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对学具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对学具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发布时间:2019-02-02 04:34:22 影响了:

  思维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高级阶段,是人们掌握知识、认识规律和提高能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思维训练的目标,找准思维训练的切入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明确目标,找准思维训练的切入“点”
  所谓思维训练的切入“点”,即通过思维训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是思维训练的目标。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激发学生对思维目标产生兴趣,并采用强化思维目的等有效手段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既定的目标。例如,在教学《祝福》一文时,我一开始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部小说笼罩着悲惨的气氛,尤其是祥林嫂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悲剧,为什么文章却以“祝福”做标题呢?带着这样的疑惑,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揣摩出了作者的命题艺术,此结果自然是教师无论怎样详细分析也无法企及的。
  二、注重方法,把握思维训练的“度”
  所谓思维训练的“度”,即思维训练的质和量的限度。控制好这个“度”,掌握好“火候”,才能促使学生思维的质量互变,不断向目标的纵深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要合“度”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是否切合学生实际,能否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我们常会见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问题过深,超越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二是问题过易,学生无需动脑筋即可顺利作答。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动机,自然也达不到培养思维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二)设计教学环节要适“度”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要有整体性,每一环节的内容有阶梯相通。比如,我们不少老师把写作背景的介绍放在新授课的开始,但针对具体课文也不一定就适“度”。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按照惯例一般都是先谈作品的写作背景,可有一位老师却没有这样做,而是独辟蹊径地在讲完这首词后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壮阔的景象,雄浑奇伟的滔滔大江,纵横捭阖的英雄人物,但是为什么最后抒发的却是‘人生如梦’的情怀呢?”题一出,学生一怔,立即投入寻找正确答案的思索之中,各种答案纷纷出现,这位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介绍了作者的政治愿望和坎坷的仕途背景,学生种种疑惑顿时解开。这样的教学安排,做到了适“度”,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愿望。
  (三)学生思维亢奋时要超“度”
  教者要敢于在学生的思维亢奋时,适时突破原来设计的“度”,以求让学生的思维达到更高的层次。一位老师在教学鲁彦的《听潮》一文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从听的角度依次描绘了‘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你更喜欢哪幅图呢?能说说理由吗?”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积极回答,各种回答异彩纷呈。学生回答中一般只提及一幅图,可有位学生做出了特殊的回答。他说三幅图他都喜欢,并说这三幅图画描绘的是一幅完整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生图。因为人的一生正像这三幅图画所描绘的那样:有时情绪低落,有时精神亢奋;有时处于低谷,有时则越上高峰;有时沉寂无闻,有时则又名声大作。当课堂发展到这一步时,教者应珍惜这难得的“黄金时刻”,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要努力提高思维训练的“质”
  选准思维训练的“点”,把握思维训练的“度”,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思维训练的“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思维训练的“质”,就要在探究方法上做文章,要以法启思。
  (一)变异法
  所谓变异法是指教者有意地变换字、词、句、篇,让学生去变异比较,在比较中体会作者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艺术匠心。教师可将文章的结构变异,也可进行句式相互变异,亦可采用换词法。根据不同的文章,教师还可采用文体变异、人称变异、主题变异等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思维训练的“质”。
  (二)逆思法
  这是指教者可针对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难点或文中的某些精要部分故意地做出否定或曲解,启发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和扩散性思维,进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比如,在教《捕蛇者说》一文中“永之人争奔走焉”句时,教师可提出:“那么,那时的永州人很自由吗?他们想做就做,想不做就可以不做吗?”学生通过再读课文,终于从“募有能捕之者”“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等文句中找到了正确答案,对“苛政猛于虎”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实践证明,教学中教者这种故意设疑甚至故意曲解以求学生逆向思维的方法,容易构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批判中开阔思路,形成自己的创见,从而提高思维训练的“质”。
  (三)想象法
  即指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已知”中进行多通道、多形式的想象来预测“未知”,并以此来培养学生扩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教读一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以前学过的叙事散文,使他们在比较中归纳出各自的文体特征。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努力营造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摇篮。
  (责编 张翼翔)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