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谈高职院校《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意义|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谈高职院校《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意义|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发布时间:2019-01-27 04:16:46 影响了:

  内容摘要:在越来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少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影视欣赏课程。文章以作者多年在高职院校开设《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实践作为基础,从弘扬中国文化、关注中国电影、适应学生特点、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创新能力几个方面,谈论了开展中国电影欣赏教学的意义,指出了重视、加强中国电影欣赏课程教学,培养高职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国电影 电影艺术 高职教学 意义
  
  近几年来,笔者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国电影欣赏》课程。该门课程属于公共选修课,每学期开设三个班,每班80人。学生选报课程的热情高涨,表现出极大的喜爱,先后有2400名学生选修了该门课程。而笔者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认识到开展中国电影欣赏教学的重要意义。
  当今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在电影银幕和电视屏幕前长大的,如今又身处一个读图时代,对影像和图像无比喜爱。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能够发挥其视觉与听觉形象,多方位、多层次地影响学生,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求知、求新的要求,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地位。它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与人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启迪学生的智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上述的作用,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开展《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弘扬中国文化
  开展《中国电影欣赏》课程教学,旨在弘扬灿烂辉煌的中国电影文化,再现华丽多彩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电影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电影艺术家拍摄了许许多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电影,创作出无数的经典作品,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励志的英雄故事,塑造了众多感人肺腑的艺术形象,不乏国际影坛的获奖佳作。例如,分别涌现出以下的经典电影:《女神》、《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红色娘子军》、《红高粱》、《霸王别姬》、《寻枪》、《花样年华》、《卧虎藏龙》等等。一百多年来数不胜数的中国影片,形成了容量巨大的电影文化宝库,对于作为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学时有限的《中国电影欣赏》课程,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向学生介绍具有中国民族审美内涵和特色的优秀经典影片,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电影文化,让今天的大学生感受到我们民族电影的精髓和美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和高尚的情操,领略中华民族的境界和风貌,欣赏中国人屹立不倒、可歌可泣、高尚美丽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与祖国、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炽热感情,给学生以启迪、教益和欢乐,给学生亲切、光明和温暖。特别是在中国电影市场受到外来电影的猛烈冲击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该教育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弘扬中国文化,发展和壮大中国的电影文化产业、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而努力学习。
  2.关注中国电影
  电影是舶来品,西方电影,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对我国的影响毋庸置疑。这些电影大举侵入中国市场,吸引着我国的大学生,也是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大学生对电影的欣赏,存在着重国外、轻国内的倾向,走进电影院,主要是冲着美国好莱坞大片去的。近年来,很多大学生对于日韩电影的喜欢程度也日益提升。大学生说起外国的一些影片、导演和演员,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相反,他们对中国本土的电影却不关心,不关注,有轻视的态度。除了香港电影之外,几乎不看中国大陆导演的电影作品。有人曾经对在校大学生做过问卷调查,结果很遗憾,大陆影片受欢迎的程度所占的份额只有20%,美国却占了60%。大学生无论对于中国早期的电影知识,还是新近的中国电影状况,都知之甚少,毫无兴趣。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利用课堂这个阵地,立足中国电影,引导学生关心、关注中国电影,在学生当中推广和普及中国电影文化,介绍中国电影知识,让学生熟悉本国电影发展的曲折与辉煌、问题与优势,了解中国七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与代表性作品及其艺术风格。避免观影的狭窄和单一,改变只看外国影片、不看中国影片的现象。
  3.适应学生特点
  与本科生比较起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领悟能力较差,文化修养不够,欣赏水平低浅,审美品位亟待提高,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培养。《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正好能够帮助学生弥补上述的种种不足。电影是一种具有广泛性的大众传播媒介,它具有独特的优势,接受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不分高低。因此,电影教育不受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限制,不受知识水平低下的影响。其技术与艺术、纪实与虚构结合的新的审美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克服了其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知识面狭窄的不足,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另外,除了上述提到的不足,高职生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认知偏重形象性。喜闻乐见与深入浅出始终是高职教学方法必须发扬的优点。中国电影对生活的形象反映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恰恰符合高职学生以形象与体验见长的认知特点,因此,《中国电影欣赏》课程,在增加高职生的知识,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提升审美情趣
  目前在校的高职生是在浓厚的影视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电影是他们接触较多的艺术形式。由于受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制约,他们对于电影处于一种无选择标准、信手拈来的随意状态中,观看最多的,是艺术价值不高的武侠片、警匪片、恐怖片、言情片和搞笑片等。只追求娱乐、消遣,满足好玩好笑的心理,不愿意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体验到的只是浅表层次的愉悦,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愉悦。而对电影的评价,大多数学生只能用譬如“好看”、“过瘾”、“看不明白”等简短的句子。问他们为什么喜欢周星驰的电影,他们的回答也只有一句话:“搞笑喽”。倘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欣赏水平得不到提高,很可能因为文化视野的模糊而困惑、迷失。《中国电影欣赏》课就是要通过介绍中国电影发展史、电影艺术基本常识,通过介绍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对学生观看电影作一个引导,把学生吸引到高品位高层次的文化审美中来,使他们学会辨析影片的文化层次,自觉并乐于进入富有理性批判精神的观赏思索中,多一些人文情怀,多一些有价值的审美愉悦。净化他们的心灵,增加审美意识,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趋于完美。即使将来不从事与电影产业相关的工作,也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理想的电影艺术优秀观众。
  5.培养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创新教育世纪,党中央对实施创新教育非常重视,高职院校也应该树立创新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拓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目前,理工科学生占了高职院校的绝大多数,学生的教育比较倾向于抽象思维的训练,比较缺乏直觉能力的培养。这与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正如美国学者布莱克斯利说:“当今社会是以左脑的语言逻辑思维定向的社会,越来越不顾右脑的非语言的思维能力,其结果是造成高等教育的衰退,培养大批左脑型的人,直觉创造力越来越少,他们几乎做不了什么事情。而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成功,多半还是依靠他的直觉方面曾经得到过多大程度的意外发现。”这就需要引起注意,并努力改变这一现象,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电影艺术恰恰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电影艺术欣赏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对理工科学生,更有特殊意义。电影艺术是视听艺术,其思维属于时间与空间的思维,表达形式是立体的、流动的,它直接诉诸人的视觉和听觉,能最大限度地锻炼人的直觉、想象力和感悟力。电影欣赏不但有利于学生右脑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而且有利于他们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总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还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有人文素养,要有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爱因斯坦就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创建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意义,抓住我国重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良好时机,加强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建设,开展中国电影艺术教育,想方设法做好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其成为品牌,成为精品,更好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邱艳艳.王建庄.论高职院校开设电影教育的迫切性[J].电影文学,2009(4)
  [2]靳远.大学开设影视艺术课程的重要性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2006(7)
  [3]李标晶.电影艺术欣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3.
  
  严爱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中文教学,儿童文学写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