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打骂孩子后要怎么补救 该不该打孩子
 

打骂孩子后要怎么补救 该不该打孩子

发布时间:2019-01-25 04:47:25 影响了:

   编者按: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没挨过打的肯定不多:贪玩了、打架了、撒谎了、成绩下降了……那时候,“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被很多父母认可。现在,当我们自己也做了父母,当各种育儿观念与方法轻而易举地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到千家万户时,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就产生了。
  
  每次打了儿子以后我心里都不舒服。一是担忧,教育科普宣传都说打孩子简单粗暴,容易产生心理创伤与亲子隔阂;二是无助,我觉得自己对儿子的教育充满无助,打是没办法的办法;三是疑惑,打了他管用吗?你看他被打的时候哭得痛彻心肺,泪痕还没干,又玩得热火朝天了;四是内疚,我是那么爱儿子,看到他痛哭,我也很痛苦……真希望我在纠正孩子问题的时候能有一种比较确信的心态,而不是内疚或后悔。
  一个焦虑的妈妈
  
  孩子们
  因为什么挨打
  
  弄坏了好东西
  田田妈妈:新买了一只精美别致的金表,可没几天就被田田弄坏了,玻璃面砸碎了,指针也掉了一根,想到花了近一个月工资的金表就这样成了废品,我心疼得不行,打了他一通。
  好心办坏事
  壮壮妈妈:我正忙着,听见一声玻璃碎响,跑过去一看,鱼缸摔下来了,金鱼在挣扎,地板全浸在水里,我气得狠狠地拧了他的耳朵。
  不听话,对着干
  浩浩爸爸:这孩子就像是存心跟大人对着干,你说东他偏西,你说不行他偏坚持。今天,我提醒他该上床了,他又冲着我大吼大叫:“我就不,我不要你管!”我不管谁来管?我把他拎到床上,狠狠地收拾了他。
  屡教不改
  萌萌妈妈:从萌萌上幼儿园起,我就一再强调玩具玩好要收拾归位,但她就是屡教不改。今天,我一看客厅又是一片狼藉,心里的火一下子冒了上来,我打了她,看她还长不长记性!
  调皮捣蛋,不守规矩
  能能妈妈:我这儿子太淘气,不守规矩。昨天带他出去吃饭,他和几个伙伴在席间你追我赶玩疯了,竟打翻了桌上的碗碟。难堪之下,我甩手就给了他一记耳光.
  惹是生非、闯祸
  点点妈妈:点点总是惹是生非,这不,今天又闯祸了。我接他时,老师和家长都板着脸候着我呢,说点点跟小伙伴打架,还咬破了人家的脸。我赔着笑脸向老师、家长道歉,回到家里一股怨气就变成了一顿暴打。
  违反安全规则
  文文妈妈:跟文文反复交代过,不能爬阳台上的栏杆,今天还是让我撞上了。虽然没有发生事故,我还是拧了她的屁股,如果不采取一点极端的手段制止她,一旦发生了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触犯道德底线
  力力妈妈:今天儿子多了一个玩具,问他从哪儿拿来的,他说是爷爷买的。但一核实根本没这回事,我一再追问,竟是从隔壁毛毛家拿的。想到他小小年纪又是说谎又是随便拿人家东西,我气得给了他一记耳光,看他还敢不敢再拿别人的东西。
  ……
  
  该不该打孩子
  
  反对方:不该打孩子
  观点一:父母无知,自己该打
  很多时候父母为孩子“淘气”、“捣蛋”、“不听话”而生气,其实是自己对孩子的好奇心或主动探究行为缺少正确的认知与必要的支持,因此,真正该打的是无知的父母,而不是求知的孩子。
  观点二:父母无能,发泄情绪
  打孩子是父母教育无能的表现,说明我们不能通过教育的智慧与技巧改造孩子,只能靠武力压制孩子,这既不公平也不艺术。有多少成长的问题最终是靠武力来解决的呢?打孩子只是发泄了我们自己的不良情绪。
  观点三:心理创伤,后患无穷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具体表现为:说谎,为避免皮肉之苦,孩子能瞒则瞒,能骗就骗;懦弱,经常挨打的孩子学会了绝对服从,个性压抑被动,自卑懦弱;孤独,打一次就意味着自我否定一次,孩子会逐渐感到“低人一等”,显得沉默孤独;固执,打骂会激起个性倔强的孩子的对立情绪与逆反心理,越打越犟,越打越坏;粗暴,家长如果经常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孩子在屈服的同时也会习得这种暴力倾向。
  
  支持方:该打就得打
  观点一:强制是必要的
  孩子在适应社会规则的过程中,强制力是不可避免的。打是一种严厉警戒,它告诉孩子有些禁区与界限是不能逾越的,一旦越雷池就得承受责罚的苦果。
  观点二:打了才长记性
  对有些孩子而言,说理教育收效甚微,大人的苦口婆心他根本不往心里去。这时再犯错误就得打,皮肉虽然受苦了,但记性会长,以后就知道有意规避这样的错误。
  观点三:打也是教育方式
  教育要严慈相济、赏罚分明,打就是严与罚的方式之一。孩子的成长需要春风化雨般的摆事实、讲道理,也需要批评、责罚等严厉手段。年幼时有几次刻骨铭心的教训对人的一生没有坏处,很多名人名家的童年都有过被父母痛打的经历。恰如其分的打骂不仅不会造成心理阴影、亲子疏离,反而构成了成长过程中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专家的意见:
  我并不主张打孩子,但如果父母感到非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话,我也不绝对反对。问题的关键不是能不能打、要不要打,而是应该怎么打,即如何适时适度地打。
  ●六种情况下不该打:
  1.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时不能打。
  不知者不为过,这种情况下打孩子,孩子会觉得委屈和无辜。家长应该利用这次教训,让孩子直接体验这样做的后果,并向孩子明确大人对此事的态度,告诉他今后不要再犯。
  2.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时不能打。
  父母没有在某方面以身作则时,不要急着去打孩子。应等自己改正了这方面的错误,清楚地知道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做时,再向孩子提出自己的行为要求,如有违反再实施惩罚,这样孩子会把惩罚与明确的错误联系在一起。
  3.好心办坏事时不能打。
  壮壮想给金鱼换水,结果却打破了鱼缸。这是由于孩子小,经验少,动作技能差而好心办了坏事。在这种情况下打孩子,孩子做事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我们应该首先肯定孩子想做好事的良好动机与愿望,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看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的结果。这样“坏事”就能变成孩子获得新经验与学习新技能的好机会。
  4.探究行为破坏了有用的物品时不能打。
  有位母亲因为孩子拆坏了手表而揍孩子,陶行知幽默地说,恐怕中国的爱迪生就这样消失了。母亲很后悔,想补救。陶行知建议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手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钟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孩子成了学生,修表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打不仅不能复原被损坏的物品,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敢探究。所以家长不妨充分利用被损坏的物品帮助孩子了解物体的性能。当然,大人也应该让孩子了解物品损坏的代价与大人的痛惜心情,提示孩子学会征询大人的意见或学会寻找废旧物品来替代。
  5.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很多活动是无意识、不自觉的,他们的自主性、控制感正在萌发。这时打孩子没有太大的社会性矫正意义,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感到羞怯与自我怀疑。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父母不妨试试这些方法:冷处理,使他们明白靠吵闹并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自然后果法,在不造成身体伤害的情况下,让孩子体验自身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比如物品损坏了,不要急着给他重买,让他体验一下没有的不便与遗憾,从而懂得爱惜物品。做出生气的表情,很多孩子会因为父母生气的表情而中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6.特殊的孩子不能打。
  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不能打,过于敏感细腻的孩子不能打,曾经受到严重心理伤害的孩子不能打。对这些孩子动手,无疑于雪上加霜。
  
  ●三种情况下可以打:
  1.当孩子触摸危险品、到不安全的场所去时。
  由于年龄小,孩子往往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会做出像拨弄电插座、旋转煤气开关、玩火、爬窗户等危险行为。类似情况下,当口头说教无效时,家长可以通过责罚及时有效地制止。
  2.当孩子故意犯错、屡教不改时。
  大人已经多次提醒他有规则存在,但他仍故意犯规或犯规后丝毫不认错;当孩子反复犯同样的错误,屡教不改时;当孩子听不进道理或对温和的说教不敏感时,可以以打警醒。
  3.当孩子某些行为习惯倾向有可能发展为缺德或违法行为时。
  如打骂自己的长辈,偷拿家里的钱去买喜欢的东西,喜欢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孩子并以此为乐,这些情况应该严厉惩罚,让孩子懂得这些事是万万不可尝试的,逾矩就意味着要受到惩戒。
  
  ●打孩子的技巧:
  1.冷静了再打。
  责打要用理智的头脑,而不是暴怒的心情,暴怒之下打孩子容易失去分寸。扬起巴掌前,要先迫使自己回答这两个问题,是自己需要打孩子出气,还是孩子的确需要挨打受教育?是自己的教育存在疏漏,还是孩子的确欠揍?这样才能确保自己打得对、不内疚、不后悔。操起来就打,打完了再抚慰,这是让可怜的孩子替神经质的父母受过。
  2.及时体罚。
  年龄越小,事情的因果联系要越密切。等事情过去几天再惩罚或将几件事累加起来一起惩罚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孩子会不明白自己为何挨打。因此,家长要坚持随错随罚,使错误和体罚所带来的痛苦能建立起联系。当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时,他就会联想起随之而来的不愉快体验。
  3.讲明道理。
  罚要在明处,在对孩子进行责罚的同时,要讲明道理,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同时,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只要自己改正了错误,仍然是个好孩子,给他改正错误的动力。
  4.给出建议。
  很多家长只是对错误行为作出禁令,但并不提供替代错误行为正确的方式。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即使保证了,下次还是难免再犯。所以,家长一定要说明应该怎么做,指导孩子的正确行为。“你不可以在墙上乱涂乱画,但卫生间的瓷砖上可以画,黑板上也可以画。”只有帮助孩子解决了问题,才能使孩子避免重蹈覆辙。
  5.态度一致。
  惩戒孩子的时候,家庭成员要保持一致的态度,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不同意见,甚至当面诋毁对方的做法。否则,教育的功效将互相抵消,家长的权威也会受到影响。
  
  ●打孩子的禁忌:
  1.不要当众责罚。
  当众责罚会让孩子觉得难堪、受辱,自尊心强的孩子甚至会和父母发生顶撞,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所以,父母尽量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这样做既保护了孩子的尊严,也使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达到较好的效果。
  2.不能劈头盖脸。
  残酷、虐待性地责打孩子,或者劈头盖脸地乱打一气,这种做法要坚决制止。这不仅容易伤害孩子,还会使孩子丧失自尊,产生羞辱感,学会仇恨与报复。所以,打孩子不要打头脸,也不能使用工具,如鞭子、拖鞋等。
  3.不要事由泛化。
  很多家长打着打着,往日带孩子的辛酸与委屈一齐涌上心头,于是一边漫天诉苦,一边抱怨数落孩子过去的种种劣迹,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坏孩子。到后来,反而淡化了挨打的真正原因。比较理智的做法应该是就事论事,让孩子牢记自己受惩罚的原因。事由泛化既纠不了往日的种种错,也改不了今天的一个错,亲子双方都是白折腾。
  4.不要经常性打骂。
  俗话说,“常骂不惊,常打不怕”,经常挨打的孩子会习惯于挨打,逐渐养成一种即使挨打也满不在乎的态度,成为一个“软硬不吃、刀枪不入”的人。所以,体罚要慎用少用,但用一次就要争取一次的效果。
  
  相关链接
  国外立法限制打孩子
  德国:如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孩子就会请求附近的警察援助,警察将依据《公共场所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时排除不法侵害。
  加拿大:社会对儿童的保护很全面。保护、教育儿童人人有责,儿童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如果父母不称职,社会就会介入。学校的老师如果听到孩子说被打,或者看到孩子身上有伤痕,不必通知父母,就有责任报告儿童保护会。
  美国:只要打了小孩,无论是轻或重,都可能成为虐待,法院将以严重犯罪来审判。据悉,该罪名在美国最高可判三年监禁。
  英国:政府公布了一项提议来限制父母打孩子屁股,父母教训孩子时只能用手打屁股,手里不得拿任何其他东西。当然,也绝不允许拍打孩子的头、眼睛和耳朵。该提议受到了英国儿童权利组织的欢迎。
  此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负责人和“教育但不打骂”运动的负责人一致认为,打骂是必须加以取缔的习惯。以色列最高法院已禁止打孩子。瑞典、丹麦等国也规定不能打孩子。
  
  编后:虽然我国还没有法律规定父母不能打孩子,但《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明确了成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我们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也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来探讨,减少打骂带来的心理伤害,发挥其教育作用。因为如果你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它,那就等于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身心虐待。所以,体罚的使用仍应该慎之又慎。
  (作者系江苏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副教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