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口译中的非语言因素] 影响口译的因素
 

[口译中的非语言因素] 影响口译的因素

发布时间:2019-01-18 03:45:31 影响了:

   [摘要] 口译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际和认知过程,包括理解、分析和输出三个阶段,其难度很大,需要高智力和高技能,要在瞬间把握两种语言的转换,当场得到预期的反应。与笔译相比具有时间上的即时性、内容上的随意性和译者的孤立无助性等三个特点。为了进行成功的口译,除了具备丰富扎实的语言功底,译者还应重视并充分利用口译中的非语言因素,使其起到帮助译者理解和表达的作用。
  [关键词] 口译 口头表达 隐秘性 说话人
  
  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在她的著作和文章中,对口译理论有过多次阐述。她认为,口译“并不是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理解言语,然后再用别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将它表达出来传达给别人。翻译的优美和意义正在于它始终是沟通表达和理解的桥梁”。口译的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理解、分析和输出三个阶段。口译的原则非常简单,就是把话语看成是交际的整体形式,然后再根据更完整的认知结构在另一种语言中寻找合适的共同点,使别人理解与原语相同的思想。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口译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际和认知过程,需要高智力和高技能,要在瞬间把握两种语言的转换,当场得到预期的反应。与笔译相比具有时间上的即时性、内容上的随意性和译者的孤立无助性等三个特点。四川外国语学院的李芳琴指出,口译具有即时性、信息来源和传递渠道的多层次性和口语性三个特点;口译的标准是准、顺、快。为了进行成功的口译,除了具备丰富扎实的语言功底,译者还应重视并充分利用口译中的非语言因素,使它们起到帮助译者理解和表达的作用。
  一、口头表达的隐秘性
  译员接受和理解谈话内容,通常是以即席的口头表达形式出现的,我们称之为口头语言。口头表达在内容上具有隐秘性。比如说,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一起聊昨天发生在他们办公室里的一件趣事,其中一个人只要一提到某一句话,另一个人就会联想起那件趣事,哈哈大笑,而别的人也许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呢。在进行会议翻译时,译员既不是谈话的直接参与者,又不是一般听众;而说话人并不是对着译员说话,而是对着了解主题、了解前后关系的同事们说的。对译员来说,口头表达的隐秘性在这里表现得尤为明显(李逵六,1994)。一般说来,大学教师和新闻记者讲话,比较容易翻译,因为他们习惯于对听众说话,间或做一些解释,并且尽力准确地表达思想,但能够这样说话的人实在为数不多。译员常常遇到的情况是:他需要根据前后关系把听到的话消化了,再找出谈话中的深层含义,分辨出哪些是说话人想说又没有直说的内容,最后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在国际会议上或国际交往中,相互之间虽然不会一无所知,但要相互理解,仍存在着不少障碍。有些参加国际会议的人说起话来好像同自己的同乡说话一样,听者所接受的则不仅是另一种语言,而是另一种表达方式和另一种文化背景。例如,中国人在谈到货币问题时以人民币为单位,对于其他国家人来说就需要换算才能知道其价值,简便的方法是用通用的美元来表示。
  谈话的隐秘性主要出现在谈话开始或者突如其来的简短交谈中,这时译员通常毫无思想准备,而且对谈话内容又不熟悉,一时又找不到连接点。但有经验的译员会很快找到联系,马上适应谈话主题。
  译员在工作时,要理解哪些是想说而没有说出的意思,言语间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一般情况下,译员对口头语言的隐秘性是有了解的,因而采取注释的方法。有分析经验的译员不仅能知道含蓄的信息,而且能领悟出谈话的背景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些中国人见到外国人喜欢突然问一句“怎么样?”这短短3个字,不同的情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可以指身体怎样?吃得如何?谈判是否顺利?如何正确理解,这就要看译员对语言隐秘性的认识程度了。
  二、说话人、说话的内在逻辑和目的
  同一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尚且会产生很大的困难,何况属于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文化关系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所以,译者在进行口译之前,应尽可能地利用已知信息,对谈话做出一定的预设和猜测,减轻现场口译时的压力和困难。
  1.说话人
  说话人是谈话的触发者,又是谈话的参与者。他说话的目的直接:说明一个问题,代表某种利益,说服犹豫不决的人。正因为说话人是谈话的参与者,因此译员对他的话不能孤立地看,而应联系到整个情况。可以说,说话人要说的话,对于译员来说已经具有某种可以猜出的性质。
  说话人的身份是由他的地位、他的政治态度和和他的职业确定的。因此,译员要理解说话的含义,就必须搞清楚说话人的身份,他是教书的还是当官的,是美国人还是新西兰人,是经商的还是搞科研的。
  为了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并做出正确翻译,选择合适的褒义或贬义的词语,译员要克服先入为主,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谈话的内容。例如,有一位译员随中国代表去大众汽车总部访问,由于时间仓促,事前对谈话对象和谈话内容一无所知。谈话双方一坐下,就谈到上海桑塔纳轿车的国产化问题。译员凭自己的理解推测,德方可能是不主张中方拥有较高的国产化比重的。因为上海国产化高了,德方赚钱不是少了吗?后来,听了好一阵,才明白了双方的基本态度,翻译起来也觉得顺当多了。
  了解说话人,不仅对理解很关键,对表达也同样重要。在口译之前,译员应根据说话人的特点,为所用的语言定一个基调。一般说来,美国人的特点是坦率、自信,应尽量避免用about,might,some等词语;北欧人办事讲计划、节奏不快,应放慢语速,用清晰详细的字句;日本人注重级别,应对各级别的称谓有一个准确的了解;英国人重修养讲礼仪,应主动采用polite form。
  2.说话的内在逻辑
  有时,说话人说出的事,译员一时不能领会,这时,译员要善于分析,仔细考虑,找出说话的内在逻辑,探明可能的意义。译员一定要分析谈话的内在联系,因为要正确理解,有时非了解隐匿的意义不可。
  塞莱斯科维奇女士讲了她自己的一次经验。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当她听参加会议的代表说穷人的货币支出高于富人时,她觉得不可思议,怎么收入少的反而会支出高呢?
  在这种缺少背景知识以至无法理解谈话意思的情况下,译员应意识到,说话人对谈话主题往往比自己了解得更清楚。说话人在正式的场合是不会信口开河的。这时,译员可以先将听到的话语照字面翻译,即使有些笨拙也不要紧,不要按自己的理解随意改动或加入自己的褒贬。在谈话进一步展开时,译员一边翻译,一边听,一边分析理解,弄清了谈话的内在逻辑后,就可以进一步大胆、灵活地翻译了。如上例中,塞莱斯科维奇女士就处理得很好。她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先是有点生涩地照译了。后来,在翻译过程中,她从概率论的观点出发考虑这个问题,并突然想到相对性这个概念,按收入比例穷人支出的钱当然比富人要多得多。于是,问题解决了,下面的翻译就十分流畅了。
  3.说话的目的性
  国际会议或其他会谈的每一次谈话,都是有其目的性的。完全没有目的的闲谈可能是思想贫乏的表现。如果有人说:“这棵树真大。”听话的人自然会问:“他为什么说这句话?”如果这句话是在大树下手拿电锯的伐木工人说的,就有可能有多种多样的意思,我们要注意的是它的目的性。它可能是说这树太大了,不好伐;也可能是说这树伐倒了有些可惜。如果翻译这句话,译员就应采用相应的语气和措辞。了解说话的目的性是全面理解谈话内容的重要因素。不了解目的,谈话就会失去了中心。目的性在谈话的开始时并不明显,交谈几句后才会逐渐表现出来。所以,听懂谈话,并做出合适的翻译,听懂其目的性是很关键的。译员一旦清楚了说话的目的性,就可以比较容易的分析谈话的全部内容了。
  三、文化差异
  口译的过程是分析综合的过程,可以分为语音听辨、语法层次分析、语义和篇章分析、文体修辞分析、文化分析、意义推断和综合。翻译中的理解离不开阐释,阐释又以两种相关语言文化知识为基础,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实践证明,理解上的困难不一定来自语言本身,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理解上的困难反而常常是文化上的差异,而跨文化研究除语言外,还有交际、人文、风俗、习惯、传统、宗教等因素。
  朱�基同志在就职演说后回答记者的提问,记者问他当选总理时的心情,他说“我感到惶恐得很”。“惶恐”二字的语言涵义并不难理解,但是,如果选用“horrified”、“terrible”等语言层次的外文,就会使外国听众误解他的本意。中国人说“惶恐得很”,有时是一种谦虚的表示,意思是:我的能力还不太够,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或者表示某件事责任重大,有压力。此时,译员就应对这两个字正确定位,根据上下文、当时的交际环境、对朱总理的了解,用恰当的词汇表达总理的真实思想。
  “你辛苦了。”在中国使用范围很广,而英语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如果将这句话翻译成“you are tired.”“You’ve had a hard time”或“You’ve gone through a lot of hardships.”这种直接的翻译会使讲英文的人感到不悦甚至反感。遇到这种中国味很浓的语言,译者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对一个经过长途旅行后的外国人,可以说“You must be tired from a long trip?”表示关心和理解,外宾听了就会觉得和亲切。对刚刚完成了一项艰巨任务的人,可以说“Well done!That was a hard job.”这样,不仅表示了祝贺,还承认了对方付出的辛苦劳动。
  当外国人对中方为他所做的一切表示感谢时,中方习惯回答:“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直译为“It’s my duty.”中方的自谦之辞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被误解为“你是出于工作而并非愿意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这时,译者应译为“With pleasure”或“It is my pleasure”。
  如果在口译中套用“您是哪位”的表达形式,西方人会觉得十分不礼貌。如果一个人谈到自己的妻子时用“爱人”这个词,译者一定不能译成“lover”,因为lover在英语中表示情人的意思。
  总之,口译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难度,译员应具备百科全书似的知识。除此之外,译者应了解各国的风俗、文化,还应重视口头表达的隐秘性、说话人、说话的内在逻辑和说话的目的性等非语言因素,译前认真揣摩,对所译内容做出合理的推测,以便在现场口译时间紧迫、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译得通顺、准确。
  参考文献:
  [1]李逵六.口译――理论与实践,语言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外文出版社,2001.
  [3]李芳秦.新世纪口译――理论、技巧与实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5]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