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最后的常春藤叶》无预设教学漫记]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
 

[《最后的常春藤叶》无预设教学漫记]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2019-01-25 05:10:05 影响了:

   一.缘起       一位朋友要上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客气地对我说,这文章该怎么上呢。对呀,该怎么上呢?以前,我总觉得这篇文章较浅,没有什么深度,人物形象一目了然,几乎就是什么脸谱式的,情节也很简单,几乎没什么跌宕起伏,讲什么呢?苦想之后,一无所得。走进教室,只见两位同学在为一道数学题争得面红耳赤,这样理解不对,不能离开原题目,走,问老师去。我们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对,自己的事自己解决,不能离开原题目。
   那就让学生自己没有禁忌地读,没有预设地走进文本,没有羁绊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吧。
  
   二.简单过程
  
   《最后的常青藤叶》的主题是“反映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那些生活在底层落魄的“小人物”虽然自己挣扎在艰难的求生环境里,却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并做出难能可贵的牺牲”。《最后的常春藤叶》选材的精妙之处在于“以小见大”、“悬念到最后才揭开(即“豹尾”)”,另外作品中歌颂的人物――老画家贝尔曼一直是用曲笔、明贬实褒的手法进行描写,而让苏艾与琼珊两人处于前台,通过她们的对话与言行引导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只要认真读完文本,肯定会对作品有比较准确的理解。
   1.布置学生阅读文章,自己提出问题并给出答案。
   2.小组内评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小组完善答案。
   3.收取全班学生问题和答案,将小组最有价值的题目给全班学生。
   4.老师或课代表将问题分类,请全班同学选出最有价值问题三两个,并依次请全班同学解决,老师补充提高归纳。
  
   三.学生主要问题及答案
  
   (一)谁是主人公?
   1.琼珊。用墨最多,故事是她引起的,故事的发展、高潮、结局都离不开她,在全文中作者所费笔墨最多,无人能敌,作者对她可说是情有独钟,用情最多也最深。主人公非她莫属。
   2.苏艾。她联系了其他两个人,是故事的主要推动者,用墨也不少。如果没有苏艾,最后的常春藤就无法诞生,独特的故事就可能不会这样发展下去,人物形象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
   3.贝尔曼。用墨不多,但在他身上却有作者的希望,是文章主旨的最好体现。如果没有他,文章会逊色得多,也不会有撼人心魄的力量。主人公不主人公不在于多花多少笔墨,而在于他(她)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分量,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俗话说四两拨千斤。
  4.没有主人公。苏艾、琼珊、贝尔曼三者没有主次之分,他们共同推动了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少了谁文章都不精彩,几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少了一方文章大厦都将会倾塌。三者之间共同体现了友爱、关爱。共同演绎了隐藏在文字背后最闪亮的东西――普天下人人都需要人人都可献出的爱,尤其是社会底层的人们相互搀扶的那种人类最最高尚最最纯洁的情感。爱是相互的,不是独立的。其中苏艾是一个线索人物,她联系着其他人物。共同诠释了穷人之间相互搀扶相互关心的普天下的人性之美。当然这也许是作家心中的的伊甸园吧,是对当时社会一种特别形式的控诉。
   5.提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是可笑的。这个世界并不是不论什么时候都可分出个胜负、高下、主次、尊卑、先后,就好像一座花园里有好多好多花、树、草,你非要分出个好差,深邃的天空中有无数的星星在闪烁,你非要分出个大小,这有什么价值,也许本来它们之间不存在什么问题的,这样一分,倒可能会分出许许多多的谬误和不快来!
   (二)文章如果是喜剧就好了。(假如结尾变成苏艾、琼珊等人又一起救活了贝尔曼好不好?为什么好人易逝?)
   1.如果变成喜剧、苏艾、琼珊等人又一起救活了贝尔曼,这符合中国人大团圆结局的心理,也符合中国好人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的预期心理,但这似乎使文章变得轻松了,变得优美了。也没什么不可、不妥。
   2.鲁迅说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理性方面的作用,就是引起人的思考与反思,或者从一个角度和侧面深入地去表现一种社会现象,唤醒人们,唤醒人性,不要总带着面具,捧着名利做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觉醒。生命的离去是一种悲剧,虽古人说死去何所道,但毕竟不可死而复生,即使死如秋叶之静美,也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也仍是一种悲剧,也有一种悲壮崇高之感。
   3.好人易逝,不符合人们的期望,但历史或现实都会有不断的无数的论证。因为好人身上承担了更多的家庭、社会、历史、民族的责任,铁肩担道义,出檐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再说本文中贝尔曼早就有病,早就有画杰作的梦想纠结于心中,郁郁不得志,那一夜的风雨加剧了他生命的凋零,死是必然的,死的到来是注定要来的一个盛大华美动人的节日,上帝把人交给了大地,随时随地都会把生命个体召回去。离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离去则是偶然的,其实从娘胎里出来,人就在大踏步地往自己的坟墓迈进。死亡是我们必将面对的大限,悲极为乐,未然的死赋予每一日的生以足够蓬勃与鲜活的力量,促使我们有更多的定力思考怎样看待人事、怎样泅渡情感、怎样活得明白、怎样死得安详。
   4.加个结尾,显得太冗长,甚至有狗尾续貂的嫌疑,而且后文再与常春藤叶相关联,似乎又不太方便。
   5.人应该有希望,贝尔曼虽然生活潦倒,而且自己追求的杰作一直杳无踪影,但他又不放弃,一直苦苦追求,好像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但最后画成了这一片常春藤叶,似乎完成了自己的宿愿。愿望既已实现,撒手而去也无憾。这也告诉我们,活在希望中的人们是多么的幸福和有意义。
   6.贝尔曼,其人已去,肉体不复,但精神常春常青,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永远活在世界文学史中,艺术生命跟物理生命没有正相关的关系,艺术作品只有融进了人的生命才可以永生,才可以不朽。
   (三)常春藤叶有什么寓意?
   1.树上的一片叶子。
   2.贝尔曼艺术生涯中最后的作品,最精彩的杰作。
   3.琼珊活下去的寄托、希望。
   4.生命、艺术都要一种寄托、希望,人不能没有寄托、希望。
   5.艰难困苦泥淖中升腾的一朵绿叶,它没有国界、民族、种族、性别、阶级之分。
   6.美好的东西是人类共同的希望,人们应该打破人为的桎梏,还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本初。
  
   四.一些思考
  
   1.全由文本出发,没有任何预设,不补充任何资料,学生也不许参考任何资料,不带任何有色眼镜,超越国界、种族地阅读,一切由文本说了算,文本是人们理解、思考的最重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这更是提高能力获得阅读高分的必由之路。
   2.自己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会从寻常中发现异常,从滴水中窥见大海之壮阔,从石子中读出高山之雄伟,从文字中读出文字背后的喜怒哀乐,读出愁眉苦脸,读出手舞足蹈来。
   3.超越文本,联系人类,文学只是人类表达的一种范式,人类情感渲泄的一种载体,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都有其共通之处,可以从人性角度思考问题。
   4.将问题归类,可以看出共同的问题指向,有助于老师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将先哲们的智慧结晶强加给学生,与其让学生学得辛苦、被动,倒不如让学生自己来拿自己来学。
   5.有时候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是一种桎梏,束缚了读者思维的空间,好像作品成了社会、时代、作者或某些主张的艺术图解,其实作品所显现出来的意蕴远胜于那些充满理性的观点或看法,作品应该有很大的开放性,因而直接进入文本,直接从文本中攫取、筛选信息,不仅是考试得高分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真正读书人的不二法门。走近、走进文本,在文本中徜徉、欣赏,一定会有别样的惊喜。
  6.同学之间的真诚交流,有助于调动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让他在群体中有了自身的价值。小组、全班的最有价值问题的评选,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文本、审视别人、审视自己,以文本为基础,让不同的智慧碰撞、交流、深化、提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文本内核,徜徉其中,欣赏其里,抓住文本最动人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便有了最美妙的诠释。
  
  仲彩燕,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本文编校:剑 男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