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破解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刍议_文言文难点
 

破解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刍议_文言文难点

发布时间:2019-01-14 04:59:24 影响了:

   [摘要] 文言文是中国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要想搞好语文教学,就必须想方设法攻克这一难关,培养学生好学易学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不再对文言文望而生畏?破解这个难题的要点何在?本文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文言文 教学 兴趣
  
  一、文言文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何在
  随着传统文化热潮的兴起,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近年来日益突出,发掘文言文的美并以此点燃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之火,从而把文言文教学打造成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让中国文学的精粹,连同他们深厚的历史积淀在语文课堂上再次熠熠生辉,成为中学语文教师们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文言文教学之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文言文时间跨度长,历史积淀厚,与我们有着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而学生们正处在朝气蓬勃,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让他们钻进积满“灰尘”的老书籍、旧文章潜心研究,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正是因为这种旧与新的矛盾,使得文言文成为学生和老师们的难题。其次,便是大部分文言文都具有过分沉郁的历史厚重感。无论是描写“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起义壮举,还是勾勒“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的百姓疾苦,纵观教材所选文言篇目,其主题不外乎名人传记和历史事件,像《滕王阁序》那样优美的文章实在是少之又少。这使得学生,特别是对文史不感兴趣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受到抑制。第三,由于文言文历经朝代更迭,以及古代人固有的说话、行文习惯,大部分文言词汇屡易其意,使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十分常见,而这恰恰是文言教学的“痼疾”。最后便是我们自身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厚今薄古”思想的存在和每次碰到文言文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觉得“不易教”甚至“不愿教”,长时间下来,这种“不愿”便会累积成惰性和教学态度的消极,这样一来教师的态度改变,就更谈不上带领学生认真学习了。
  然而,每个人都具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关键在于他们是否懂得用它来发现美。这些正值花季的孩子们,有着敏捷的头脑,跳跃的思维和善于发现的眼睛,所以我们的工作必须是在端正态度的前提下竭尽所能将古典文学的神韵和美感展示给他们,让他们自发地把文言文视为自己学习生涯中不可错过的一道风景。
  二、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需要教师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努力探寻一些有特色、有新意、有成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从态度上,我们不能“厚今薄古”,不能只重视现当代文学而忽略古典文学
  中国文学的发展是由古到今的,学习文学常常是由今及古。越是上古语言障碍就越大。古代文学的历史远比现当代文学长得多。如果抱有“厚今薄古”的思想,从小处说是不利于文言教学,从大处说便是不利于学生构建对中国文学的总体认识,也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
  还是那句话“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作为老师的我们不首先树立起重视古文,重视文言教学的观念的话,我们是无法搞好这项工作的。
  2.文言教学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
  众所周知,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古典文学具有现代文学所不具备的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也是古典文学最具魅力,最值得我们开发的特点。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几乎每一段古文后必然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而这恰恰成为古文在教学过程中的最大优势。我们不妨在学习每篇文言文时,穿插进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历史故事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让两者相辅相成,既相互促进又相互补充。
  这样,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课变成了一堂生动活泼,充满了人文气息与历史意义的文史课,老师和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带劲,所谓教学相长正应如此。
  我们的学生缺乏的并不是学习兴趣和热情,而是那个带领他们推开历史之门,感受古典文学神韵的领路人。所以,只要我们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一定可以信心百倍的面对每一篇古文。
  3.学习古文不能过分强调“学以致用”,要重方法,重体会
  诚然,学习当然是为了应用。然而,在中学教育阶段,在这个注重分数,注重应试能力的阶段,“学以致用”被过分强调了。所有的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牢记自己所讲的每一个知识点,但是,正是这种期望“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的观念使得学习古典文学的方法被遗忘在了角落里。
  其实,“立竿见影”的知识实际上是一种浅显的小技能,追求“立竿见影”,便浮躁,便浅薄,便没有人文精神。文学是人学,它追求的是一种美,一种艺术境界,一种精神。正如题目所说“让文言教学成为一道风景”,既然是风景就需要学生们鉴赏,需要学生们品读。所以,我们传授学生们的不能仅仅是一字一句的翻译,不能仅仅是各种文言现象,各个文言实虚词的意义。更重要的,我们要教授他们方法,让他们能够“举一反三”。尽管我们只是学生们高中阶段的老师,但我们要传授他们受用一生的学习和鉴赏古典文学的方法。如果非要归结到“学以致用”上的话,那就是,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考试中面对新的文言篇章和古诗词时,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4.不要“不求甚解”,要重视拓展学生和老师的文言知识面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我认为这种思想在文言教学中是非常有用的。古文数量如烟波浩渺,何其庞大,我们所教所学不过是沧海一粟。既然有如此丰富的资源,我们为何不加以利用。众所周知,英语中有语感,汉语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广泛涉猎古典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为我们上课提供素材和足够的课外知识,拓展知识的宽度,更重要的,它对提高我们自身的人文素养具有巨大的作用。试想一下,面对同样的学生,是一个滔滔不绝,旁征博引的老师教学效果好,还是一个只会教死书,啃课本的老师教学效果好呢?答案不言而喻。所以,我们自己应该多补充一点古文知识,也应该给学生们精心挑选一些文言篇章和古诗词,不一定非要让学生当成课内文章那样读透学懂,但是只是读也足够培养他们的文言语感,提高他们领会古文意义的能力。
  三、怎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常说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只有理论还不够,还要落实到具体文章上。例如,在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时,我们就可先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情感饱满地诵读文章中优美的骈句并详细的讲述文中的用典。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此句即为明用典故,以张华在此地掘出龙泉宝剑,陈蕃设榻留宿徐樨而说明此地的人杰地灵;“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此句则是暗用典故。广州北20里的石门有水叫贪泉,据称人饮此水必起贪得无厌之心。王勃此处实用贪泉来表达自己强行振作、不甘颓废的信念。这些只有十几个字的注释看似简短,却可大大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需要老师备课时查找资料,上课时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一来,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听到了故事,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内容,这几句课文的背诵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另外,对于像《滕王阁序》等以文笔见长的文言作品,语言之美和文章的气势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点。
  王勃在文中写道“四美具,二难并。”岂知他一语成谶,《滕王阁序》中的的确确有写景“四美”,即:虚实相衬之美,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远近变化之美,如“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上下浑成之美,如“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色彩变化之美,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这些美丽的景色在王勃写来跃然纸上,扑面而来,学生们面对这幅文学的美景图,怎能不细细品读?怎能不为之陶醉?这样一来学生为有趣的历史典故而痴迷,为文学和语言的美所倾倒,当此之时,再以王勃的个人简介,文章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特点,以及初唐四杰及其作品等知识为拓展,一堂近乎完美的文言课就诞生了。
  兵法云“奇正相辅”,如果把诸如《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等少量以文笔见长的文言篇目比作“奇”,那么像《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篇目就可称之为“正”。所谓“奇正相依,战必胜”,用到这里就是指两类文章都要精通,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以《鸿门宴》为例,对于这种故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把讲故事和授知识结合起来,是我们处理此类文言篇目的最佳途径。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除了备课时做好万全的准备,还要充分挖掘它的背景知识,事无巨细地了解文章前前后后的史实。授课开始,我们不需要首先让学生直面课本,而是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入手,对楚汉相争的整个历史背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重点介绍本课出现的刘邦阵营和项羽阵营的人物,以此激发学生对其背景知识的好奇心。继而要完全按照讲故事的要求,该扬则扬,该抑则抑,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沉郁顿挫;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文情节的跌宕,仿佛回到2000多年前的霸上,坐在沛公之侧,亲历项伯与项庄的斗剑,领略各英雄人物的风采。
  与此同时,对于本课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现象也不能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应该从语境入手,记住每个知识点在故事中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然后仔细分析各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用最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如刘邦是能屈能伸,圆滑世故;樊哙则是忠勇豪爽,胆识过人等等。最后按照起、承、转、合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让学生用现代文叙述故事梗概。这样一来,整篇课文的思路就理顺了,记起来也就事半功倍。
  四、结语
  如何让文言教学成为一道风景,简单概括为三句话,即以丰富有趣的历史故事引之,以优美华丽的文学美景悦之,以课外相关知识辅之。就像行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文言课堂的开始要足够引人入胜,主体部分传授的知识要足够丰满,结尾要足够有力。
  当然,这些与老师的精心备课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断提高自己对古典文学的熟悉程度,拓展自己的文言知识面,才能为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有了量的积累,文言教学的质变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我们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文言教学必将以其独特的魅力让中学语文教学为之一震,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刘凤岭.文言文教学实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黄岳洲.古诗文名篇难句解析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3]张世禄.古代汉语教程(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雷玲.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戴伟华.唐代文学综论.商务印书馆,200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