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源于学生的好奇之心]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源于学生的好奇之心]数学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19-07-17 03:58:35 影响了:

  课改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从而保持心理自由,以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问题,充分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发散思维,而无需压抑,不必担心别人的笑话和讽刺,进而迸发出创新的潜能。如解答“少先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实际栽树时,5人就完成了小队的植树任务。这样实际平均每人多栽几棵?”有位同学提出一种独特的解法:10÷5=2(棵)。其他同学看到这种方法,马上给予否决,并说这位同学“瞎想”。此时,笔者抓住机会及时引导:这位同学求出的2棵是不是本题答案?这样解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学生经过认真的检验思考,渐渐有所认同,但仍疑惑。这时,笔者让该同学说出这样解的理由:因为实际比计划少1人参加植树而完成任务,所以可以把第6个同学的任务10棵,平均分给实际植树的5人去完成,由此可知实际平均每人多栽10÷5=2(棵)。之后,笔者当堂表扬该同学思维创新,敢于冲破常规解法,想别人不敢想,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好奇心是一个期待无限的宝库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一般说来,当学生的好奇心发生以后,便会提出各样的问题,而许多教师碍于面子虽然不会拒绝,却常常是随便敷衍,更不可能像做父亲的那样,不懂的问题和孩子一起去找答案。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敷衍,实际上是在扼杀学生的思考能力,而直到他们发现学生的成绩不好,才开始着急。可是他们又怎能回忆得起自己最初的举动呢?为了学生,教师应该有很好的耐心和责任感。正如乘公共汽车,我们可以叫学生注意车门的自动开关,然后针对提出的问题向他们解释;可以叫学生在阳台上种花,叫他们自己在盆子里播下种子,让他们去发现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的奥秘。也许,学生由于好奇所遇到的问题不可能全部了解,甚至当教师给他们介绍一些知识的时候,也不可能记住。但是,他们至少对有些现象注意了,也许,他们有可能从其他事物的现象中联想到答案。
  在小学学科中,数学是最富有魅力的,特别是数学对解决问题的巨大功能,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是最为神奇的世界。面对数学世界,小学生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好奇。遗憾的是,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并没有很好地珍惜这一宝贵财富,自从学生学习数学的那一天起,数学就变成枯燥无味的计算、练习,把最为神奇的数学世界变成折磨学生的简单的重复劳动,这种劳动最容易伤害成长中学生好奇的天性。
  人类是自然的学生,好奇心是一个期待无限的宝库,是学生宝贵的财富。学生认识自然需要好奇,学生欣赏自然需要好奇,学生与自然和谐需要好奇。
  2.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课堂教学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掌握知识;第二方面:发展能力;第三方面: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顺应天性,形成学生良好人格品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
  3.好奇心的培养
  好奇心的产生和培养与环境刺激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环境是激发和培养好奇心的必要条件,而单调、枯燥的环境则会抑制和扼杀学生的好奇心,所以创设适宜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问题情境、情绪气氛)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极为重要。
  三、大胆尝试
  在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教师再也不可能像古代和近代社会那样,垄断知识和信息。在学生面前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应当是21世纪师生关系的聪慧选择。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对什么事都愿意去试一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在“试”字上做文章,为学生提供尝试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在尝试中反思、比较、发现、体验,不断纠错扶正,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体验到创造性思维的愉悦。
  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场所。“问题是好奇的心脏,好奇是问题的母亲”。好奇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素质,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源于学生的好奇之心。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