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上课时学生质疑你怎么办 [谈学生质疑活动的开展]
 

上课时学生质疑你怎么办 [谈学生质疑活动的开展]

发布时间:2019-01-23 04:21:28 影响了:

  摘要:质疑是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想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 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还往往是成功的开始. 本文就教学中如何开展质疑活动进行探究.
  关键词:质疑;提出
  
  质疑是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想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 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还往往是成功的开始.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开展质疑活动呢?
  
  [⇩]正名
  多少年来,形成了一种偏见,似乎只有那些基础差、成绩低、不用心的学生才向教师提出问题,而那些知识基础扎实、理解能力强、用心听讲、认真学习的优秀学生是不会有问题的. 于是学生就以不提问题为“荣”,以常提问题为“羞”. 因此,要把质疑活动开展起来,首先就得为提问者“正名”,并且还要开导学生“学贵有疑”的重要性. 因为“疑”是大脑紧张思维的结果,经常性的质疑问难才易于点燃智慧的火花,才易于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正如高斯所言,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发展的. 其次要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爱因斯坦的名言,即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我们还可以多讲一些在事业上、科学中有巨大成就和卓越建树的古今中外名人学者善于质疑问难、敢发奇思异想的趣闻轶事. 还可以把他们一些有关的格言警句写在墙上,抄在笔记本上,作为学生学习的座右铭,如巴尔扎克:“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李四光:“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张载:“在可疑而不疑走,不曾学,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示范
  我们常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要想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教师首先应精心地给予示范引导. 最好能在各个不同阶段,选择每个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设问点精心设计提问.
  例如,教材上有这样一个例题. 如图1,空间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求证:EF∥平面BCD. (人教版必修2第55页)
  [A][E][F][D][B][C]
  图1
  该题无论理解或证明都不困难,一般学生并无疑问,可以此作如下设问:
  改变图形,你能证明如下问题吗?
  问题1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面对角线AB1,BC1上有E,F两点,且AE=BF. 求证:EF∥平面ABCD.
  这个题目的证明也不困难,一般可以用两种方法证之.
  证法1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图2,证明EF∥AG.
  [D1][A1][C1][B1][F][E][D][G][C][B][A]
  图2
  证法2利用面面平行,证明线面平行. 如图3,证明平面EFG∥平面ABCD.
  [D1][C1][B1][F][C][B][G][E][D][A][A1]
  图3
  问题2把正方体换成正三棱柱、直棱柱、斜棱柱,结论是否成立?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我们去掉无关的线和面,可以得到与以上几何体都相关的图形,并可归纳出以下的问题.
  问题3如图4,ABB1A1,BCC1B1为平行四边形,且不在同一平面内,E,F分别为对角线AB1,BC1上的点,且=.
  求证:EF∥平面ABC.
  [图4][A1][B1][C1][F][E][A][B][C]
  我们进一步,看是否有多余的线段可去掉. 不难发现,A1B1,A1A,CC1,BB1是多余的,我们把它们去掉,得到更加一般的问题.
  问题4如图5,已知AB与CD为异面直线,CD在平面α内,AB∥α,M,N分别是线段AC,BD上的点,且=.
  求证:MN∥平面α.
  [A][B][C][D][N][M][α]
  图5
  继续观察,发现AB,CD是多余的,把它们去掉,于是我们得到下面的问题5.
  问题5如图6,平面α∥平面β,点A,C在α上,点B,D在β上,点E,F分别在线段AB,CD上,且=.
  求证:EF∥β.
  [A][C][F][E][B][D][α][β]
  图6
  以上问题从一道貌似无疑的题目出发,对图形进行变形. 图形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又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是利用图形的变化来解决问题的,而是利用图形的变化来发现问题本质,提出新的问题的.
  当然,学生对照教师的示范去摸索质疑的路子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 开始提出的问题可能肤浅,甚至不着边际,或者把握不住重点而发生偏差,此时教师绝不能斥责,而要尽可能地找出其中合理的成分加以肯定,要善于发现其中闪光的种子,使它尽快燃起智慧之火.
  
  [⇩]督促
  明白了质疑的重要性、了解了质疑的一般方法是一回事,而自觉地去实行又是另一回事. 正像人人都知道吸烟的危害而很难禁止,个个都明白锻炼的好处却难以坚持一样,很多学生宁愿采用习惯性记忆去进行机械、呆板的活动,而不愿开动一点点脑筋去发掘教材中的问题. 习惯于吃教师嚼过的“馍”,满足于认真听、仔细做. 要改变这种状况并养成质疑的自觉习惯,开始时必须采取一些强逼措施. 比如每预习一节教材,必须把设计或提出的问题当成作业交上来,评的分则作为平时成绩,学期总评时酌情加分,对不提问题者,就“罚”他回答问题,而对提不出问题的,教师就考他几个问题. 总之,要想方法“逼”他们去找问题. 如我在讲授向量知识时,学生开始提不出问题,后来一逼,收获果然不小. 有的提出:“向量和数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为什么要规定零向量和任何一个向量平行?”有的问:“单位向量能否相等?”有的提出:“向量能否与数量一样进行运算?”还有的则提出:“不相等的向量一定不平行吗?能否用向量方法来证明平面几何的平行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是因为看书浮光掠影;有的是因为概念不清;而有的却是很有意义的,如“不相等的向量一定不平行吗?能否用向量方法来证明平面几何的平行问题?”刚开始学习向量就能想到用向量证明平行问题,对以后学习向量的应用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督促学生养成了质疑的习惯后,学生尝到了甜头,提高了兴趣,不但用不着教师去督促,相反,教师倒要认真对付学生的质疑了,这就更有利于教学.
  
  [⇩]激励
  督促只是辅助手段,主要的还是正面鼓励. 尤其是开始,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还表达不清,这时教师要耐心指导,尽可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予以热情肯定、正面赞扬,特别是有些成绩落后的学生,本来就信心不足,若不经常鼓励,就会浅尝辄止,难以起步. 一次在进行“数论”基础知识讲座中,谈及陈景润如何摘取数学皇冠,介绍素数、合数等基本概念时,一个平时成绩不算好的学生立即发问:“一个较大的整数怎样判断到底是不是素数呢?”我当即指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远至古希腊数学家厄拉多塞、威尔逊、拉格朗日、费尔马等众多数学家都一直在寻找“一个整数是素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同学们看到了自己提的问题的价值和分量,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自尊心、愉悦感得到了满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有时,学生质疑的思维方向也会发生错误. 此时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及时调整,同时还应细心挖掘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是否仍有思维的火花. 如学生探讨下列问题. 某同学在电脑中打出如下排列的若干个圆(图中●表示实心圆,○表示空心圆).
  ○●●○●●●○●●●●○●●●●●
  ○●●●●●●○
  若将上面一组圆依此规律复制得到一系列圆,那么前2 005个圆中有个空心圆.
  错解图中共有26个圆,其中6个空心圆,因2005除以26商77,余数是3,则共有77×6+1=463个空心圆. 所以,本题正确的答案是463.
  有的同学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方法:把一个空心圆和后面的实心圆看成一组(如下图所示).
  ○●●||○●●●||○●●●●||○●●●●●||○●●●●●●||○…
  每组中圆的个数分别是3,4,5,6,…则第n组有n+2个圆,且每一组只有一个空心圆. 所以n组共有
  3+4+5+…+(n+2)=个圆,由题意得
   ≤2005≤. 因为n是正整数,可解得n=60,而第2005个圆在61组,所以前2 005个圆共有61个空心圆. 其实学生分析的还是比较深刻的,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弄清题意. 在师生共同的探究下,同学们搞清了该题解错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注意到“复制”两个字,而当成求“按此规律排列的前2 005个圆中有多少个空心圆”. 学生了解了错因后竟意外地发现这种解决方法与下面这一题类似. 将正偶数按下表排列.
  [\&第1列\&第2列\&第3列\&第4列\&第1行\&2\&\&\&\&第2行\&4\&6\&\&\&第3行\&8\&10\&12\&\&第4行\&14\&16\&18\&20\&…\&\&\&\&\&]
  根据上面的规律,则2 006所在的行、列分别是.
  解析(n-1)n≤2006≤n(n+1),解得n=45,所以2006在第45行第=13列.
  错误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当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竟带来意外的收获时,探索精神得到了很大的激发.
  
  [⇩]互难
  质疑初步养成习惯、形成风气以后,自己与自己、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会不自觉地互相问难,这是开展质疑活动的必经阶段,也是不断深化的标志.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钻研教材时,经常“难”自己,经由一个从“疑”到“悟”的过程,领略一下自悟答案的喜悦. 同学们在自学双曲线的概念时,当得到双曲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之后,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将“小于F1F2”换成“等于F1F2”,其余条件不变,点的轨迹是什么?
  将“小于F1F2”换成“大于F1F2”,其余条件不变,点的轨迹是什么?
  将“绝对值”去掉,其余条件不变,点的轨迹是什么?
  若令常数为0,则点的轨迹是什么?
  对同学们的问题,我从不急于回答,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要讲清道理. 能自己解决的绝不问别人,自己无法解决或无绝对把握的可以互相商讨. 结果,对于这些问题,同学们都有了圆满的解决,值得一提的是,同学们还分三种情况讨论并解决了“将小于F1F2去掉,其余条件不变,应如何讨论点的轨迹”这样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虽然说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是“创造”的开始,但是也应该看到,自“悟”出来的东西并非都是正确的. 况且有些问题受同学们的知识面窄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是依靠一个人就能解决的. 因此在同学之间教师要提倡互相问难、互相探讨的精神. 同桌之间、小组之间都可以不拘一格地开展互相质疑的活动. 同学们彼此之间应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切磋,用集体的智慧开拓思路,获得丰富的收获.
  互难当然还包括教师和学生间的质疑问难. 在教学中,学生无疑是主体,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须淋漓尽致地加以发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或自“困”自“悟”,或互“困”互“悟”,绝不是说教师的作用可以削弱,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开始要示范引导,继而要鼓励、帮助提高. 有些章节看似简单,学生一览无余,无疑可生,对此,教师就要预先有所估计,要深刻钻研教材,“无疑处教有疑”,“将”学生一“军”,让学生明白“非无疑可问,不知有疑耳”. 让学生体会到,读书务求精思,才能发现问题.
  教师向学生提问理所当然,学生即使回答不出来也无可厚非. 学生向教师问难,天经地义,我们应大力提倡,极力鼓励. 但教师却很难保证不被问倒. 在目前知识迅速更新的年代,教师不可能是百科全书,每当出现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大可不必烦恼,开诚布公,以诚相见,放下架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说明下次答复,学生绝不会轻视,反而会更加敬重. 当然,作为教师经常被问倒毕竟不是很好,因此,教师也应自己给自己出难题,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所谓“教然后知不足也,知不足而后能自反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