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关于高职课程的两个问题 2018高职数学知识点
 

关于高职课程的两个问题 2018高职数学知识点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2:31 影响了:

  编者按:从大规模发展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在我国是年轻的教育类型。因此,围绕其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本期所刊文章试图从最基础的概念出发,廓清一些对高职课程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摘要:就高职课程的概念及与之相关的教育理论作了一些探讨分辨,目的是使人们在形成科学共识的基础上,更清晰地开展高职课程研究,规范高职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关键词:高职;课程;教育目的;课程目标
  作者简介:葛力力(1954-),男,湖南省湘乡市人,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71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8-0031-03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陆出现,关于高职课程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令人高兴。但是,由于高职的大规模举办是世纪之交的新生事物,是建立在中专升格的基础上,研究底子相对薄弱,许多问题�比较模糊,因此,对高职课程的有关基本概念及与之相关的教育理论作些探讨分辨,如孔子所言“正名”,廓清人们认识,使人们在形成科学共识的基础上,更清晰地开展高职课程研究,规范高职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就很有必要。笔者不揣浅陋,拟对何为高职课程及教育目的与高职课程的设置等谈点一孔之见,以期引起同仁们的注意。
  
  一、关于高职课程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课程,有着许多的解释。以下引用几条权威的解释。《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课业及其进程。……指学校的课程,即教学的内容计划。近代学校兴起以来,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辞海》:“广义指学校中学习活动的范围和进程,有时指中小学的全部学科,或指中等专业学校、高等学校某一专业的全部学科。狭义则指某一门学科。”国家教育部人事司、考试中心制定的《教育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辞海》对课程从“范围、进程”的角度诠释是经典的,它们从静与动、广与深两方面揭示了课程性质。《教育学考试大纲》则在两书基础上突出了广义课程的两个重点:其一,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彰显了教育目的在课程中的灵魂与统帅作用;其二,突破了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界限,使学校教育活动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选择教学内容。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辞海》的解释亦可知,学校的课程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为学校或某一专业的全部学科,第二层为某一门学科。
   由上述解释可知,不论是在形式还是实质方面,课程都应遵循教育目的,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李秉德认为:一般来说,对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这些规划和设计是在三个层次上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主要是学校的课程方案,包括培养目标、教学年限、教学领域、教学学科或教学活动的设置、教学进度、课时安排、考试考核及教学法说明等;第二个层次是教学课程的分科要求,即每一教学学科或教学活动的课程标准,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教学方法和手段说明等;第三层次是课程的具体内容,即课程教材及教法,是对每一教学学科或教学内容的具体选择,并且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或心理顺序加以组织。姜大源认为:可以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看成是课程在这三个层次上的具体表现形式,而课程则是这三者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进程的总和。
  高职教育课程也就是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不仅包括所有理论教学的内容,还包括所有在高职学校或企业及其它机构实施的实践活动。所以,高职教育课程应当是高职学校遵循国家教育目的设计编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及其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和全部教学活动的总和。
  高职与其他学校的同一性表现在对教育目的的遵循上,都是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为社会育人服务。高职与其他学校不同的地方突出表现为高等性和职业性。高等性要求高职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出比中专、中职、技校等中职学校高一层的含量,与一般高校有相似性。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围,故其课程不仅应有高等教育相应的课程特征,更要有适应时代特征的素质教育内容,从而培养出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应当具有的气质、人格和现代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公民。职业性要求高职将职业技能训练作为与一般高校不同的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因此所有课程的内容及进程都必须以某职业的培养目标定向,并且为这一培育目标服务,努力使学生通过对相应课程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能力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一名合格的职场人员。
  高职的特性也就是高职课程的特点与重点。如何在高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及其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和全部教学活动中突出高职的特点与重点,实际上也是研究高职课程的重点。
  
  二、教育目的与高职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目前在课程方面的一些情况令人担忧。徐国庆在《什么是课程》中指出:“对课程本质理解的偏差导致了实践的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课程开发与管理的随意性。如简单讨论一下就可以确定一个专业的课程计划,课程设置缺乏国家或地方层面的标准,可以任意增减;拼拼凑凑就可以写出一本新教材,教材选用多数是根据教师个人的好恶,有时甚至打上了利益的烙印等等。老师们往往对课程专家提供的繁琐的课程开发方法与严格要求不理解,认为课程不就是挑选一些供学生学习的知识吗,何必如此严肃?”
  由于上述那些课程实践中的偏差是由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的,因此,有必要理解课程的本质。除了上文述及的高职课程概念外,还应进一步了解高职课程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及课程设置诸环节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课程设置及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根据。
  我国《宪法》规定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目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它明确规定了中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指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本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是培养劳动后备力量,还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都需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技)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当然必须遵循国家的教育目的。因此,在其课程设置及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时,不应有任何随意性,必须与教育目的保持一致,并始终为教育目的服务。
  在明确高职课程设置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后,如何具体实行高职课程的开发呢?笔者以为,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拉夫尔・泰勒的课程开发原理可以为我们借鉴。泰勒把课程开发划分成“目标、内容、组织、评价”四个环节,而“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
  从广义的课程概念出发的课程目标,是高职学校要在教育目的的规定下,对本校及各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作精准的分析与确定;从狭义的课程概念来看,则是高职学校的某一学科遵循教育目的与学校、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与确定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并进而确定教材与教学方法。显然,在高职课程开发中广义的课程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置于首要地位的。
  结合我国的国情,目前高职学校的广义课程目标有没有共同点呢?笔者认为有。笔者赞同雷正光的观点,即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和国家引导之下,“当代高职课程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
  如果学校课程总体目标明确了,专业课程及学科课程目标也就顺理成章容易定位了。而课程目标这一核心环节一旦确立了,其余的环节也就容易理顺了。
  
  三、结语
  
  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差异,在高职课程设置及有关问题上,有许久争议。有的认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是错误的①;有的认为“以就业为导向”问题多多②;有的认为强调“双师型”教师没什么必要③;有的认为高职教学搞“点菜式消费”很好,教师愿教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④,等等。其实,我们把各种各样的议论用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一分析,就可以得出一个符合实际的清晰认识。
  成功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笔者试探将教育的一般原理与高职课程研究相结合,谈点浅见,希望为高职课程研究及高职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尽一点绵薄之力。
  
  注释:
  ①请参阅《职教论坛》2003年第22期“探索争鸣”栏目的一组文章和《职教论坛》2004年12月(下)刘小青,葛力力的《重新认识“服务论”》。
  ②请参阅《职教论坛》2006年9月教研版邱立中,裘广宇的《审视高职教育服务性与“定单培养”模式》。
  ③请参阅《职教论坛》2005年2月(下)胡延华《对职业院校“双师”的反思》和《职教论坛》2005年5月(下)葛力力《关于“双师”的几个问题》。
  ④请参阅《职教论坛》2007年6月(下)柴福洪《从经济学角度谈高职院校特色建设》和《职教论坛》2007年9月(下)葛力力《关于高职文化课“点菜式”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8月.
  [2]辞海编委会.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
  [3]教育部人事司,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6]徐国庆.什么是课程[J].南昌:职教论坛,2007年2月(下).
  [7]郭峰,饶异伦.基于泰勒课程原理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研究[J].南昌:职教论坛,2006年3月教研版.
  [8]雷正光.高职课程及其体系和目标研究[J].南昌:职教论坛,2005年6月(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