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浅议小学低段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浅议小学低段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9-02-02 04:35:10 影响了:

  摘要: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逐步上升。在教学中灵活巧妙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形象性思维的矛盾,而且对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起到催化的作用。但是,因为低年级的学生自控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对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课堂上进行动手操作时经常会出现混乱现象,而且很难收回来,从而导致课堂拖堂,教学任务完成不了等一系列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动手操作时如何做到“乱”而有序,“乱”而有效,值得我们探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同行们探讨。
  关键词:小学低段 数学课堂 动手操作 有效
  
  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在于教师在一堂课上传授内容的多少,而在于课堂上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知识。数学课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乏味,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课堂上教师应经常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新知。如果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成为一个学习主体,共同参与,共同活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高涨起来。我从教十几年,近四年,我有幸任教一二年级的数学,这对我来说是个挑战。众所周知,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他们的行为不以你的意志而转移,在课堂上缺乏一定的纪律意识。因此,在课堂上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时,教师如何能做到“乱”而有序,“乱”而有效,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乱”而有序
  数学课上,我们教师经常会精心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难点知识,可有些时候由于设计得不合理也会让教学流程受到阻碍。例如,在教学“认识角”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目标,我设计了一个“变变变”的活动,利用学具中的活动角,师生一起进行动手操作,探索角中的秘密。学生看到老师手上会动的角后感觉很好奇,一下子就萌生了玩的兴趣。当然,我的设计目的就是让他们在玩中发现关系。具体活动的流程如下:
  师:刚才你们看到老师手上的角会变是吗?你想变吗?那就请你听老师的指挥来变。变变变,请你变得比我大。说说你是怎么变的。
  生:把角的两边拉开、张开,角就变大了。
  师:变变变,请你变得比我小。说说你是怎么变的。
  生:把角的两边合拢、靠紧,角就会变小。
  这时有很多的同学还在集中精力地玩角,就是刚问的两个问题都没有去思考,因为担心我马上追问“角在变大、变小时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当这个问题出现时,学生们都糊涂了,学生们只会说“两边拉开角就变大,两边靠紧角就变小”,而边的长短没变无人能说,而且还有很多学生在自顾自地玩手上的活动角。这时,我不禁扪心自问: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玩得热火朝天,可是学习效率何在?
  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不能允许学生任意地去玩活动角,从而扰乱教学流程。于是,我决定把自由玩的时间放在课前,这样不仅提高可课堂效率,也满足了学生自由探索的要求。同样是利用活动角进行探究,这次我将活动过程进行了修改。
  师:“变呀变呀变呀,请你变的比我大呀!”
  生(边唱边动手操作):“变呀变呀变呀,我就变的比你大呀!”
  师:“说说你是怎么变的。”
  学生说出把角的两边拉开、张开,角就变大,这时,我趁机教学“两边拉开、张开其实就是角的张口变大了,张口变大,角就变大”,引出了“张口”二字。
  师:“变呀变呀变呀,请你变得比我小呀!”
  生:“变呀变呀变呀,我就变得比你小呀!”
  师:“说说你是怎么变的。”
  学生同样说出了把两边合拢、靠紧,角就变小,这时,我就总结“两边靠紧、合拢其实就是角的张口变小了,张口变小、角就变小”。再一次强调“张口”,让学生从变角的游戏中得出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解决了难点,但活动还没有结束,我又添加了一个层次,出示了一个特制的角(角的两边特别长,还可以伸缩,用两根能伸缩的天线制成)。
  师:“你能变得比我大吗?”
  学生把活动角的两边拉开使张口变大,变出了一个比我大的角。
  师:“你能变得比我小吗?”
  学生又把活动角的两边靠拢使张口变小,变出了一个比我小的角。至此,学生已经初步感知到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而与边的长短无关。学生利用手中的活动角,通过一系列的变角、比角活动,特别是当两边较长的角展示在学生眼前时,学生的认知已从初步感知转化为深入体验角的大小与张口大小有关与两边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了。当提出如何证明学生的角和老师的角一样大时,学生很自然地就想到了比一比两个角的张口,而不是比边的长短了。
  两次都是用学具中的活动角进行动手操作探究问题,但是因为问题分层次呈现,更接近儿童化,步步进行引领,终于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二、“乱”而不慌
  动手操作时,如果学生对同一问题出现了分歧,教师不能像热窝上蚂蚁乱成一团,而是要沉着冷静,做到乱而不慌,乱中取胜。对出现多种意见时,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要让学生说出理由。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
  在教学“几时几分”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拨出3时55分的钟面,没想到学生用学具钟面拨出了三种情况表示这一时间:①2时55分的钟面;②3时55分的钟面;③11时20分的钟面。我感到很奇怪,因为根据课堂上的表现,学生好像个个很有把握的样子,可动手拨起来却是五花八门的。这时我并没有着急判定哪个是对,哪个是错的,而是让学生思考,互相讨论。拨出2时55分的学生的理由是时针指着3就是3时了,分针指着11是55分,所以是3时55分;拨出3时55分的学生的理由是时针过了3快到4了,是3时,分针指到11表示55分,所以是3时55分,快要到4时了;这时11时20分的学生不说了,他们知道自己把分针、时针都搞错了。
  经过十几分钟激烈的争论、交流,学生们最终达成了一致的观点,对时间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堂上学生个个面红耳赤,情绪高涨。低年级学生的天真活泼、聪明可爱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无所顾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时间的认识,我又让学生练习用钟面拨出11时55分、6时55分、1时50分等时间。
  三、“乱”而有获
  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学起来很困难,特别是计算课,一节课都在进行着数字的加加减减,所以在计算课中更需要动手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时,学生们刚学完乘法,紧接着就学习“倍”的知识,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点;而学生们还没有完全弄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又开始学习“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只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如果不创设一些可操作的活动,学生学这块知识是很累的,而且效果也不好。因此,在课堂上,我创设了摆多彩圆片的活动:让学生红圆片摆2个,黄圆片摆4个,并说出黄圆片是红圆片的几倍。这样他们一眼就能观察到黄圆片的个数是红圆片的2倍,而且学生对多彩的圆片特别感兴趣,他们都愉快地、反复地进行着这种活动,学得不亦乐乎,学习效果也很好。在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时,我又创设了一个拍手游戏:如(1)老师拍4下,你们拍的是老师的2倍,你们拍几下呢?大家一起拍;(2)老师拍4下,老师是你们的2倍,你们拍几下呢?学生们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不但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了快乐。课堂上看起来有点乱,但是这样的课堂是“乱”而有获。
  四、结语
  数学课堂没有语文课那么多华丽的言语;数学课没有美术课那么五颜六色充满幻想;数学课没有音乐课那么活泼奔放……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创设一些可动手操作的活动,来提高课堂的效率。动手操作为那些天资聪颖、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主动发现和创造的天地,同时也为那些有“缺陷”“缺点”的学生提供了获得知识的直观支撑点。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比一比、摆一摆、拍一拍,让学生的手、眼、口、脑都充分动起来,自始至终处于积极参与学习的状态下,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真正做到“乱”而有效。
  
  参考文献:
  [1] 郭丽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教育》,2001
  [2] 杨庆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12
  [3] 周日南,《小学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张静莲,《数学教学创新说》,方志出版社
  [5] 施勤、柴林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
  (责编 张晶晶)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