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关于集体备课改革的再思考]
 

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关于集体备课改革的再思考]

发布时间:2019-01-28 03:56:45 影响了:

  集体备课是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大规模强化备课力度,整体提高办学效益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提高教师素质,探索教学规律的科研活动。近几年来,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更多地强调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往往忽视了教师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堂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对教材、学生以及教学过程的调控。集体备课不仅可以减少大量重复、低效的劳动,还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发挥群体的智慧,可以说,提高课堂效益的直接途径就是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目前,由于小学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集体备课往往只流于形式,大多数集体备课变成了分头、分工备课,然后把备好的教案复印分发给同科组的教师了事。学校在评价教案时也往往以教案的书写工整与否,在教案旁边补充内容的多少来评价教案的优劣,很少关注教案上补充内容的质量。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写教后反思,但是反思写的位置不是在教案的下方或旁边,而是另外取纸写,造成教学反思与教案分离,反思的内容对教案的再次修改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造成集体备课的质量难以提高。
  近日读了段立庆老师在《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第1期发表的一篇文章《小学教师集体备课的思考与探索》,文中段老师提出了非常周密的“五步式集体备课模式”:备――形成“试上教案”;听――验证“试上教案”;评――形成“定型教案”;改与教――合理使用教案;思――查缺补漏,改进教法。
  看了这篇文章我为段老师周密的思考所折服,但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有些环节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是很难完成的。比如文中提到的第二步:听――验证试上教案。为了验证“试上教案”的适用性,由主备人拿着“试上教案”进行“实战演习”,备课组其他成员全部进班听课,大家在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写下心得体会,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环节中有两点很难做到:一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经验难以确定;二是操作起来困难。集体备课肯定是提前备课,至少是提前一周进行备课,而且教材中安排的知识都是存在逻辑联系的,后面的知识大多数都要以前面的知识为基础,这在数学、英语两门学科中尤为突出。提前试上教案,怎样确定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是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基础,还是在学到该课时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如果是现有的知识基础,试上时肯定要突破更多的重点、难点,而其中的一部分重点、难点在教学进行到该课时有可能已经学过了。另外,在我们繁重的小学教学中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进行试上和评析,这在现实的教学中较难做到,而且随着学校监督力度的削弱,这样的程序很可能会流于形式,甚至被省去。也就是说,这个环节理论上行得通,但操作性不强。第二步的试上存在困难,那第三步的“评课”也就显得不现实了。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听”、“评”等环节成为现实,真正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怎样制定集体备课模式才能既科学周密,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呢?笔者认为解决的办法是,使用前一届老师的相应学科的教案。当然,在使用时不能简单地“拿来主义”,而是要根据目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自己班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备课。对原教案进行增、删、调、改等复备,使原教案为我所用。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是在学期结束时对这一学期的教案进行评比,然后将教案上交学校,学校就把教案处理掉了。其实这是对教师工作成果的不尊重。教师在复备时会补充很多相关的知识,包括上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机智、成败分析及反思,等等。这样既有实实在在的上课经历,又有对课的得失的评析,比试上教案情况要真实的多。一本好的教案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学艺术的总结。如果我们使用前一届老师的教案,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新,就会少走许多弯路。同时,使用前一届的教案可以避免重复劳动,还可以有新的创新,操作起来也很容易,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学校要做好教案评价的引导作用。学校对教案使用情况的评价是教案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只有学校领导对教案的二次使用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才能促使教师有效地使用教案。具体做法是:(1)领导重视。全部行政领导深人备课组,与一线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指导开展集体备课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2)落实时间与地点。为了确保教师们既能参加市区教研活动,又能在本校开展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学校统筹规划了全校一至三年级的文科组、理科组、英语组和艺体组的集体备课时间和地点,并分发到年级组和教师手中,保证各备课组成员都能在规定时间和指定地点参加集体备课。(3)强有力的监督评价体制。学校成立由学术专业委员会、首席教师、行政领导组成的监督班子,定时或不定时对各备课组开展的集体备课进行检查和指导。教师教案的评价标准不是字数的多少,字迹的工整与否,而是教师对旧教案的个性化批注和修改,对教学过程的再设计。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如果把段老师提到的集体备课步骤中的第二步试上教案改为应用上一届教师的教案,是不是可行性就大一点了呢?其步骤可以改为:(1)针对上一届的教案进行集体研讨,根据自己的上课风格以及学生的特点提出自己的疑问和修改意见。(2)在上课之前对教案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形成定案,以备上课时使用。(3)针对自己上课的得失进行反思,再次调整教案,以供下一届教师使用。
  
  参考文献
  [1]段立庆.小学教师集体备课的思考与探索[J].基础教育参考,2007(1).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东海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