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乡村振兴战略之我见【成人教育的德育工作之我见】
 

乡村振兴战略之我见【成人教育的德育工作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9-02-06 03:54:54 影响了:

  成人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一般说来,成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基本成熟和定型,道德教育要真正起作用相对难度更大。他们的人生阅历很丰富,眼界很开阔,自我意识比较强,而外在多元价值观念在他们心灵中的渗透也比较深,特别是理想与现实、理性与激情、自我与社会的矛盾冲突日趋激烈,使得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道德教育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为。因此,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坏必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道路。我认为,要促使学生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自主、自觉地进行道德选择,履行道德义务,并最终树立科学的道德价值观,就必须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培养学生的道德需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道德内化的“内驱力”。只有这样,才能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内心的道德,成为其行为的动力和定向器。
  首先,德育教育过程中要确立成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道德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集体利益的调节器,虽然从表面上看,它强调牺牲个人利益以服从集体、社会的长远利益。但从根本上看,集体利益归根到底必然也必须归结为个人利益。科学的道德价值体系事实上正是个人正当合理利益的体现。社会道德并非是外在于人的异己力量,它既可能也有必要转化为个人内心的道德,成为个人内在的需要。个人成为道德的主体,个人既是道德的创造者,又是道德的实践者。道德既是个人获得社会认同的一种手段,又是个人人格、价值等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特别要成教学生充分认识和体验到道德的这种“为我”的性质,尊重和发挥他们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必须变“要我讲道德”为“我要讲道德”,才能使他们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将外在社会道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心的道德力量,并逐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距”的道德境界。这里,道德教育只起主导作用,并不直接干预学生的道德生活。
  其次,要满足成教学生的合理需要,以激发其内在的道德需要,并转化为其道德的直接动力。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体因某种缺失而力求满足的内趋状态。当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内部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这种心理上的焦虑就成为一种刺激作用于自身,变成一种推动力量。这种推动力量也称内驱力。内驱力是个人行为最深刻的心理动因。因此,要促使学生做出道德选择、实施道德行为,莫过于激发其内心深处的道德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道德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它建立在其他低层次需要满足的基础上。因此,满足学生的低层次的合理要求对于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于成教学生而言,物质层次基本上可以满足,关键是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合理的精神需求。如归属的需要、情感的需要、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特别是成人教育一般都比较松散,成人学生一般都很难找到作为学生的归属感,而学校对于成教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状况也不是很了解。因此,我们要以增强成教学生归属感和深入了解他们为突破口,因人而异地对学生的这些需要认真加以分析,并设法满足他们的这些需要。如组织成教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来加深对他们的了解,创造机会让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肯定他们在工作中的成绩,对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给予帮助等。这样才能转化其不合理的需要,并逐渐将其导向高层次的道德需要。
  再次,制定适宜的情境,激发成教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人是感性的存在,不是抽象的存在。感情生活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道德生活作为人的生活,必然渗透着人的感情,没有人的情感参与就不可能有人的道德行为。
  成教学生的感情生活一般来说比较稳定和成熟,这对道德教育是一个有利条件。但成教学生本身处在复杂社会关系之中,很容易受各种不良现象影响,使他们的感情世界又显得非常复杂,如对某种道德说教的逆反心理和情绪、对道德行为的冷漠等,又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创造适当的情境,通过实际中的事例,通过善恶的对比,让受教育者受感染,才能逐步形成比较稳固的道德情感,消除不良情感的影响。道德教育一旦触动了受教育者的情感,拨动了他们心弦,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道德实践,积累丰富的道德实践经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培养学生的道德需要、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无疑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对于道德行为的产生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有了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并不一定产生道德行为,道德行为还需要在长期的道德实践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事实上,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也是在道德实践中促进道德行为产生和发展的。要使个体的道德认识变为道德需要以构成行动的指针,一个关键的条件是通过本人或所在群体的实践证实并体验到道德要求的合理性。因此,道德实践不仅是道德教育的试金石,也是道德教育的推动器。人们头脑中新旧道德观念的斗争,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甚至反复的发展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往复循环,积累丰富的道德实践经验,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最终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这就是荀子所谓“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剔除其道德的阶级偏见,就其重视道德实践的修养方法而言,其科学价值无疑是永恒的。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有意识的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道德实践,加强日常管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等,来加深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当然,这里强调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实践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否认道德认识的重要价值。事实上,离开道德认识,就难以产生道德需要,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实践。它们之间是辨证统一、互相促进的。我们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特别是心理实际出发,多管齐下,发挥道德认识、道德需要、道德情感、道德实践的整体效应,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责任编辑刘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