因为,如果现在再给教育定位的话,教育就应该是未来的科学、未来的艺术、未来的哲学。也就是说,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信息,缺乏信息技术这种概念,只看到今天,看不到明天,那么他想培养出具有超前思维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信息技术教育恰好从科学技术上、信息观上强化了教师队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使自己有魅力,也就是有吸引力、感染力、感动力、感召力、向心力、凝聚力,已成为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可以断言,今后办教育,没有魅力,寸步难行,这个魅力就是教育艺术。”最后,李老用一句话概括教育与这两方面的关系,即教育如果没有信息技术就滞后,没有教育艺术就不美。
  此次采访,李老所谈内容丰实,见解独特,颇具研究价值,但受篇幅所限,文章至此只能止笔,未能刊载的学说思想着实令人难以割舍,不过没关系,好在我们已经感受到它的价值,追随这位勇立潮头的老翁,一起探寻大本、大元、大爱、大美应该也不失为一种大智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