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自我效能感简单的说【新课程改革下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自我效能感简单的说【新课程改革下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2-07 03:51:45 影响了: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传统的教育观和教学观进行了深层次的梳理和变革,这不仅给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自我效能感是动机的核心要素,是主体学习的心理支持系统,素质教育更加强调对学生良好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本文从新课程改革所呼吁的教学目标理念和教学方式出发,按照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自我效能感所提出的新要求,来探讨有效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新课程改革;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8-0008-03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也就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重要话题。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封闭课堂模式,注重开放、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它摒弃了学科本位主义,重视课程的创新价值,强调构建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扬和创造性的培养,把学生的终生发展贯穿教育的始终。本文试图从自我效能感内涵、作用机制以及新课程对学生自我效能感所提出的新要求几方面来探讨对学生良好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途径。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综述
  
  (一)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又译为自我效力)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艾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1977年)一文中。他认为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把握和感受”,即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和猜测。在有关自我效能的心理学研究中,更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概念表达方式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信念或自我效能期待。
  
  (二)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
  1.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认知调控和行为动力
  班杜拉指出,个体的行为受认知的调节,而认知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心象性实现(imaginal realization)过程预期未来的行为,进而影响个体对行为的自我监控策略。所谓心象性实现过程就是个体在想象中对自己即将从事的活动场面或活动流程进行表象性心理预演的过程。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坚信自己对活动具有效能,因此会倾向于想象获得成功的活动场面并体验着与活动有关的身体状态的微妙变化;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更多想象活动失败的场面,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并将心理的认知资源投注于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物,从而对活动的实际成就产生消极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行为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个体在面临困难、障碍、挫折时对活动的持久性和耐力。尤其是对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这种持久性和耐力是获取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会不可避免要遭遇种种挫折,面对挫折的考验,个体是坚持还是放弃完全取决于他的自我效能感。若他坚信自己的活动效能,便会加倍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争取出色完成任务。学习过程中的挫折是一种普遍经验,如果没有自我效能感的支持,个体的发展便会失去动力。因此,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具有心理发展的动力学意义。
  2.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对行为的选择和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行动前对自身完成该活动有效性的一种主观评估,它首先影响个体对希望目标的选择。当个体面临一个新的任务时,他首先会对任务的价值进行估计。当个体对自己完成该任务的能力评价很低时,他可能不会采取行动或者会选择一个较容易的目标。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到个体对任务目标的选择,还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方式。我们在做事情时都会选择一种最有成功可能性的方法。熟悉的行为方式会使人产生高自我效能感。在行动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根据行为结果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
  自我效能感还影响人们面对困难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响人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影响人行为的坚持性。低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容易放弃努力,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会想尽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会轻易放弃努力;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所付出的努力和任务难度成正比,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则相反。
  3.自我效能感影响人的情绪状态
  当个体面临困难、挫折等不利情境条件时,自我效能感将决定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反应又通过改变应对过程的性质而影响个体在活动中主动性的发挥。
  当我们认为做某件事情的成功可能性很大时,往往会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情绪饱满,主动性也更高。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在解决问题之前,往往会从积极的方面去考虑问题,形成正向预期,较少产生焦虑。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在行动之前就已经预期自己失败的可能,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就已经产生焦虑情绪,他们比起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容易放弃任务,很少积极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二、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就是能否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即学生能否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及价值,充分发挥主体的意识和作用,使课程改革的目标得以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面对新课程理念,学生必须重构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认知和控制,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和认知产品的了解。元认知的实质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它是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基础。新课程的许多理念是在多维视野下形成的,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等正逐步渗入新课程中,学生以往单一学科的元认知要重新建构,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首先,新课程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模式,强调回归生活世界。所谓“生活世界”,指的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新课程强调构建焕发生活气息和活力的课堂氛围,充分把握时空的动态变化及其关系。其次,新课程关注过程体验,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才能应对困难,表现出对探索活动的坚持性。最后,新课程要求变革学习方式,树立新的学习观念。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和途径是同化,学生是学习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和途径是顺应,学生是学习的发现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改变了学习观念,要求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二)面对新课程教学范式的转换,学生必须有效地调整自我角色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他们的角色意识之上的。在新课程中,学生将会面临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所以以狭隘思维来应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必将被探求规律的综合性思维所替代。
  首先,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体验,学生必须经过学习实践的过程,对探究活动中产生的具体经验和事件的意义,追求尊重主观的“叙述性认识”,也就是在故事中去理解和接受学习和探求的内容。其次,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这意味着学生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学习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和分析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产生有效的行为变革能力。最后,新课程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要求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和理解有关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应对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学会积极地思考。
  (三)面对新课程中评价思维的改变,学生必须不断提高对行为的预期
  首先,新课程的评价取向是发展性的,即强调评价学生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能,要求学生认识自己智能的优缺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弥补自己的劣势,发展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防止产生不确定性,引起紧张,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其次,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三个方面的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所以,学生必须使自身的效能信念发生内在的改变,提高行为的预期,以增强自我效能感,才能达到这三个方面目标的整体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一)设置适当教学目标,增加学生对成功经验的体验
  班杜拉指出,个体亲身经历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成功的体验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反复的失败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经验可以促进个体建立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并内化到个体的自我概念体系中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把握各个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如果目标定得过高,学生经过艰苦的努力仍然达不到,就不会产生成功的体验。反之,如果目标定得过低,即使达到了目标,学生也不会产生成就感,不会将这种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水平,难以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只有适当的、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另外,要让学生了解、掌握教学目标。研究表明,掌握目标可以促进人们从事活动的持久兴趣,促使个体不断地克服行动中的困难,表现出坚忍的行为。掌握教学目标有助于个体增加对成功经验的体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二)给学生提供积极的言语和鼓励
  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活动的难度,个体的成败经验对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固然重要,但他人的言语支持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积极言语引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创新之处,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强化。在活动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亮点,哪怕是极小的闪光点,也要及时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必须是及时的、适度的,切忌过分夸大,造成不实的浮夸。积极的言语鼓励不仅可以增加个体的成功经验和乐趣,还能引起其他学生的替代经验。所谓替代经验,就是指个体通过观察能力水平相当者的活动,获得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间接评估。它是一种间接经验,它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景中,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所以,积极的言语支持和鼓励是培养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新课程改革中,应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以此作为学生的一个自我激励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对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进行记录,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反思,使学生养成对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监控的习惯,发展其自我认识和自我提高的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感。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应该从新课程教育的内容、形式、目标的多样性出发建立多个评价指标,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获得满足感,进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四)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过度的紧张焦虑往往会使人低估自己的能力判断,疲劳和烦恼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任务的要求,使人的自我效能判断发生变化。情绪唤醒的水平过度,则对行为的阻碍越大,使个体对成功的期待越弱;中等强度的情绪唤醒水平有助于个体集中注意力,完成当前的任务;而强烈的情绪唤醒会导致个体的焦虑,妨碍问题解决,进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因此,在新课程教育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和学生平等交往,扮演教学的指导者、合作者,努力创建和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尊重和信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
  
  (五)建立多维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教育目标的多维性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也是“多维”的,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行为的预期,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综合考虑学生的发展,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不同的评价和建议。
  应该说,自我效能感是学习动机的核心要素,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正确认识自我效能的教育价值,把新课程教学和培养自我效能感有机结合起来,把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当作教学目标之一,努力创建一种新型的高效能感的新课程教学模式。(稿件编号:090115001)
  
  参考文献:
  [1]周勇,董奇. 学习动机、归因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0).
  [2]高春申. 自我效能理论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1).
  [3]陈琦.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 1999.(1).
  [5]周国韬.关于外部奖赏如何影响内部动机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 1987.(4).
  [6]俞文钊. 中国的激励理论及其模式[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7]赵德成. 新课程实施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J]. 课程研究. 2003.7.省略)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