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高校教学管理岗位面试
 

【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高校教学管理岗位面试

发布时间:2019-01-23 03:50:49 影响了:

  摘要: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变革的要求。本文分析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再造教学业务流程、构建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等创新机制。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模式
  
  高校教学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一个学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的过程。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这就决定了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教学管理是一项体现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重要的学校管理工作,它是维系学校教学机制正常运转的枢纽,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逐渐无法适应与正常运行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新温州大学教学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1)院校合并、多校区管理的挑战。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为了优化教学资源、实现办学资源优势互补,提高学校的整体综合实力,大学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由此形成了一批由多个校区组成的大学。新温州大学是在两所学校(原温州大学和温州师范学院)合并的基础上筹建的,2006年2月由教育部发文正式成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温州大学由茶山南校区、茶山北校区、学院路校区、平阳校区四个校区组成,全日制在校学生25000人,呈现出了“散、全、杂、大”等特点。散,指校区分散;全,是学科齐全;杂,即情况复杂;大,指规模巨大。这对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教学管理方面。要重组教学资源,降低教学运行成本,融合不同教学理念,提高管理效率,必须进行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
  (2)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精英与大众教育并举的局面转变,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质量观。由于学生数量大规模增加、生源水平差异加大以及学生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科层制教学管理模式因机制僵化、缺乏弹性等特点,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客观上高校要实现一种更加灵活、适应多种需求的教学管理模式。
  (3)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教育需求多样化的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高等教育逐渐从社会的边缓走向服务的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体系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这一转变,首先在于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
  (4)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在新形势下,信息化管理是教学管理不可避免的趋势,也是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抄抄写写、简单的文字录入等人工管理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好几万人的大学里,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是对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挑战。管理的创新关键在人,教学管理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学管理人员要有创新的素养。
  
  二、教学管理创新模式的设$t-
  
  1.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
  (1)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高校教学管理创新,首先是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因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高校管理理念的基础。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就是指在教学管理中用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来确定教学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个目标转换为通过管理塑造一种环境,激励和启迪人们自觉为实现学校目标和个人价值目标的统一而奋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发挥教授专家治教的作用,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授为核心,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师生之间要加强沟通与联系,形成闭环的反馈机制。
  (2)教育、管理、服务职能三者并重的工作理念。教学管理工作的三大核心内容是教育、管理、服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以管理为主的工作理念,而教育、服务功能被弱化、淡化,使教学管理的水平一直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招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新形势,以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不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变化和他们的成长规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要转变观念,逐步从管理型向教育、管理、服务型转变,转换工作职能。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构建开放式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性。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是政府、受教育者、学校、社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与需求,组织专家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执行要相对稳定,同时又要有弹性、体现人性化的管理。温州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教学培养方案、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素质拓展方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定不移地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为目标,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2.教学管理业务流程的再造
  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是由MichaelHamme等美国学者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针对美国企业当时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根本性和彻底性的业务流程变革,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显著性的改善。近十几年来,企业管理中的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与实践为高校教学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对于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来说,业务流程是多个管理过程的集合,业务流程再造就是对业务流程各个过程环节的调整、取舍及优化。教学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对每一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系统诊断和彻底性再设计――流程创新。流程创新过程可以使我们发现传统的或现行的教学管理系统所存在的缺陷或弊端,从而对教学管理业务流程进行再设计。“彻底性再设计”表明教学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应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追根溯源,对既定存在的事物不是进行肤浅的改变或调整性修补完善,而是抛弃所有的陈规陋习并且不过多顾虑己规定的结构与过程,创造发明全新的完成工作的方法,这是对教学管理流程进行重新构建,而不仅仅是改良、增强或调整。
  教学管理业务流程的分析与再造,会直接导致教学管理组织架构的重组。在长期的计划体制下,我国高校的管理组织架构都是典型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即金字塔式的行政化治理结构。科层制的组织架构被韦伯视为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理想类型”,它具备规则理性、分工明确、运作高效、公正严肃、严密统一等优越性,能在相当程度上保证资源自上而下配置的稳定有序,能高效率地承担自上而下交付的组织化的重大任务,也能按照 统一的模式解决具体执行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但是这种体制也有其内在的缺陷,如权力过于集中,各基层单位的激励不充分:信息不对称;创新能力不足;与学术权力的矛盾等。如何对其进行重组,其合理性与适用性如何,对学校管理体制效率的高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大学的综合竞争力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当前新成立的温州大学正合并与调整各部门,这是进行教学管理组织架构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的大好时机。打破原有两所高校组织原有的架构,抛弃旧的工作观念和流程,采用全新的业务流程。这可以说是一种有创造性的破坏,一种激进式变革。当然,这种组织变革,难度相当大,尤其是对一些相对过去的形势而取得成功的管理理念和制度要打破重来,更需要勇气和智慧。但要建成一所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要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科层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阻碍了学校做大做强、向综合性发展的进程。必须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教学管理的变革,展开教学管理思想大讨论,组织专家专业论证,创造性地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符合校情的管理架构体系和教学管理业务流程,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保障教学质量。如可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架构模式;实行学院制管理模式,适度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等等。
  
  3.现代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
  北京大学青年经济学家张维迎的言论发人深省:“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资金和人才都是可以国际流动的,也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制度的竞争。从中国长远看,应该学习的是制度改造。对于这一课题,更需要学习的是政府。”这一认识,对于中国的大学管理同样适用。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决定效率,一种制度对应一种效率。同样的资源在不同高校之间的使用效率和风格差异,实质上是制度差异引起的。在教学管理中更是如此,每项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决策都应有一系列科学的、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与之相配套,执行起来才能取得预期的绩效。
  以教学评价这一决策为例,配套制度几乎空白。如学生给任课教师评分,应是教学评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对评分的态度正确与否,影响着评价授课教师的公正性。目前整个教学评价体系尤其是学生评分都实现计算机化管理,评价的硬件设施也十分齐全,但评价的关键主体――学生没有参与评分的意识,消极被动甚至有逃避的嫌疑。基层管理人员执行起来难度极大,几乎是对每个班都是软硬兼施,才断断续续完成评分的任务,整个体系运行不顺畅,效率低下。其关键在于没有相应的保障和激励制度。现行的教学评价过程中,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却不是受益的群体,这是导致学生不愿意参评的最主要原因。具体讲,如果学生对上课的老师不如意,参评和不参评效果都是一样的:不能自主选择老师;更换老师的几率几乎为零;当反馈到任课教师时该门课差不多修完了。这样的评价机制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评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不应是为了评分而评分,管理者不应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管其效果强制执行。作为教学管理的决策者,应进行多方调研,听取学生、教师、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意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符合教学运行规律的制度,来保障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良性运行。
  (1)学生参与对课程的评分,可以作为学生课程考核的前提条件,或在成绩考核中拥有一小部分的比例。
  (2)适当调整学生评分的程序。我校原先学生评教放在期中考试期间,而后又推迟至十四五周。为了尽量保证评分的合理性,我觉得对一门课的评分应分两次,每次都是集中在开学初第三、四周。每次评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期课的授课教师进行初步评分,让管理者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加强师生间的对话交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满意度。第二部分是对上学期的课程进行再次评分,看其调整后的教学效果如何,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总结和提高。每门课通过两次评分后再进行权重核算,得到的分数应当会相对客观些。
  (3)对教师授课评价的内容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符合教学变革和发展的要求。
  每项决策的实施,必须要有合理的制度先行。一套现代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不应该是一种奴役人的异化制度,不是限制人的自由工具,不是单纯挤压和收缩主体的自由活动空间的制度,而是人的自由创造所必需的激励机制,其价值理念和原则应该是“以人为本”。
  
  4.加强教学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创造信息化的办公环境
  教学管理的创新对管理工作实施的主体――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在教学管理队伍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但是大部分的管理人员并非学教育管理专业,需要全面提高教学管理干部的素养,同时要创造信息化的办公网络环境。
  第一,构建教学管理干部队伍终身学习体系。随着知识爆炸和信息的集聚增量,知识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只有学习并且是持续不断的学习将是每个社会成员生活方式的选择。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学管理干部只有不断的更新知识、加强专业学习,了解新公共管理理念,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第二,建立合理的干部激励评价体制。现代管理理论80年代以来有了重大发展,进一步认识到个人在组织中的价值,包括个人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价值。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组织中每个成员的未来发展目标,否则不可能最大限度发挥成员的积极性。评价体制中要适当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奖惩机制,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要有机结合,提供个人发展的条件和机会,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优化办公环境,实现办公网络化。计算机网络是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的物质载体。学校要重视教学管理的硬、软件的建设,合理配置管理资源,真正运用计算机网络于教学管理,实现教学管理技术现代化、方法科学化,提高工作效能。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