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紧抓“三点”,细读教材 高中生物教材要细读吗
 

紧抓“三点”,细读教材 高中生物教材要细读吗

发布时间:2019-01-14 05:05:55 影响了:

   [摘要]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抓“三点”,细读教材。具体来说,就是抓住立足文本这个支撑点,身“体”力行,熟悉教材;抓住超越文本这个着力点,启“智”砺志,拓展教材;抓住回归文本这个生长点,明“德”悟道,活用教材。
  [关键词] 阅读教学 立足文本 细读教材
  
  一、立足文本,身“体”力行
  亚里士多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语文教师可以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教好语文。”是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找到这样一个支撑点,那就是立足文本。那么,如何立足文本呢?
  1.立足文本,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师要紧扣文本,指导学生从句式、修辞、练字等角度,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教师要重视朗读,从节奏、轻重、停顿、感情等角度,运用快读、跳读、略读、品读等方法,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如在《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中,教师可用断章析句法,先让学生通过跳读找出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如“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余空地”“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再让学生进行品读,说说这些比喻句美在哪里。
  2.立足文本,重视“文本之法”的学习
  教师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体悟文本的写作的精妙之处。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文章在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表达上又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学习的方法有推本溯源法、移步换位法、增删句段法等。如,教学《我的母亲》时,教师运用增删句段法,引导学生明确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抒发感情上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母亲叫我早起”这一情节,甚至母亲说的话“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这一节(句)可以删掉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感受到母亲对“我”的严格督促,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敬仰之情。
  3.立足文本,重视“情感态度”的体验
  立足文本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文本之法的学习、情感态度的体验。即教师指导学生身“体”力行,熟悉教材,这是阅读教学的支撑点。如让学生体验《喂――出来》一文的情感,教师就可以用问题引领法。教师可以先提问: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学生细读文本后发现:文中的人物,从政界到商界、从文化界到军界、从男人到女人、从老人到青年,涉及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群体;但是没有写到孩子。待学生把握这一点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这是作者的疏忽么?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引领,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只要孩子们依然拥有童真,人类就还有希望。
  二、超越文本,启“智”砺志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具体文本的阅读只是教学手段。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超越文本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那么,如何超越文本呢?
  1.超越文本,突破“这一文本”的限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大量阅读其他文章,增加积累。当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超越文本。用以比较的文本,在主题、表现手法或人物形象上,可以是相同或相近的,也可以是相反或相对的。如研读《台阶》之后,教师可以选择《故乡》中的中年闰土、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让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民形象,分析他们不同的追求,寻找他们共同的性格特点。
  2.超越文本,树立“生活语文”的观念。生活化语文,更利于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要使语文生活化,教师可以模仿某些电视节目,如《人生AB剧》、《实话实说》、《鲁豫有约》,设置一些特定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如《羚羊木雕》的教学,可以借鉴电视访谈的形式,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阅读、思考;引导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主持人的提问,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生活化情境,可以提升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3.超越文本,注重“想象能力”的培养。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而生命活动的特征之一就是想象。同时,好的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高明的作者,总会运用留白手法,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触摸文本的深层内涵。如教学《桃花源记》,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景象。老人和孩子在干什么?荡秋千?放风筝?讲故事?捉迷藏……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就切实体会到了桃花源的美好。
  超越文本,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突破这一文本的限制,树立生活语文的观念,注重想象能力的培养。即教师要引导学生启“智”砺志,拓展教材,这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三、回归文本,明“德”悟道
  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在超越文本之后,重新回归文本。回归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生长点。如何回归文本呢?
  1.回归文本,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是工具学科,训练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以文本内容、情感、价值观为触媒,引导学生进行文字训练。如教学《小石潭记》,在觅潭、赏潭、悟潭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假如你是一位导游,怎样向游客介绍小石潭呢?请以“我说小石潭”为题,写一篇解说词。或者让学生为小石潭景区写一副对联,如“赏心悦目潭中境,凄神寒骨胸中情。”
  2.回归文本,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语文是人文学科,负责构建和重塑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观生活百态、通世事人情、养浩然正气、塑高尚人格。如教学《最后一课》,教师可以提问:“最后一课”对我们的语文教育有什么意义?这一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为了保卫民族语言、坚守汉语家园;我们应该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3.回归文本,突出语文的“语文味”。教师要净化语文阅读教学,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去。否则,就失去了“语文味”。如《看云识天气》的“研讨与练习”,安排了“预报天气”的活动。这一活动,侧重了科学知识的把握而淡化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大胆地舍弃这一活动,并作另外安排。如要求学生运用拟人手法,介绍自己观察到的某一种云彩。
  回归文本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突出语文的“语文味”。即教师要引导学生明“德”悟道,活用教材,这是阅读教学的生长点。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言语交往能力,以适应社会交往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让语文课更“语文”!我们要紧抓“三点”,细读教材,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伟星.对新时期文本解读策略的深度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1).
  [2]朱唤民.语文讲评课教学的“三点式”.语文教学研究,2008,(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