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霍懋征:心灵的满足来自于与教育的相依相偎] 相依相偎
 

[霍懋征:心灵的满足来自于与教育的相依相偎] 相依相偎

发布时间:2019-01-30 04:00:44 影响了:

  提起霍懋征这个名字,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人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她在60年的教育改革与探索中,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形成了颇具影响的教育思想,为中国的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历届中央领导都对其教育方法、教育经验、教育成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肯定。作为我国教育界的宝贵财富,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要推动霍懋征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研究工作。国务委员陈至立要求教育部门要广泛宣传霍懋征的模范事迹和教育思想,动员更多的高学历人才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将《霍懋征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如今,霍懋征的教育思想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不仅承载了一个时代的教育精髓,更镌刻出那样一批选择一生不脱离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的执著态度和敬业精神。
  
  人物简介:
  霍懋征1921年9月出生于山东济南市的一个教师之家,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曾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副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常务理事,民进第六、七届中央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49年作为教师代表参加了开国大典,1956年被评为共和国首批特级教师,1979年荣获“中国当代教育家”称号。党和国家的三代领导人都对她进行过多次接见和充分肯定。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其为“国宝教师”,温家宝总理赞其为“把爱献给教育的人”,薄一波同志誉其为“一代师表”。著有《班主任工作札记》、《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等。
  见到霍懋征老师的那一刻,好似一个孩子见到自家的长辈一样,有种特别的亲近。我虽然很难解释这是为什么,但这种无比温暖的感觉在我后来反复地回味与思量中,最终还是有了一个可以附着其上的理由,那就是已是耄耋之年的霍老师,对于一个陌生的来访青年表现出了由衷的欢迎和真切的关注。在长达3个小时的对话中,那样高龄的一位老人在午后令人倦怠的阳光下,竟然自始至终精神饱满,谈笑风生,着实令人感叹。
  霍老师的家原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宽敞,房子还是老式的结构,不到十平米的客厅显得有些局促,一南一北放置的两排旧式三人沙发几乎占据了整个房间。室内光线也不甚充足,即使正值午后时分,斜洒进来的阳光也不过三尺来长。
  记得我当时走进那间房子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情景,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霍老师真没想到您还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呀!”霍老师听完哈哈一笑,说:“你已经不是第一个问我这个问题的人了,很多人都觉得我应该住大房子。党和国家领导们也都很关心我,多次要给我换房,但都被我谢绝了。我对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能拥有这样的小屋,我已经感到非常满足。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生能与教育相依相守,这对于我来说就是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墙上、桌角各处摆放的历届学生的毕业照片,黑白之间流淌着霍老师的似水年华…
  
  霍老师的家里摆放着许多老照片,其中大多是她从教以来和历届学生的合影。对比着细细观看,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张张可见,而霍老师的眼角眉梢却总有些许改变。所以,别说岁月无痕,当我拿起这些生动记录着时光流转的黑白影像时,仿佛一下子触到了霍老师依旧清晰的过去。
  受母亲的影响,霍老师从小就向往做一名好老师。一直为梦想努力奋进的她,1939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在校期间,她砥砺品行,刻苦钻研,不仅拥有了丰富的学识,更培养了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理想。她看到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教育阶段,并深信唯有基础打好了,才会有万丈高楼。因此,她立志去做一名给孩子们打基础的小学教师。1943年,一脸朝气、满目炽情的霍老师头戴学士帽,身穿学士服,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那一刻,她知道自己的理想就要实现了。
  在周围不解的目光中,那个年代怀揣着本科学历的霍老师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毅然决然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现更名为北京 第二实验小学),当上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并且一干就是60年。这期间除了在那次令中国知识分子无法忘记的“大革命”的影响下,曾被迫离开教学岗位10个年头以外,可以说霍老师从未离开过教学第一线,即使是后来当上了北师大二附小的副校长,她仍旧坚持请学校派课给她。她认为“第一线最能接触学生,最能研究学生的思想和掌握其整个的发展过程。所以,要想把孩子教育好,不脱离教育第一线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种选择”。
  20世纪50年代,经过在教育一线的不断探索与大胆改革,霍老师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讲读”授课方式及教学风格,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她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成绩优异,次次考试平均成绩均名列全市第一,有时数学考试成绩竟能达到全班人人都得满分。关于此事,当时各大媒体争先报道,周恩来总理还称赞其为国宝教师。一时间霍懋征的名字为全国广大教师所熟悉。全国各地前来听她课的教师络绎不绝。然而,面对成绩霍老师并不满足,她在原有的基础上一步也不停歇地向着更高的境界攀登。
  “辛勤的劳动换来丰硕的成果”,“文革”结束以后,霍老师迎来了她教学生涯中的第二个春天。1978年,56岁的霍老师重返学校,不仅以豁达的心胸接纳历史、忘却历史,更用加倍的努力,辛勤耕耘着她所挚爱的那片心灵沃土。时至今日,那里仍旧是她心之所倚、情之所系的精神家园。
  
  “总结我一生来从事教育事业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
  
  1993年的教师节,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办的庆祝霍懋征老师从教50年的大会上,霍老师用六个字动情地概括出她对教学工作的体悟――“光荣、艰巨、幸福”。是的,教师工作不仅光荣、神圣,而且更是艰巨。因为,不同的孩子,心理素质、主观能动性、习惯、家庭环境等各个方面均不相同,但教师都要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即使是这样,霍老师仍可以骄傲地说:“60年,我没有丢掉一个学生,没有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没有告过学生一次状。”那么,霍老师究竟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她认为“一个教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她强调“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塑造灵魂者要先做到心灵美,这是真、善、美的先决条件”。霍老师的学生中,不仅有刘少奇、朱德、薄一波等国家领导人的孩子,也有工厂普通女工的孩子和淘气得差点进工读学校的孩子。然而,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在霍老师那里都是绝对平等的。她总相信只要教师们全心全意地教育和对待每一个学生,就不会有教育不好的孩子。霍老师正是凭着这份真挚的爱,带给了她所教的学生们一世的温暖和期许。她的学生都争着说“霍老师最爱我了”,每个学生都有同样的爱的感受。
  其次,她始终坚持“教育教育,为育而教,不是为教而育”。教育学生不仅要靠教师的说教,更要靠教师以身作则。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忽视不得。因此,她非常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每次上课之前,她总要先整理好衣服,梳理好头发,然后才面带微笑地走进课堂。有时,遇到一些淘气的学生惹她生了气,她就采取冷处理的方式,等自己冷静下来再解决。她说:“教师向学生发火,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是绝对不应该出现的。”“对学生要严格,但不是严厉。”
  第三,就是要在备课上下工夫。霍老师说:“备课不是简单备备生字,到课上一说就行了,不是那么简单,这是一个很认真的工作。必须要做到三备:一备教材,教师从一开始就要认真地去读教材,去考虑每一页教材前后之间的关系;二备教师,教师自己对教材有没有了解,对某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是否到位;三备学生,教师要准确地掌握学生们处在一个什么水平,对于教材能理解到什么程度。”20世纪80年代,国家为霍老师拍了一部教学片《月光曲》。为了这堂课,霍老师在精心备课的同时,多次登门拜访叶圣陶先生,就课文作者创作的原始思想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和叶老的反复交流、探讨,霍老师的《月光曲》最终大获成功,且至今仍是语文教学课中的经典范例。
  第四,霍老师非常注重启智教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云:“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凡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启发导引后,学生展卷自能通解,执笔自能合度。”她经常在自己富有感情的讲课过程中,加以精彩的启智提问,并适时辅以直观教具等教学方法传导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深思与共鸣,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形象的感染、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愉悦。学生们在她的语文课上,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学会了珍爱与憎恨。
  第五,开展愉快教学法。现在教育界上上下下都在大谈“减负”,而霍老师却自豪地说:“我的学生从来就没有‘负’。”“在不给学生增加负担的情况下,创出最大的课堂效应。”这是霍老师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教育教学思想。她认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霍老师的课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她组织学生们成立了“错别字病院”,按照错别字的多少,分别选出了“重病号”、“病号”、“大夫”、“院长”,并向家长们汇报。在愉快的游戏中,孩子们不仅获得了“课外时间”,而且错别字也越来越少了,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另外,她还组织了很多课外活动小组,如“小图书箱”,引导学生如何去阅读、翻阅成语;“小药箱”,帮助学生学习简单的医疗救治知识。一个学生后来成为著名的医生,还写过一篇文章《小药箱和大大夫》。可见,霍老师的愉快教学给孩子们一生的影响有多么大!
  当然,霍老师潜心一生的教学经验还远不止是这一些。从教学活动的主体出发,20世纪80年代,霍老师否定了我教你学的教育思想,采取双主体办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要他学”为“他要学”和“让他学会”为“让他会学”;在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建设方面,霍老师坚持改过去对师与生、教与学关系的一桶水和一杯水的比喻为长流水和一杯水,并强调:“中小学教师要继续再教育”,因为教师教学“只有源源不断而来,才能滔滔不绝而去”。在加强教学辅助工作方面,她的经验是“学生、家长一起抓”。她把跟学生家长的关系定位成朋友,并通过建立家校联系簿的方式,和每位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定期沟通,确保了教师、家长步调一致地培养、教育学生。
  
  “教师不仅是职业,更是事业、是理想,是终身追求的理想。”
  
  从“职业”到“事业”,跨越的不只是思想的山峰、意识的鸿壑,最重要的是情感的汪洋。已将教育融入生命的霍老师,退休之后对于教育仍然不忍释手。她珍视自己几十年从事教育工作所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希望把它们传授给年轻的教师们。她说:“人在世界上的时间是很短暂的,但是经验却可以世代延续。现在我多说一点儿,别人就会少走点弯路。何乐而不为!”
  从1996年开始,为自己定下教学任务的霍老师,认真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扶贫计划。她深信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但是如果能让全国的教师们都像她那样爱孩子、爱工作、爱学生,那么,中国教育事业的腾飞不就指日可待了吗!所以,她从不考虑自己年事已高,不论当地环境条件有多差,只要有人请她去讲学,她都尽量排开时间去满足人家的要求。从我国南边的四川到最北边的东北,从中部的山西大同到西部的甘肃天水……一路走来,霍老师义务送教上门50多个地区。她在各地讲师德,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讲语文创新,讲学校管理……所到之处,均受到了听课教师的热烈欢迎。有一次,霍老师冒着四十度的高温,坐了三个半小时的飞机和将近两个小时的汽车到广东惠州讲学。然而,令霍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很多山区的教师,听说霍老师要来,都纷纷提前一天到达惠州,第二天听完霍老师讲课,再赶几十里山路回去。山区教师认真求学的态度深深地感动了霍老师,使她更坚定了最初的信念,同时,向国家领导反映贫困地区教学困境和教师的艰难现状成为霍老师又一项新的历史任务。
  对于教育事业的付出,霍老师一生可谓是做到了一丝不苟,她的努力已经成为一种境界,一种令后辈恒久追求的教学圣境。她的教学思想则挣脱了学科的束缚,幻化成导引各门类教师根本的育人精神,在教育领域自由驰骋。
  
  霍懋征教育思想精粹
  “激励、赏识、参与、期待”
  ――霍老师对学生的八字方针。她激励每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个学生才华,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期待每个学生成功。
  “多读、多想、多听、多问、多练。课前预习好,课上学习好,课后复习好,运用实践好。”
  ――霍式教学法“五多四好”
  “速度要快,数量要多,质量要高,负担要轻”
  ――霍老师教学改革的十六字方针。
  “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创新,学会乐群,学会做事,学会劳动,学会锻炼。”
  ――“十学”,霍老师要求自己和教师先自修这样的素质,后传学生。
  “寓德于教,文道统一”
  ――霍老师的德育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