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论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中
 

[论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中

发布时间:2019-01-13 16:10:30 影响了:

  摘 要:目前,信息技术正以其空前的渗透力,影响和改变着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为生物学教学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实现了生物学教学由微观向宏观的转换,并给学生以丰富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物课程 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具体地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是:
  1.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社会需要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为培养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
  ・学校教学环境的信息化,这主要是学校的信息化的设施。
  ・教师、学生的信息化,主要通过教师、学生的信息教育实现。
  ・教学的信息化,这主要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完善予以实现。
  在这三个要素中,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是最重要的一项要素。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3.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有利于这一信息过程的实现。应首先考虑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促进课程内容的学习,它是课程整合的首要目标,我们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十分强调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它是十分具体的,又是对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实现生物学教学由微观向宏观的转换
  
  微观性是高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必修本)分两册共九章,从第一章至第六章基本都属于微观生物学的内容。如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包括三个小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这些内容作为学习生物学的入门知识和基础,是高中生物学教材的重点,但由于其较强的微观性,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也成为初学者学习生物学的一道难关,不少学生因此就对生物学的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在传统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处理的一般方法是以教师的语言讲述为主,以板书、挂图和模型等教学手段为辅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重复识记进行学习,使学习成为枯燥乏味的被动接受过程,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和灵活性受到制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遏制。
  运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从网络中可以得到有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等方面的课件和资料,通过教师的改造、重组和整合,运用于探究式课堂教学。例如,运用网络多媒体课件进行“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这节课的教学时,可先演示色彩逼真的细胞亚显微结构全形,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通过图形中细胞质基质部分的闪动和色彩显示,让学生能正确地区分出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接着逐一演示和局部特写放大各个细胞器,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和主体探究的过程,掌握各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线粒体为例,教学时可将细胞中的线粒体进行闪动、放大并由外到内将其各个部分,分别进行定格特写和重复演示等技术处理,同时提出探究问题:线粒体的形态如何?结构如何?其内膜有什么特点?内膜的结构与其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让学生通过积极探究、自主发现,理解并真正掌握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实现了生物学教学由微观向宏观的转换,一方面突破了微观的限制,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微观结构,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素质的提升,其教学效果为传统教具所无法取代。
  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过程的整合是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使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实现学科内容的有效学习。
  
  三、现代信息技术能优化学习环境,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1.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和交流。
  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学习或讨论,对于所学内容不明确的或不易弄懂的,可以反复调看。学生还可以带着问题,通过计算机与网络中心的服务器连接,上网到虚拟科学馆、生物园、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体性。在网络教学中,可以轻易地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学习《生理卫生》生殖系统一节时,男女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计算机网络中搜寻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及自身性发育中的疑惑问题,同时还可以就某些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不仅解决了多年来生物学教师难以解决的教学实际,同时也充分证明了运用网络技术可实现生物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和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平等互动。
  2.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机――优化导入环节。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对学习的愉快情感的体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采用或是绘声绘色,或是实物展示,或是幻灯辅助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难免容量小,手段单一。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具有多媒体集成性、交互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如:在教学《鸟类的多样性》时,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件的开始,以一幅高山瀑布的画面配合流水潺潺、百鸟争鸣的声音,然后展示几种我国特有的珍稀鸟类的图片,便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3.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优化学生获得新知识的环节。
  进入新课题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很多抽象的、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知识又经常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障碍。如果在教学中将这些抽象知识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具体化、形象化,配合学生的讨论、交流,其知识的接受和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效果。如:在《开花和结果》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应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由桃花变成果实的过程,再播放图形动画,配以教师讲解,学生便会很好地弄清花的结构、传粉、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形成的过程。多种感观的刺激使学生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从而掌握了更多知识。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促进其信息能力的发展――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生物学教学方式和以指导为主的教学方式一般都采用传递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校园网的出现,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发展的学习环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也必将从演示教具变为学生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工具。在网络环境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是多向互动的,学生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源,(教师作为一种信息源之一)通过检索、学习、构思,将有关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方式。这种新型的、比较民主的教育关系将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培养和促进其创新精神、信息能力的发展,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小结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运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实现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使学生能以探索者、研究者的主体角色参与教学过程,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智慧潜能得到开发、创新素质得到提升。同时也使生物界微观领域的细微莫测,生理过程的抽象深奥,生命活动的动态复杂,得到生动、形象、逼真和惟妙惟肖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林燕金.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2]崔茂坤.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优势.中小学电教,2006,(03).
  [3]傅钢善.论信息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信息技术教育,2003,(11).
  [4]叶海滨.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中小学电教,2006,(09).
  [5]张玲雄.谈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上海教育科研,2002,(09).
  
  (作者系重庆涪陵区长江师范学院李渡校区生命科学系硕士)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