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乡关何处]乡关何处余秋雨
 

[乡关何处]乡关何处余秋雨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5:12 影响了:

  【摘 要】苏教版高中教材教学参考书中对选文《前方》如何体现专题内涵“月是故乡明”分析不够清楚明了,本文着眼乡土的哲理思考,试图揭示出选文与专题内涵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教材 教参 教学建议
  
  苏教版教材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的第二板块“乡关何处”中收录了曹文轩先生的摄影散文《前方》,该文与专题内涵家园之思究竟构成怎样的有机联系,尤其是文章第二部分对离家行为的叙述和分析与家园之思的联系是学习理解中的难点,文章究竟是如何表现家园之思的呢,“‘乡关’何处”?
  教学参考书“专题内容解析”中说:“第二小节虽然只有一句话:‘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但确是本文的中心,可以说是本文的文眼。”如果说“离家的欲望”是文章的中心,那与家园之思有什么联系呢?
  文章第二部分对人类的离家行为进行了叙述和分析。“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概括起来,作者说了离家的四种情况:“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外面的世界总是在诱惑着人们”离家远行;“离家也许是出于无奈”;“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作者的这种叙述和分析如何阐释乡愁的主题呢?
  教学参考书“教学建议”部分说:“在本专题中,只有《前方》这一篇看上去是做的反面文章,是反弹琵琶,因为它说的是离家。但是,要注意,作者从反面落笔,但归结的仍然是对家的追寻:‘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得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只不过这里的家已不是普通的生养之地,而是精神的栖息之所。《前方》涉及的是人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它本身也是本专题人文内涵的构成部分,一定要与学生讨论清楚。”这里仿佛看到了一些解读,可惜语焉不详。
  语言有显性的信息,也有隐性的信息,而这往往是需要我们挖掘和特别注意的。这一板块的标题是“乡关何处”,它的潜台词应是乡关不知在何处,这里有个颇值思量处,人如何会不知乡关在何处?这涉及到对乡关的哲理性的思索,这应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分析和学习这一篇文章,此处一定要理解清楚。
  本专题人文内涵在此的拓展和延伸应为我们现代人永远的乡愁。刘铁芳在《乡愁意识,还乡情怀与经典教育》中说,追问个体的乡愁就是回到人类的最初,而人类的最初只能是自然。自然本身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自然之物养育人的身体,自然之魅滋养人的精神,大地养育了人的身体,天空开启了人的心灵,神性的皈依唤起人的安居的家园感。所谓家园就是身心的家,是身心和谐安居的地方。随着人类理智的过度开发启蒙,自然祛除迷魅,自然之物与自然之魅分离,自然破碎化,人类存在的大地裂开。当自然在人类理智的审视下物化,自然就不再作为呵护人的生命的整体存在。在我们越来越多地获得了人类比之于自然的独立的同时,个体精神的破碎和虚无随之而来。日渐远离的自然只能成为我们心中永远遥不可及的故乡。
  刘铁芳的论述应该就是作者从哲理层面来思考人生的悲剧性存在,家园――自然已逝去,我们永远追寻我们的家,但却是永远无法回家,只能永在苦旅之中。
  以这样的理解来反观前文就可理解乡关何处,本文与家园之思的有机联系:正是我们逝去的永远的“家”――身心和谐安居的地方,我们才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一般意义上的家,寻找“家”――身心和谐安居的地方。文中对离家行为的叙述和分析才有了家园之思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