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课论文 团体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课论文 团体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9-01-29 03:56:58 影响了:

  摘 要:团体式的教学就是将所代课的学生班级看作是一个有意义或有功能的团体。代课教师和学生共同融入团体中,通过团体助力达成共同的目标,实现共同的成长。这种团体式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们的好评。在实践的操作中,可以通过教育团体、研究团体、讨论团体和成长团体四个功能团体实现并完成“基础”课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基础”课 “90后” 团体式教学 团体助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简称“基础”课)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把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改革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是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对立德树人工程的要求。可以说,“基础”课是一门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伴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积极实践人生理论的课程。这门课程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此,教育部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讲授本门课程时的目标是“让学生真心喜欢并终身受益”。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有针对性地推进教学改革,才能让大学生在“基础”课中真正“有所感、有所得、有所为”。授课中的学生基本是“90后”,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更擅长于竞争而忽视了合作,因此,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笔者在今年的教学中进行了团体式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什么是团体式的教学模式
  团体式教学的理念是: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人在成长的任何阶段都需要团体的陪伴和支持。团体不仅能协助人们达成目标,而且还可以满足人的多种心理需要。尤其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更看重自己在同龄团体中的地位和评价,更愿意在同辈团体的互动交流中改变并稳固自己的思想、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念。可以说,同龄团体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基础”课中团体式教学的根基是:第一,大学生有着团体生活的基础。高校统一管理的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第二,新生们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和困惑,如学业、人际关系的处理、未来的择业或升学等。上述的问题构成了“基础”课中团体式教学的主题。团体式教学的特色在于每一个环节的教学都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通过团体的助力作用,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并学会推己及人,由课堂泛化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这就是“小课堂,大社会”的模式。
  
  二、团体式教学在“基础”课中的具体应用
  (一)科学地确定“基础”课团体式授课的教学目标
  以“基础”课为例,笔者在尝试团体式教学时所确定的团体共同目标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增强法律意识,培养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结合上述理论共同解答当代大学生共同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在团体的氛围中寻求解决的办法,切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合理构建“基础”课团体式授课的“四要素”
  团体式授课的四要素在“基础”课中的构建是尤为重要的,它们直接影响到团体能否成立以及团体式授课的效果。因此,教师作为团体的领导者要始终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要避免“一言堂”、“独断专行”等问题的发生。
  首先,由教师宣布团体的成立,并制定相应的规范。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必须在团体中成长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期望。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人成长的各个不同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团体来支持,尤其是当人彷徨无助碰到困难时,团体往往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助人的功能。教师在首次授课时就要鼓励学生树立团队理念,并将这种理念拓展到工作和生活中。实践的操作是教师和学生同唱《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边唱边感受团体的力量和温馨。然后,通过“叠罗汉”的活动形成了“基础”课教学的初级团队。然后,教师宣布规则:每个成员都要表现自己,并学会赞美他人,最终让团体中的每个人在掌声中自信、在掌声中成长、在掌声中走向成功。
  其次,“基础”课教学中,学生们很容易在互相影响中达成共识。教师明确这门课的共同的目标,即明确成才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复兴而献计献策。围绕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容许学生们在上课时各抒己见,在问题的争鸣中达成共识。
  (三)通过构建不同类型的团体完成“基础”课的教学任务
  团体的类型很多,笔者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几种团体类型的尝试:
  1、教育团体
  这是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模式,即由教师演示课件、讲解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与学生互动交流。尤其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高尚的人生观等重大理论时,教师务必自己要做到“真信”才能“真讲”,学生也才能“真听”。此外,可以开展军歌大联唱,在嘹亮的军歌中感受团体的魅力和爱国的情怀,进入爱国主义的讲解。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进行配乐诗朗诵等。
  2、研究团体
  进入大学后,学习的形式、要求都发生了变化。作为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而且要在综合素质上不断提高。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总结的研究专题分配给不同的小团体,由他们发动自己的力量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变传统的讲授式为发现式、探究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树立“创新学习理念”。在实际的操作中始终坚持三个并存:第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存;第二,教学专题的统一与学生思想多元化并存;第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的并存。
  3、讨论团体
  在“基础”课中,教师可以适当开展1-2次讨论课。讨论式教学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发展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有重要的意义。在“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展开“爱情与人生”的话题讨论,让新生们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点,这样不仅能够释放他们身心发展不协调导致的负面情绪而且还能在团体助力的帮助下纠正一些偏激的伤人又伤己的爱情观点。
  4、成长团体
  如在讲解“适应大学生活”时,教师进行了“自画像”的活动。自画像用非言语的方式将画者的内心投射出来,是一种独特的自我探索、自我分析、自我展示的方法。通过团体内交流,可以促使成员深化自我认识,加深对他人的认识和理解。在讲解“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时,可以应用“撕纸”、“画人际关系树”、“棒打薄情郎”等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探索。成长团体对人数没有限制,在“基础”课教学中完全可以以全体学生形成的大团体为对象,在活动中注重“此时此地”产生的“此情此感”。成长团体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能够使学生在亲临其境的场景中获得认知,求得体验。
  (四)创意性地结束“基础”课的团体式教学
  “基础”课接近尾声的时候也代表团体将结束,但是师生之间的感情却日渐浓厚。因此,在最后讲“结束语”的时候,可以灵活地安排一些趣味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团体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结束,如“我的收获”、“真情告白”等活动。最后,播放《感恩的心》,全体一起用“手语”将爱和感恩传达给团体中的每个人。
  可以说,“基础”课在歌声中开始又在歌声中结束,团体良好的氛围促进了成员的自我开放和信任,使得我们成为一家人。在40个学时的课程中,我们有过争执、困扰,但更多的却是感恩、信任和成长。这种教学模式的推行将有利于学生能以互助合作的态度更好地步入未来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逻辑结构与特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增刊).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罗国杰,夏伟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修订版).
  [4]卫岩伟,李慧超.关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J].文史资料,2009,8.
  [5]贾美珍.讨论式教学设计的研究[J].文化与教育技术,2009,15.
  [6]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王梦亚.体验式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意义和运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