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的创设】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
【摘要】语文创新教学与创新语文教学环境息息相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能否有效创设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是语文创新教学有无成长可能的必要条件。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由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子环境耦合而成,因此,其创设应兼顾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两方面的内容,从学生生命个体成长的需要出发,结合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
【关键词】创新 语文教学环境 创设
自20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脑科学有关人的高级认知机制研究成果的呈现,随着基于知识经济与社会形态的出现,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人的学习本质的认识逐渐深入。有关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了社会极其迫切的实际需求,而培养知识创新人才,创新教育是其最重要的途径。
我国中学教育的定位应该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创新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高层次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具有创新能力,并成为创新人才的教育活动。中学语文是学生素质教育最为基础的课程之一,担负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它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特色,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出了贡献。因此,语文创新教育是创新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需要教育界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学校环境控制下的语文创新教学,它的开展与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的创设息息相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能否有效创设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是语文创新教学有无成长可能的必要条件。
那么,什么是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呢?所谓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是根据创造性发展原理,凭借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由师生双方和谐互动共同创设的围绕语文教学活动存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在这种民主、和谐、积极、互动的教学环境中,语文教学不再是僵化生硬的漠视,而是真正关注人的教学。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其充分展现个人体验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建构知识并积极控制学习过程,使之受到求真、崇善、尚美的全方位教育,从而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发展、创造性潜力得到有效开掘。既然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有利于语文课堂的优化,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语文,并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语文,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怎样创设这样的教学环境呢?
《国际教学与师范教育百科全书》将教学环境分为物理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和心理环境(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两类(Michael and Dunkin,1987)。物理环境指围绕教学活动存在的由物质条件构成的因素的总和;心理环境则是指由心理条件构成的因素的总和。在学校中,构成教学物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指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活动空间等;构成教学心理环境的要素主要指个体心理因素、舆论信息、人际关系以及教学的气氛,等等。[1] 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也应由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子环境耦合而成,两个环境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因此,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的创设应兼顾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创设与保护安全、自由的学习心理环境
学习心理环境即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种种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积极亢奋还是消极低落,是主动探究还是被动接受,是轻松愉快还是沉重痛苦,是自由宽松还是压抑紧张……这些都将直接关系到语文创新教学的成败。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有学者提出,要把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作为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和保护学生安全自由的学习心理环境。
千百年来,“天地君亲师”因袭相传,“师道尊严”已成为教师心中一道难以割舍的情意。教室充满着紧张压抑,大多数学生害怕惩罚、嘲笑和失败。这种害怕使得顺从的学生以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但却未使他们对学校和语文学习感到兴奋和快乐。因此,作为教师,应从心灵深处彻底转变陈腐的思想,摈弃“师道尊严”,重塑职业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应自觉把学生摆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与学生积极沟通,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现自己、表达自己。同时,还要注意“悄悄”的渗透,倡导“情感化”教学,争取学生的合作和信任。
实践证明,学生在一种免于强制和恐吓的氛围中会学习得更加刻苦努力。因此,教师必须找到授权学生的方式,以释放其潜能而不是仅仅强制他们行事。[2]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时刻确保所有学生都意识到:课堂中将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只有轻松的对话、愉快的交流和朋友式的支持。在这样自然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才得以进行,学生的紧张感才会不断消除,从而逐渐形成“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学习心理状态。这样,教师就与学生实现了朋友式的交往,共同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浪潮,共同分享见仁见智的观点意见,教学达到了同频共振的状态,师生互动也不再是希望,而是无法避免的事实。通过这样的语文学习,学生才能获得愉悦,获得人生价值的感悟,获得精神的自由,获得人文精神,教师也才能获得满足、进步和幸福,创新的火花才有可能迸发。因此,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的创设首先要求教师创设并保护安全、自由的学习心理环境。
二、让学生在教师的期待中树立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要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孩子在他喜爱的事情中,首先体验到的是在学习中品尝到取得成绩的快乐。” [3] 获得成绩的喜悦能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使他们对自己的发展远景充满信心。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发展的可能性有足够的信心,才会产生行为动力和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并使发展的潜能得到刺激和释放。事实上,被罗森塔尔所肯定的学生,在能力上并无过人之处,但因为教师的“另眼相看”,而使他们相信自己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并使这种自信转化为鞭策自己的行为动力,从而在实际的发展水平上确实有了过人的表现。
在教学中,教师的一次表扬、一句激励性的评语,甚至一个眼神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看法。所以,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潜质的差异充分肯定学生的发展潜能,对其作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相信自己有发展潜能,并感受到教师对他能力的信任和成才的期待。
体验成功是树立和巩固自信心的有效途径之一。相对于理科而言,语文学习较难直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就需要教师恰当把握教学的难度,使其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努力。众所周知,学习之路在撒满鲜花的同时也是满目荆棘。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及时强化成功的体验,还要引导学生应对失败,并作出鼓励性的分析,肯定其中的积极因素,揭示失败的原因,让他们学会在品尝成功的同时善待失败。
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的经历是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个体的发展是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一步步前进的,因而学生的学习就是不断进行水平更新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向自我水平挑战的能力,就不会形成真正有助于发展的自信心,其发展也将停滞不前,甚至节节倒退。因而,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向自我挑战并为其提供机会,使每位学生都扬起自信的风帆,让创新教学的心理环境充满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活力。
三、提供创造范例,影响学习风气
以具体事例为契机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对典型范例的分析,更能强化教学的影响力。榜样是一种活的教材,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体验,也体现着教育者的教育要求,其影响是最生动的。它符合人的模仿心理特征,并能提供形象化的努力目标。树立语文学习和创造的榜样,可以以点带面,影响集体的学习风气,并激励集体的学习和创造。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反映了人类在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创造,特别是那些生动反映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赞颂创造了辉煌成就的前辈先人的记载,为学生萌发创造动机提供了创造范例,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够触动他们灵魂的深处,使学习榜样、主动创新的强烈愿望潜滋暗长。而语言艺术精品所提供的语言文学范例,文质皆美,能够极大地刺激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欲望,并使之产生创造性地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动机。[4]
另外,学生语文创造性学习的范例,如思想、结构、写法有新颖之处的作文,包含着创造因素的语文作业,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并产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从而缩短学生与创造的心理距离,促进语文创造性教与学的良好开展。
虽然教师对范例的选择和提供应以正面教材为主,强化积极的因素,但并不排斥对消极事例的分析。只要语文教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消极事例中的积极成分或者以之为反面教材,同样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与发展。
四、利用物理条件,营造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
教学中的物理因素包括场地、光线、温度、色彩、声音、空间距离等,既是一种条件因素,也是一种影响因素。不同物理因素的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力。[5]
利用物理因素为教学主题服务,衬托和渲染主题,这是优化物理环境的重要手段。语文是主题较明确的学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物理环境,创设贴近文学作品的特定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强化学生的心理感受。就色彩而言,在教学主题较明快的篇目,如《春》,可以用鲜艳的色彩衬托,表现悲哀的气氛;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死则可以用暗冷的色彩来加以渲染。现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营造理想的语文教学课堂氛围插上了幻化的翅膀,为语文创新教学开辟了辽阔的天地。
课堂教学物理环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构建良好的师生身体活动环境。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位置和身体活动是以教室为中心而设计的,这种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缺乏真正的人际交流和学生的主动性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和生理的疲劳,从而引发对课堂教学的厌倦情绪。因此,创设创新型语文教学的物理环境,应改变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单一化的师生身体活动的环境,改变目前这种传统的、长期不变的、单一课堂座位排列方式,改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流方式和活动方式。具体可以尝试圆桌型、马蹄型、对话型、小组型、车箱型,等等。相对而言,自由放置座椅的形式比常规的矩形座位编排形式要活跃得多,而车箱式比较适宜于讨论式教学,自由式相对地适用于活动课教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改变师生的位置,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实际效果。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手段,但不同的媒体与信息相配合,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效果。总体而言,不同媒体传播信息的差别主要反映在两方面: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学生在感受形象或动态的信息时,与感受抽象或静止的信息相比,大脑皮层更容易兴奋,引起的表象也更为丰富,思维更活跃,从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不管是语文知识还是文学作品都由文字记载,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教学中利用音乐、图片、电影等多种媒体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抽象性的内容形象化,极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感悟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不能简单地将物理环境理解为条件,它同时还是一种影响源。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这种影响源,为营造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创设创新型语文教学环境,兼顾了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两方面的内容,真正做到从学生生命个体成长的需要出发,结合课堂教学的各要素,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了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让他们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里,体验语文应用的成功,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卢家楣.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25.
[2]丁钢.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1.
[3]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18.
[4]杨成章,谢贤扬,李丽.语文创造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