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十年澳门,影像没有缺席_澳门哪有影像店
 

十年澳门,影像没有缺席_澳门哪有影像店

发布时间:2018-12-24 09:37:17 影响了:

  电影艺术常常是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的镜子。在过去数十年,两岸三地都各自以丰富的影像回应了社会的剧变,于是今天我们可以从张艺谋、侯孝贤及王家卫等导演的作品看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几个地方的政治社会文化发展轨迹。那么,一向在“两岸三地”的概念中完全隐形、在“港澳”的概念中又形象模糊的澳门又如何?澳门的故事,如何用影像诉说?
  因为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澳门地区一直没有像中国大陆及香港等地发展自身的电影工业,澳门在电影创作方面交不出任何骄人的成绩。然而,在这个小小的、常常被漠视的小城市,却一直有人默默地进行影像创作。十年前的回归,令创作人开始寻找澳门人的身份与独特性。而在这十年间,澳门一方面赌权开放,经济火红发展,迅速为世界所认识,但另一方面,却是社会问题涌现,人心躁动。这一个契机,也刺激澳门的创作人向这个城市发问。十年过去了,澳门的电影创作仍然远远比不上香港台湾,但是,这个城市却已慢慢有了能力用影像书写自己的故事。
  
  一,影像记录澳门城市空间
  
  澳门的独立电影早在1999年回归之前已在澳门的文化界引起注意,1994年朱佑人拍出《亚明的故事》,抒发澳门人在回归前的心情。至于另一导演许国明,则在2000年拍出剧情长片《枪前窗后》,思考媒体科技与生活的关系。他们都是澳门独立电影的奠基者。然而,若要谈到一个创作风潮的出现,则仍要看过去几年的作品。
  要讨论澳门的影像创作发展,邻近地区的经验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系统。从1980年代初开始,台湾及香港开始用新颖的影像风格直视现代城市问题,比如杨德昌的《青梅竹马》捕捉了城市发展如何造成一对爱侣的疏离:阿贞是时代女性,属于时麾的台北东区,阿隆则是传统男人,属于老化的台北西区。蔡明亮的《不散》纪录了台北一间即将结业的旧戏院风貌,在这个被遗弃的阴暗城市空间,一些城市边缘人徘徊不去。关锦鹏的《胭脂扣》则以一个女鬼寻人的故事带出对城市高速发展的无奈,当年的旖旎风情,已变成商业社会的森林。以上三部电影,都是很有价值的城市电影,它们之所以动人,是因为电影对城市发展进行反思,对城市空间观察敏锐。
  1980年代香港及台湾电影的城市题材,近年也在澳门出现。数年前,澳门石头公社的《戴上红鼻子的一天》以夸张的话剧方式,抒发对城市发展的感觉。片中,一群穿戴上小丑装的年轻人用244,时的时间漫游澳门,看似疯疯癫癫,但他们其实在跟澳门的不同城市空间对话,包括容不下童真与嬉闹的麦当劳(一个跨国企业的空间)、充满欢声笑语的旧区菜市场(一个草根空间),以及破落颓然的历史城区(一个代表殖民历史的空间)等等。导演莫倩婷意念新颖,发自内心地道出她对这个城市的种种爱与恨,写出一封文笔拙朴但娓娓动人的“给澳门的情书”。这部作品虽然技术粗糙,但它率先用影像跟城市空间对话,意义不浅。
  经过《戴上红鼻子的一天》的小试牛刀,去年的《堂口故事》正式宣布了澳门城市电影的诞生。电影的构思是成功的,由朱佑人、Sergio Perez及许国明等几个导演以澳门不同的城区为题,各自拍出一部短片。五部风貌各异的作品,对不同的城市空间各有观察。
  五部短片中,何家政《良辰美景》的主题可与《胭脂扣》作类比,都是在陌生的城市空间寻人的故事。一个内地人来澳寻母,独自游走在青洲区,最后虽然找到母亲曾经居住的小屋,但已是人去楼空。跟着这个外来人,导演带我们慢慢地走了一遍青洲一个破旧的青洲,一个渺无人烟的青洲,那是一片被城市发展遗忘的空间。片中,一间本应有着最亲的人的小屋,如今却是颓坦败瓦;寻母的不果,意味著城市回忆的丧失,也意味着根源的失落。更妙的是包裹着这片破败的城市空间的,是电影一前一后金光灿烂的澳门夜景。这个强烈的对比,道出了一个小小的澳门之内,竟也有著如此悬殊的城区差异。片末满天烟花的火光,只属于澳门南区的繁华,并没有照到北区的青洲。
  令人想起《不散》的,则是朱佑人的《有时》。Ⅸ不散》事先张扬一间旧戏院即将结业,再借几个城市边缘人的步伐来呈现这片被淘汰的城市空间,《有时》则以几张硬照先旨声明三盏灯区的改建,然后透过老中青三个主角的眼睛见证旧区变迁,悼念集体回忆的消失。即将搬家的婆婆,为了留下旧区风貌而学习拍照,这恰恰为整部《堂口故事》作出了有如后设电影的注释,即用影像去纪录澳门的一种精神。
  土生葡人(即是于澳门土生土长操流利中文的葡萄牙人)导演Sergio Perez的《澳门街》对澳门城市空间的思考可能是《堂口故事》五部短片中最为深刻的。电影跟《青梅竹马》有一脉相通之处,两片都提出一个问题一对恋人为何有缘无份?看看他们各自所属的城市空间便可知晓。从外国回流澳门的女子,巧遇于旧区经营葡国餐室的土生葡人,他们谈笑甚欢,情投意合。然而,他们却似乎走不出各自的城市空间:女主角满口英文,她喜欢新区的繁华生机:“回来澳门之前以为澳门土,回来后发现澳门其实什么都有了”;然而,男主角却只属于旧区,他跟她去新区泡酒吧,浑身不自在,要先行离场。电影非常有心思地把一对准恋人的矛盾置放于城市空间的不协调中。然而,《澳门街》的可贵之处是并没有全然否定新区的新文化,而用相对持平的态度看城市发展与旧区文化,没有陷入简单的怀旧情绪中。
  电影点到的性别与文化议题亦非常有趣。首先,一如《青梅竹马》,女性代表的是新城区的中产阶层,男性代表的反而是旧区街坊,这点出了今天社会的性别问题。另外,片中对于新旧文化的呈现亦很独到,当女主角开口跟土生葡人男主角讲英文,男的却以广东话回应,并用葡文跟餐室中的老父对话。一个有著“老外”外貌的人,竟是更接近澳门本土文化的人。这个人,操流利中、葡文,熟悉澳门旧区,他是旧澳门的老街坊。这一点,突显了导演作为土生葡人的视野,也提醒我们别忘了澳门既属于华人,也属于土生族群。
  导演许国明的《纸飞机》描述一个迷失自我的xx主管遇上年少时的自己,想起了当年的梦想与朝气。跟其他四部作品不同的是,此片虽也是以特定的城区(望德堂区)为题,但全片却以中景与特写为主,甚少展示人物所处的城市空间。这一视觉风格对照电影的主题,颇见心思:这是一个有关澳门人的内省的故事,因此镜头也近距离直视戏中人。在人们喜欢缅怀澳门以前的宁静朴实的今天,《纸飞机》恰似一则时代寓言:xx主管得到了财富之后,却是满怀郁结,他甚至忘了曾经的纯真与理想。另一部作品《指望》则展示了新晋导演陈嘉强的才情,片名《指望》不只跟杨德昌的首作短片《指望》相同,陈嘉强更仿佛以澳门人的身份提出当年杨德昌的发问:一个少年的成长之路要怎么走?一个城市的发展要何去何从?贯穿全片的那支“盲公竹”,点出了这个问题。
  之所以把《堂口故事》跟以上几部台湾香港电影混为一谈,绝非穿凿附会,不过事实上,他们在风格内容上的确差异不小。这里要指出的是,一些过去二十年在台湾香港电视中曾经出现、并且为人津津乐道的城市主题,已经悄悄地在澳门电影中浮现。因此,《堂口故事》的意义,是影像创作跟城市 主题的结合,是城市发展如何刺激导演创作,是创作人如何关怀脚下的土地。所以,尽管《堂口故事》没有拍出惊人水准,它的瑕疵也俯拾皆是,但它仍然是澳门影像创作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重新定义澳门制造
  
  除了剧情片外,纪录片的兴起也是澳门近年影像创作的一道重要风景。尤其纪录片的强项是直视社会问题,它对剧变中的澳门的意义就更大。应记一功的是“澳门纪录新势力”征集活动。澳门文化中心征集以澳门为题材的纪录片,入围者可得到资助。这个计划鼓励了不少纪录片创作。有作品以舞蹈让观众认识今天的澳门年轻人,有作品以xx康复者的视角探讨xx问题,有作品以十月初五街介绍地道文化,有作品从阿婆井追溯澳门历史,有作品从一个小人物的故事表现拜金社会对人的压迫。以往澳门的录像作品常常复制香港的影视作品,缺乏个人特色,今年的众多作品却喊出了澳门人的声音。
  去年得到首奖的《舞・价值》以街舞为主轴,表现一群热爱跳舞的年轻人的快乐与失落。导演张建铭不只展示一个议题,更娓娓道来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个故事放在赌城的背景下更显得意义特殊。虽然,整部作品带着不少香港电台新闻节目的影子,但它仍是一部既生动又深入的纪实作品。另外,得到评审推荐奖的《350米》以长数百米的十月初五街去描画消失中的传统澳门文化,包括茶叶店及旧式茶楼等。导演Femando EIoy做到了形散神不散,众多片段组合成一个鲜活的旧澳门。
  得到最受观众欢迎奖的《被遗弃的针筒》呈现两个xx者历时半个世纪的xx及戒毒历程,侧面带出港澳社会不为人知的历史。另外,还有《迷・城》访问了数十人对今天澳门发展的看法。《澳门的水源》探讨阿婆井的历史与未来发展。《澳‘土》捕捉了土生葡人的生活面貌,Ⅸ红黄绿》引出澳门现时的交通问题。
  最今人惊艳的,还数于今年得到评审团奖的《女移工》,导演何颖贤追访几个印尼女佣,不但记录她们在澳门的经历,更追到印尼把她们的家乡生活一一呈现。此片拍出了生动而鲜活的外劳故事,是部优质的纪录片。但更具意义的还是导演对社会弱势的关怀,身为外劳,身为女性,印尼女佣其实是双重弱势。借着她们流动于家乡与异乡之间的故事《女移工》拍的不只是澳门问题,而是一种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国流动现象。
  这些可以说是澳门影像创作的里程碑。在数码影像出现之前,从来没有那么多作品同一时间涌现,聚焦于澳门的人与事,对澳门的过去、现在、将来提出问题。一直以来,本地录像作品给观众两个印象:其一是技术有待加强,其二是鲜有正视社会问题。这次的不少纪录片都打破惯例,大部分导演在技术方面已是合格有余,而它们对本土问题的关注更是前所未见。这些作品非常值得推广,例如《舞・价值》很适合拿到各大学校作巡逻放映,讨论年轻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350米》、《澳门的水源》及《澳・土》可以拿到世界各地,作为推广澳门的文化大使;至于《迷・城》更可以视为了解今天澳门的社会问题的入门之作。
  在今天这个剧变的澳门,当澳门人对这片土地的认同成了热门话题,当整个社会很需要澳门人说澳门故事,我不敢说我们是否需要纪录片多于剧情片。这种想法,好像把创作看成一种社会工具。但无论如何,这批作品的涌现,说明了本土录像创作人毕竟对澳门有话要说,这是值得鼓舞的。另外,如果实际一点,以澳门的录像水平来说,鼓励纪录片的意义的确比剧情片要来得大,原因是纪录片要求的各项技术都比较简单,创作人有一定的摄制剪接水平,再发掘真实故事即可,而不像剧情片,其编剧、演员、灯光、场地、道具都是缺一不可。
  如果用上“新浪潮”去描述这批澳门作品,也许会被认为是言过其实,这三个字令人联想的是徐克与许鞍华,是高达与阿伦雷奈。然而,若用澳门的标准,这批作品开拓题材与关怀本土的精神,却真的令人兴奋得想起“新浪潮”三个字一一虽然,它们在艺术上的创新仍然不足,导演的风格也没有确立。然而,最起码,这些作品显示出无穷的活力,那是甚为罕见的。我一直认为,现在的澳门正是让创作人大展拳脚的良机。这个独特甚至是奇异的赌城,会刺激澳门人创作,成为源源不绝的灵感来源,并一改澳门作品有时太过闲适温吞、缺乏社会触觉的作风。如果有相关的政策扶助鼓励他们发展,再加上本土创作人争气,坚持拍出好作品,总有一天,我们会对“新浪潮”三个字当之无愧――在录像创作如是,在文字创作如是,在视觉艺术如是,在剧场作品也应如是。
  
  三、一个评审与观众的心声
  
  多年来,我担任过不少录像比赛的评委,也看过不少澳门的独立电影。且不说澳门人的录像创作达到怎样的艺术水准,值得肯定的是他们掌握视觉语言的能力的确有显著进步。过去六七年,我见证着澳门的录像创作人如何慢慢写得出“通顺的文章”的历程。当年好些参赛作品都叫我看得战战兢兢,战兢的原因是很多作品在技术上非常粗疏,有时甚至造成爆笑效果,令人尴尬。然而,这种情况可说是逐年改善,直到数年前,澳大学生拍出的《2H》及《1112》更证明年轻人在系统性的训练及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在影音方面的技术已经合格有余。这一步,可说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义不小。
  然而,在可喜之余,值得澳门录像创作者反思的问题仍然不少。首先,无论是学生抑或成年人的不少作品,都往往缺乏社会触觉,思考性弱。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他们喜欢借镜影视流行文化,有时甚至复制影视作品,缺乏独立思维,更枉论对社会提出个人看法。这一个局面,涉及澳门人根深柢固的观影习惯及文化环境,要打破并不容易。还幸,近几年的作品已渐渐有所不同,上文提到的《堂口故事》就是一例。
  另外,部分澳门录像创作人的心态亦值得商榷。由于澳门的影像创作起步较中国大陆、台湾及香港等地都要迟得多,有人便在这情况下力争做澳门的“第一部电影”,也有人声言要建立澳门的“电影工业”,更有人要“进军国际”。首先,谁是“第一部”之争其实是不必要的,最重要的不是“首部电影”的宣传语句,而是作品的质量。至于建立“电影工业”及“进军国际”的说法亦未免叫人汗颜。在今天,全世界有真正的电影工业的国家也许不到十个,就是曾经辉煌的香港电影工业都已奄奄一息,台湾的电影工业亦已挎掉多时。电影是一门高投资的生意,是结合从创意到表演到技术到行销的复杂工业,澳门有什么条件谈电影工业?资金何来?演员何来?市场何来?至于“进军国际”,请看看杜琪峰花了多久才能被外国人认识,大导演如徐克去荷里活兜了一圈又如何,大家会记得杜琪峰进军国际之前的《暗花》,还是徐克在荷里活拍的《雷霆一击》?更别说去参加一两个国际录像节,其实跟“进军国际”是两码子事了。其实,今天在澳门谈“电影工业”及“进军国际”,仍然为时过早。
  从“首部电影”之争到建立“电影工业”及“进军国际”的宣言,部分录像工作者似乎有点浮夸。在澳门,艺术创作在社会上备受边缘化,因此创作人若胸怀大志当然值得鼓舞。然而,如果这种“大志”的现实基础过于薄弱,又或是“大志”的背后原来是为了虚名,这便并不可取,对本土创作的长远发展也无脾益。
  中国大陆这几年来众多的独立电影反映了改革开放下的社会百态,让世人知道中国电影除了《无极》和Ⅸ满城尽带黄金甲》等虚浮的大制作以外,还有一些贴近人民生活、聆听人民心声的电影。贾樟柯在国际影展脱颖而出,可视为一种抗衡大制作的影像力量的胜利,为观众提供了中国真实面貌的另一面。
  其实,从数码录像的普及到网上平台的便捷,影像作为纪录社会的工具必定日益重要,而今天瞬息万变的澳门也极需要这样的作品。澳门的录像创作者应以持平踏实的心态,反映我们的社会剧变与民生百态。过去几年,由于赌业发展带来的知名度,很多人一下子对澳门非常好奇。几个月前,一系列澳门当代艺术在北京展演,其中包括一个“澳门独立电影”的影展(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中国独立影像档案馆[ClFAl策展),系统性地介绍了过去十数年澳门的影像创作。身为澳门人,这个影展的可贵之处是为内地的朋友展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澳门,那是一个从澳门人的眼睛看到的澳门,有别于赌城的旅游形像与主流的政治论述。从过去的殖民历史到今天的赌城经济,澳门其实处于两个世界性潮流的风眼中一一那就是以往的殖民主义与今天的全球化浪潮。这个城市很小,它的故事却是很丰富很有意义,因为它诉说的其实不只是澳门经验,而是属于全球的故事。我们期望有更多电影书写这些澳门故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