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基金盈利能力令人失望]盈利能力分析论文
 

[基金盈利能力令人失望]盈利能力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9-07-16 03:56:23 影响了:

  “基民”心寒不已  1998年,国内第一批证券投资基金成立,从而揭开了中国公募基金发展的序幕。15年过去了,中国公募基金有了长足的发展,数量已经发展到了1000多个,被称为进入了“千基时代”。这本是件好事,但作为基金业发展的基础——广大“基民”,却面露愠色。原因很简单,这几年来,他们受到了莫大的亏损,有些亏损程度还超过了同期股市大盘,甚至出现了在一年中给投资者造成了几千亿元亏损的同时,又收取了几百亿元管理费的情况。如此一来,也就导致了基金在投资者心目中地位的下降,作为基金主力品种的偏股型基金被大量赎回,有的基金品种的规模已经减少到5000万元左右,面临清盘的风险。而新基金的发行则更是举步维艰,有的想尽办法搞到了十几个亿的规模,但是一旦打开立马就被大量赎回。至于基金行业中不断出现的“老鼠仓”丑闻,以及高管走马灯似的离职现象等,更让 “基民”寒心。
  显然,在公募基金数量超过1000个的时候,人们有必要好好反思一下基金的成败得失。
  盛极而衰的巨变
  其实,如果以国际视野来看待我们的基金,应该说它具有起点高、发展快的特点。在海外市场,公募基金并非主流品种,大都是在1970年代起步发展的,比中国的公募基金要早20年左右。但是,大量的基金创新品种,譬如货币市场基金,ETF基金,LOF基金,伞形基金以及分级基金等,都是在海外市场刚出现不久,国内市场也就有了。从有投资境内市场的基金开始,到有了投资海外市场的QDII基金,中国只用了10年时间,而海外市场在这两步之间相隔的时间则要长得多。中国基金业最辉煌的一页无疑是在2007年,当年基金规模超过了3.2万亿元,其管理的股票流通市值占到了全部流通市值的三成以上。那个时候,基金因为业绩出众而被捧上了“神坛”,当时所涌现出来的那些明星基金经理,直到现在还为不少投资者所崇拜。显然,一个高起点、快发展的基金,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骄傲。仅仅15年时间,中国的基金业就能够进入“千基时代”,也与这一段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是,曾几何时,基金的光芒黯淡下来了。转折发生在2008年,这一年源于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急剧震荡,致使股市大跌,中国也不能幸免。在这个时候,投资者倒不是要求基金能够继续给他们赚钱,只是希望能够少赔一些。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基金经理大多数没有做到,当熊市露出端倪的时候,他们还在积极操作,直到被高位套牢并花完了最后一笔投资款。现实是严酷的:这些基金经理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牛市与熊市更替,还不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如果说,基金业能够以此为契机,对投资行为作出调整,挫折也就会转化为巨大的财富。但问题在于,很少有人对此认真总结,这样也就形成不了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盈利模式。于是到了第二年,在股市出现反弹时就显得束手无策。也就从这一年开始,基金的平均业绩开始跑输大盘。以后的几年,股市逐步走弱,基金也就更加不适应,业绩更无法令人满意,以至于失去了广大投资者的信任。时下,虽然基金数量越来越多,但是规模却越来越小,其号召力更是每况愈下。今年,随着一位曾经被称为“股神”的基金经理的卸任,基金再也没有了昔日的荣光。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市场对这一个基金经理卸任的关注程度,要远远高于基金数量进入千位数。确实,时下基金在舆论界不但不是宠儿,相反有鸡肋之感。
  基金业发展的障碍
  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中,中国的基金业就经历了这种盛极而衰的巨变呢?实际上,即便在前些年基金业快速发展的时候,其内在结构上的问题就已经存在了,只是因为那时市场环境好,基金普遍能够赚钱,可以“一俊遮百丑”。而一旦市场环境变差,矛盾就全面暴露出来,乃至受到了广泛的诟病。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的基金管理费收取模式是根据其所管理的资产规模,按一定比例提取费用。在这种模式下,客观上基金只要能够发行出去,不管在投资上是盈利还是亏损,都不妨碍它提取报酬。在这种制度的引导下,基金往往会追求规模,而对业绩不是太关注。甚至有的基金还害怕业绩做上去,担心这样一来会被赎回,宁愿让净值徘徊在面值下一点点的位置,这样,“基民”们可能由于赎回会发生亏损而会继续持有基金,从而保证了基金有足够的规模。尽管这种状况有点极端,但是各个基金公司力拼首发规模而轻视业绩增长的状况,的确是一种客观存在。事实上,为了保证首发规模,基金往往会向参与销售的证券公司承诺一定的成交量,而证券公司为了能够获得基金的交易分仓,又会不遗余力地推销基金。而基金在完成发行后为了履行对证券公司交易量的承诺,自然也就有了刻意提高换手率的行为。在这样一条利益链中,基金公司取得了管理费,证券公司有了交易佣金,却没有顾及基金投资者的利益。无疑,这种管理费的收取模式,已成为基金业发展的障碍。
  严峻的问题还在于,这么多年来,基金业虽然也提倡创新发展,但是受制于市场环境与交易工具,实际上同质化状况还是非常突出的。时下尽管有上千家基金,但是真正形成自己风格的屈指可数。大多数基金满足于在相对排名中不垫底就行,不求赚得比别人多,只求输得比别人少。在不合理的考核与排名制度下,基金失去了积极向上的动力与追求。如果说在前几年还有一些基金能够在市场上挖掘出一些好的投资品种,以鲜明而犀利的投资风格亮相于市场,而现在已经难得一见,倒是不断出现基金踩上“地雷”,重仓股发生“黑天鹅”现象的事件。也许有人会说,这些状况是难以避免的,更况中国的证券市场本身也不成熟,所以不应该对基金有太苛刻的要求。这话听起来有点道理,但是大家不妨想一想:如果连基金这样的专业投资者都把投资失败视为理所当然,并且在尽享高额管理费的同时却没有足够的进取精神,这样的基金怎么可能让投资者满意呢?一段时间来,基金业的高端人才大量流失,其中很大一部分不是改行,而是去了私募基金,这就是说,他们离开公募基金不是因为对市场不乐观,对行业没有信心,而主要是因为对公募基金的管理制度不认同。时下,舆论普遍还是从基金高端人才寻求自身发展的角度,以及基金公司没有实现股权激励等层面来看待这些现象,但问题显然没有那么简单。而可悲的是,现在对基金制度的反思还很缺乏,人们更多还是从战术层面来探讨现在的基金投资不那么成功的原因,却鲜有从战略角度来分析——搞了15年,数量已经上千的基金业,现在最需要改变的是什么。
  《基金法》的修改只是起步
  最近,有关方面开展了对《基金法》的修改,包括改新基金产品的审核制为登记制,以及放宽对基金公司股东的各种限制等。应该说这些修改是必要的,有的也切中了要害,但也诚如相关人士所言,现在对《基金法》的修改,还只是起步,在如何维护持有人利益方面,并不完善。经过这样的调整,基金能否创造出很好的收益,真正成为合格的理财机构,恐怕仍然是值得怀疑的。
  进入“千基时代”,直面其所存在的问题,应该说是理性而必要的。毕竟,现在基金的盈利能力令人失望,这种状况再不改变,那么基金业就只能空有“千基”的虚名,却没有投资专家的实质,其前途一定是黯淡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