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浅论新形势下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和措施_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浅论新形势下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和措施_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9-01-21 04:07:57 影响了:

  摘要:近年,伴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从市场因素出发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实施校企合作,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办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顶岗实习机会;加大市场开拓的力度,尽最大可能挖掘就业潜力。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人才培养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我国高等教育也从精英化教育逐步迈向大众化教育,这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与此同时,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2002年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10年为630万,专家预测,在今后几年内仍然会以每年近50万的速度递增。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人才,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当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出校门进入就业市场时,摆在家长和学生面前的已经不再是当初刚入大学校门时的骄傲和兴奋,而是能否顺利就业的现实压力。从2004年起,每年有大约30%的大学生不能按期就业,这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就业问题已经引起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
  
  二、从市场因素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在宏观就业形势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明确指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有毕业生66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也指出,2011年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力争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确保就业人数继续增加,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就业服务等重点工作取得新进展,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
  2.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
  由于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余地,在用人的层次结构、录用标准、选聘方式、雇用条件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3.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下滑导致就业问题突出
  大学生缺乏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对前途感到迷茫,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同时,高校宽松的管理模式也让大学生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上网、谈恋爱,而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素质的提高。另外,连年的扩招使高校的投入远远跟不上学校发展的要求,许多高校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大多超负荷运转,这也从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素质的下降,而就业市场对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却在逐年上升,大学生就业难也就不足为奇了。
  4.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导致大学生的择业观存在误区
  大学生择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尽管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较前些年有所转变,但依然存在市场意识淡薄、无视市场经济的严酷性、以自我为中心、一相情愿地进行自我设计等问题,而不想从基层做起、不想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不想到中小企业工作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浮躁的具体表现。还有许多毕业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择业时一味强调“我想干什么”,却不考虑“我能干什么”,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而是把目光盯在中心城市、沿海地区、大单位和热门行业,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这些都是阻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因素。
  
  三、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和措施
  
  1.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工作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高校要把信息服务摆在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便捷、有效、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尽快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要继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帮助大学生转变择业观,进一步完善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职业咨询、心理咨询等服务系统建设。
  2.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迫使高校纷纷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但是如何培养“订单式”人才却是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建立实用的素质教育体系。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专业技能操作比赛、教学实践成果评比等活动强化大学生的专业素质,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举行演讲比赛、小型辩论赛和小发明、小制作活动锻炼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二是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企业与学校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的目的是希望学校能为企业培养德才兼备的后备人才,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加强职业道德课程建设、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开设必要的职业道德理论课程,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各种职业道德领域先进人物的纪录片,举行职业道德方面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大学生逐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是加强专业设置,强化技能教育。高校应根据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情况和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适时调整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按企业提供的岗位人才规格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增设适用的新课程。同时,企业也可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订,使课程的设置既有职业技能教育的具体内容,又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
  3.办好校办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顶岗实习的机会
  学校可以依托自身的教学资源和优势创办一些相关的校办企业,这些校办企业既是经营单位,又是教学单位,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既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了解未来社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而使学校的教学真正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学生在校办企业里进行顶岗实习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也可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培养“双师型”教师。
  4.稳定现有就业市场,多渠道开拓新就业市场
  近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市场变化趋于显性化,一些传统行业变化较大,新行业、新职业不断出现。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应在努力稳定现有就业市场的同时加大对新就业市场的开拓力度。一是要加强与现有就业市场的沟通和联系。现有的专业就业市场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就业市场,应当牢牢把握住,并依托行业优势与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二是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情况,广泛动员,主动出击,千方百计收集岗位信息,主动寻找“细分市场”。高校很多专业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就业的面比较宽。因此,高校要深入各行各业寻信息、找岗位,尽最大努力挖掘就业潜力。三是要发挥校友会的作用,动员校友积极回校招聘毕业生。四是要鼓励教职工参与就业推荐工作。五是要积极引导、大力推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及学校所在地实施的各类项目的招募工作。
  在长期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我们认识到,要想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高校就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思想,明确岗位职责,以毕业生为本,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道路,不断完善各种既定策略,采取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措施,真正将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当然,缓解毕业生就业难不只是高校的事情,也是学生及其家长乃至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责编:路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