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利用《品德与生活》教学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
 

利用《品德与生活》教学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

发布时间:2019-01-29 04:04:50 影响了:

  〔关键词〕 行为实践;课文内容;导行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B)―0050―01
  
   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引导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其应是“学”与“思”的结合,“导”与“行”的结合。而“导行”应符合学生实际,教师要科学安排,合理引导,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人拟从教材本身的特点入手,谈谈如何利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
  
   一、在潜移默化中“导行”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中,有些课文内容本身并没有明确要求学生要进行某种实践活动或养成某些行为习惯,这类课文在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如《火红的党旗》《祖国的生日》等。教这类课文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课文内容的本意,还应充分挖掘文中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如教《火红的党旗》一课时,首先,教师可简要介绍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情况;其次,可简略地叙述从武装斗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到今天的现代化建设,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中国共产党真伟大”的情感;最后,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党旗插图,让学生说说党旗中各部分象征什么。这样不但使学生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对党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二、根据课文目标“导行”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中,有些课文内容本身就具有导行目标,其主要是以前途理想教育为主。教这类课文时,教师要根据课文目标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大目标为小目标,从小目标引导学生,做到以小见大。如《班级就是我的家》一课采用了诗歌形式和拟人化方法,导行内容包括“尊敬老师,好好学习,热爱集体,团结友爱,学好本领作贡献”等,课文中导行的句子语言简练,文字含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在教授时,可采用化抽象为具体,化大目标为小目标的方法把“班级就是我的家”的“家”具体化,通过联系本班实际,既让学生懂得“班级就是我的家”的含义,又让学生明确在学校只有尊敬老师,好好学习,学好本领,热爱集体,团结友爱,才不会辜负老师和家长们的期望。最后教师再小结:班级就是你们的家,你们的“家”有哪些规章制度?你们打算怎样做,才能为自己的“家”增光添彩呢?这样从小目标出发,再回到大目标,完成了指导学生行为实践的任务。
  
   三、根据课文实践内容“导行”
  
   根据课文实践内容“导行”,是指课文内容本身就是指导学生行为实践的准则。这类课文在教材中所占比例最大,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浅显的法律常识教育和生活常识教育的。如《班级小公约》《不说谎话》《夏天里的科学》《我是中国人》《注意交通安全》《按时上学》《好孩子,不任性》等。教这类课文时,教师要对其导行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出导行要点,从而采用多种方式导行。如在教《好孩子,不任性》一课时,我先讲什么叫任性,并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任性表现。然后,进行提问:小兰在家里为什么常发脾气?她这样做对吗?让学生领悟“无理取闹”是任性的主要特征,从而使学生悟出好孩子就应当尊敬长辈,听从教导的道理。最后,再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朗读完第一个导行故事后,分角色表演小兰在家怎样发脾气的三个小故事。表演后,教师启发学生发表对三个小故事的看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懂得好孩子就应当不任性。接着学习最后两段,并提问:李老师是怎么说的?小兰为什么红着脸,低下了头?她是怎么想的?好孩子是不是从来不做错事?做了错事该怎样办?这样水到渠成,学生不仅理解了李老师讲话的含义,也理解了小红为什么红着脸低着头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还可让学生联系班级及个人实际,想一想怎样做才是不任性的好孩子。
   总之,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教师应力求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灵活化,以便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成为思想健康、行为端正、活泼快乐的好少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